“凌迟”在晚清被废除,有一个你想不到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凌迟”在晚清被废除,有一个你想不到的原因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名叫康小八。

康小八自幼家贫,原来是地主的随从。

后来这地主买了把左轮手枪,300发子弹,都交给康小八让他随身带着,出入可以保护自己。

但是没过多久地主就后悔了,想要把枪要回来。

心狠手辣的康小八冲着地主脑袋就是一枪,从此开始组织一帮流氓混混,抢劫敲诈,为害一方。

后来,康小八在一个剃头铺子剃头,旁边坐着的一个顾客,正和老板在那吹牛,说康小八作恶多端,不得好死。

康小八不急不躁的剃完头,走过去就问:“你俩认识康小八吗?”那顾客说:“谁认识那个混账东西!”康小八掏出手枪,冷笑着说:“今天康八爷就让你们死的明白!”啪啪两枪,扬长而去。

后来官府抓住了康小八,在菜市口凌迟处死。

当天有近万人挤到了刑场,围观凌迟。

行刑的刽子手是老北京有名的蔡六爷,他抽出特制的细长匕首,面无表情的走到了康小八的面前。

此时的康小八已经被五花大绑,身上紧紧的勒着渔网。

网眼中一块一块的肉崩了出来,蔡六爷手起刀落,一片一片的竟然割了3784刀!
康小八被凌迟之后,清朝再也没有死在这种刑罚之下的人。

凌迟这种说来就让人头皮发麻的刑罚,其实历史起源非常早。

最早的凌迟,发源于“磔”(zhé)和“菹醢”(zū hǎi)。

磔刑指的是分割尸体,然后砍头再示众,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据说就遭到了磔刑。

菹醢更夸张,就是把人砍成肉酱……
古代虽然有很多拿刀把囚犯割肉而死的记载,但这种早期的“凌迟”,其实只是某些人的杀人手段,没有被列入国家刑法,属于“私刑”的范畴。

史料中真正作为刑罚出现,是在《辽史·刑法志》当中。

自此以后,凌迟开始普遍,成为封建王朝震慑违法者的最强大刑罚。

在宋朝,凌迟只针对非常特殊的犯人,比如谋逆或者重大命案犯人。

宋朝著名诗人陆游,想必是亲眼见过“凌迟”的。

他在自己的《渭南文集》中写了这么一句话:“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甘心联络而视听犹存。


可想而知,陆游在看到凌迟场面的时候,受到了多么大的震撼。

像这种割一百多刀还能活着,毕竟是个技术活,一般的刽子手还真没这个本事。

所以,直到明代,凌迟才迎来最“辉煌”的时刻。

有一种说法是,明初朱元璋严刑峻法,尤其是残忍的“剥皮实草”,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刽子手。

以往最多百十来刀的记录,到了明朝陡然发展到上千刀,行刑的过程,也充满了“表演性质”。

大太监刘瑾被杀的时候,要“凌迟三日”。

花三天时间,慢慢的弄死,这期间天天都有人围观。

当天结束了再送回牢房,喂两碗粥续命,第二天接着来。

不过,第二天刘瑾没熬过去,气绝身亡。

但是皇上有旨意啊,必须凌迟三天。

所以第三天,把尸体拖出来接着割,足足3357刀,真正达到了体无完肤。

刽子手要凑足刀数,而犯人不会中途死去,就必须精益求精,磨练技艺。

其中凌迟的工具,就慢慢变得讲究起来了。

崇祯年间,忠臣郑鄤被诬陷而凌迟处死,就有了很多具体的文字记载。

比如《瑞严公年谱》和《明季北略·磔郑鄤》,都有细致的描写。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关于凌迟工具的记载,“行刑之役俱提
一小筐,筐内藏贮铁钩与利刃,时出其刀与钩颖,以砂石磨砺之”。

说明当时凌迟,已经用上了钩子,把肉轻轻的钩起来,割出更小的肉片。

到了清朝,就很少有几千刀的凌迟记录了。

刀数虽然少了,但是凌迟也不再局限于重罪大罪,更加普遍化了。

在清朝,除了谋反之外,有些杀人、劫囚、越狱、掘坟、逼人致死,都有可能凌迟处死。

尤其是清末,国内起义造反不断,为了震慑百姓,凌迟变得越来越普遍。

老百姓其实都已经看得麻木了,围观者不仅不害怕,还会拍手叫好。

这种场景,让初到中国的洋人们,大惊失色。

1863年6月13日,英国人办的报纸上,刊载了一篇太平军俘虏被凌迟处死,外国人的“观后感”。

其中写道:“七名俘虏被押送到卫康新附近的清军大营,他们的衣服全被扒光,每个人被绑在一根木桩上面……他们从这些俘虏身上割下了,或者还不如说是砍下了一片片的肉,因为根据当时景象看来,他们所用的行刑工具太钝了。

这些肉挂着一点点的薄皮,令人不忍卒
睹……这些可怜的人们在数小时内一直都痛苦的扭动着……然后把他们乱剁乱砍,用刀来回锯着,最后才把他们的头砍断一大部分,才总算结束了他们的痛苦。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看到凌迟场面的洋人,当时一定是脊背发凉,双腿打颤。

就算现在我们读上面这段文字,也能体会到那种痛苦和恐惧。

回到我们的题目上来,凌迟为什么会被废除呢?
虽然晚清有很多人呼吁废除凌迟,但是清政府并不理睬。

直到很多洋人也站出来,强烈批评清政府不人道。

1866年2月23日,英国驻华公使还专门向总理衙门递了帖子,劝说清政府不要再使用凌迟酷刑。

很快,恭亲王奕䜣就上奏,说凌迟已经引得“各友邦之不悦”,洋人们不高兴了,咱们应该改革一下刑罚。

所以,清政府很快就做出了妥协:以后凡是洋人移交的中国罪犯,不管什么罪行,不使用凌迟。

也正是从这一步开始,慢慢的争论妥协,清政府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永远废除了凌迟。

回顾实施了上千年的凌迟,虽然残忍至极,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凌迟的执行现场,成了杂耍一般的场地,人们围观喝彩,甚至争相购买“肉片”,好不热闹。

不管凌迟了多少人,该造反的还是要造反。

腐朽的封建统治,底层百姓要么被饿死,要么就是冒着生命危险造反起义,反正都是死,谁还在乎凌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