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5月 第5期
No.5 May2020
中 医 学 报
ACTACHINESEMEDICINE
第35卷 总第264期Vol.35 No.264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科技平台建设项目(2015Y2001);福建省卫生健康科研人才培养项目(2019-1-75);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XB2018043)
灸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展
周小炫1,2,谢敏3,王舰1,2,余友金1,2,林淑芳1,2,郑约保1
,2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
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目前,灸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多采用热敏灸、温针灸、雷火灸、隔药饼灸法等,也有运用民族特色灸法、艾慈灸、天灸、麦粒灸或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者,总体疗效较好,且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接受。

目前研究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少,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系统性研究,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同一灸法的临床取穴各异,操作方法及疗程尚不统一,未形成标准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各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结局指标多为主观量表评分,客观性不足;对于灸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多局限于临床疗效观察等。

此外,不同研究中温针灸的治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取穴、操作标准存在不同。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试验设计,增加客观化疗效评价指标,加强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形成疗效确切、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对灸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阐明灸法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文献引用:周小炫,谢敏,王舰,等.灸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展[J].中医学报,2020,35(5):1006-1011.关键词:灸法;肩手综合征;中风;热敏灸;温针灸;雷火灸;隔药饼灸;艾灸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0.05.227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999(2020)05-1006-06
ProgressonMoxibustionTherapyforShoulder HandSyndromeAfterStroke
ZHOUXiaoxuan1,2,XIEMin3,WANGJian1,2,YUYoujin1,2,LINShufang1,2,ZHENGYuebao
1,2
1.RehabilitationHospitalAffiliatedtoFuji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FuzhouFujianChina350003;2.FujianKey
LaboratoryofRehabilitationTechnology,FuzhouFujianChina350003;3.FuzhouHospitalofChineseMedicine
AffiliatedtoFuji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FuzhouFujianChina350001Abstract:Atpresent,moxibustiontherapyforshoulder handsyndromeafterstrokemainlyadoptsheatsensitivemoxibustion,warm needleacupuncture,Leihuomoxibustion,medicinecakeseparatedmoxibustion,etc.Therearealsomoxibustionwithnationalchar acteristics,Aicimoxibustion,Tianmoxibustion,wheatgrainmoxibustionorcombinationofothertherapies.Theoveralleffectisgood,simple,safe,noadversereactionsandeasytobeacceptedbypatients.Atpresent,therearealsosomedeficienciesinthere search,suchasthesmallnumberofclinicalresearchsamples,thelackofmulticenter,largesampleofsystematicresearch,thelackofevidence basedmedicineevidence;therearevariousclinicaltreatmentmethods,differentacupointsselectedinthesamemoxi bustiontherapy,differentoperationmethodsandtreatmentcourses,andnostandardizedtreatmentplanhasbeenformed;thelackofaunifiedstandardforefficacyevaluationisnotconducivetothecomparativeanalysisofvariousresearchresults;mostoftheout comeindicatorsaresubjectivescalescores,whichwerenotobjectiveenough;therearefewresearchesonthemechanismofmoxi bustion,mostlylimitedtotheobservationofclinicaleffect.Inaddition,therearesomedifferencesinthetreatmentresultsofwarm needleacupunctureindifferentstudies,andtherearedifferentpointsselectionandoperationstandardsineachstudy.Therefore,inthefutureresearch,itissuggestedtofurtherimprovetheexperimentaldesign,increasetheobjectiveevaluationindexofcurative·
6001·
2020年5月 第5期No.5 May2020
中 医 学 报
ACTACHINESEMEDICINE
第35卷 总第264期
Vol.35 No.264
effect,formastandardizedtreatmentschemewithexactcurativeeffectandsuitableforclinicalapplicationthroughstricthigh quali tyandlargesample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meanwhile,strengthentheresearchonthemechanismofmoxibustion,furtherclar ifythemechanismofmoxibustion,andprovidemoreforitsclinicaltreatmentscientificbasis.
Referencecitation:ZHOUXiaoxuan,XIEMin,WANGJian,etal.ProgressonMoxibustionTherapyforShoulder HandSyndromeAfterStroke[J].ActaChineseMedicine,2020,35(5):1006-1011.
Keywords:moxibustiontherapy;shoulder handsyndrome;stroke;heatsensitivemoxibustion;warm needleacupuncture;Leihuomoxibustion;cakeseparatedmoxibustion;moxibustion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12.5%~70.0%,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随着病情进展,后期会出现患手肌肉萎缩甚至关节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1]。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与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综合征有关[2]。

西医治疗多采用口服止痛药、局部麻醉、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及向心性缠绕、冷热水交替等康复训练方法,疗效尚不够理想。

近年来,针灸在减轻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水肿、疼痛以及改善患肢运动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有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回顾既往文献,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相关总结已有不少[3 6],但灸法治疗的研究进展却鲜见报道。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灸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中医“偏枯”“痹证”等范畴。

《针灸甲乙经》载:“偏枯,身偏不用而痛。

”“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能伸。

”《针灸大成》云:“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握物。

”《千金要方》载:“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

”《金匮要略》载:“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肩不遂,此为痹……风彻于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

”说明该病以中风后局部肢体肌肉瘫痪、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为特征。

《症因脉治》卷三有记载:“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著难移,手足偏废。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云:“有年偏枯,是气血皆虚。

”肩手综合征多因中风后邪气渐衰,正气受损,机体阳气不足或被遏,加之局部多静少动,患侧肢体气血运行不畅,气虚致瘀,瘀则血脉不利,水湿、痰瘀阻滞肢体经络,不通则痛,终致肢体疼痛,关节活动不利。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吐血》亦曰:“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说明血瘀亦可导致水肿,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气血瘀滞,血脉不利,血不利则为水,故发水肿之症。

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针灸治疗
2.1 热敏灸 热敏灸即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以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研究认为,临床上针刺常引起患者局部血肿或感染,而热敏灸不但可避免这些不良现象,且治疗效果显著[7]。

姜殷[8]将6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针刺组,热敏灸组在百会、手三里穴区探查热敏灸基础上配合肩 、肩 、肩贞、合谷穴施灸,针刺组以石氏醒脑开窍法为基础,针刺肩 、肩 、肩贞、外关、合谷穴,每日1次,每周6d,连续治疗4周,结果显示,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两组治疗均有效,但在减轻患肢疼痛方面热敏灸优于针刺治疗(P<0.05),认为热敏灸较针刺更好掌握,患者出院后亦可由家属参与辅助治疗,减少住院费用,增强康复信心。

陈琳等[9]在常规治疗和渐进式康复训练(对照组)基础上加热敏灸百会、风池、手三里等穴区探查治疗(观察组),每日1次,每周5d,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97 5%,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在改善患者疼痛、水肿及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

张娟等[10]研究发现,热敏灸结合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ropri oceptiveneuromuscwlarfacilitation,PNF)在改善肩手综合征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方面优于单纯热敏灸和单纯PNF技术治疗。

金惠明[11]予30例患者在康复护理基础上加热敏灸法治疗,在患侧手阳明大肠经上肩 至合谷穴联线上探查热敏化腧穴施灸,每日1次,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及上肢运动评分改善均高于单纯康复护理组(P<0 05)。

黄珍珠等[12]比较热敏灸配合康复护理与单纯康复护理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亦得出相似结论。

可见,热敏灸治疗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操作简便
·




·
2020年5月 第5期No.5 May2020
中 医 学 报
ACTACHINESEMEDICINE
第35卷 总第264期
Vol.35 No.264
安全,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适于临床应用。

2.2 温针灸 温针灸是指将艾灸与针刺相结合,利用针身将热力传达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包含穴位、温热及药物刺激等多种作用,能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炎症及水肿吸收,减轻局部症状。

余运影等[13]予36例肩手综合征患者温针灸后溪透合谷、肩前、肩贞穴,每日1次,每周5次,4周后,温针灸组治疗有效率达94.4%,传统针刺组有效率75%,温针灸改善上肢关节活动、疼痛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传统针刺治疗(P<0.05)。

孟凡颖等[14]将60例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温针灸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外关穴温针灸,每日1次,治疗10次后,温针灸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水肿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奚玉红[15]、车颖鸿[16]的研究结果一致。

然而,安娟娟[17]采用Co chrane系统评价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篇RCT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温针灸在减轻患肢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普通针刺,但在治疗患肢肿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另有研究发现,温针灸结合运动康复治疗在水肿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运动康复(P<0.05),但在上肢运动功能、治疗有效率方面两组比较却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18]。

上述研究提示,温针灸亦有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相关症状的趋势,但不同研究结果尚存在一定差异。

2.3 雷火灸 雷火灸是指采用多种中药制成药艾条,通过悬灸使其热效应与红外作用激发经气,使局部皮肤肌腠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起到舒经活络、疏风散寒、活血化瘀、消炎镇痛、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具有燃烧时药效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等特点。

常文艳等[19]予52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以麝香、硫黄、乳香、没药、穿山甲、全蝎、冬虫夏草、红花等中药制成的直径1.5cm的艾条雷火灸大椎及患侧肩井、肩 、肩 、阿是穴、曲池、五指冲,治疗有效率94.2%,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的78.9%(P<0.05)。

潘穆之等[20]采用针刺联合雷火灸肩 、曲池穴治疗肩手综合征,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P<0 05)。

崔文强[21]研究发现,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雷火灸大椎、肩 、肩 、手三里及阿是穴,可明显提高针刺疗效,进一步减轻患肢疼痛、水肿,提高运动功能。

2.4 隔药饼灸 隔药饼灸是将药物调制成药饼,间隔于穴位进行施灸,集穴位刺激、中药药效、光疗及热疗于一体的特色疗法,为肩手综合征临床常用灸法之一。

陈小波等[22]予33例患者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基础上加隔药饼灸治疗,采用白芥子、细辛、车前子及川芎研粉调水制成药饼,敷贴于肩井、天宗、肩 、尺泽、外关、合谷穴,再于药饼上行艾炷灸治疗,每穴每次灸5壮,每日1次,治疗15d后,结果显示其有效率87.9%,高于单纯口服药物组的75.8%,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口服药物组(P<0.05),且患者依从性良好,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

王明明等[23]发现,电针结合隔药饼灸(由红花、羌活、透骨草、地龙及全蝎研粉调鲜姜汁水而成)在提高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减轻患肢疼痛及水肿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郑婕[24]研究发现,隔姜泥重灸与传统针刺均可缓解肩手综合征疼痛症状,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改善患手肿胀及运动功能方面前者优于后者(P<0.05)。

蔡敬宙等[25]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隔附子饼灸组和常规针刺组,前者取肩痛穴行隔附子饼艾炷灸,结果发现隔附子饼灸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P<0.05),治疗有效率达94%。

杜何欣等[26]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以肩贞、臂 、阳溪、中渚、合谷、阿是穴为主穴对38例患者行隔附子饼艾炷灸治疗,每日1次,治疗20d后患者上肢运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以及肿胀评分改善均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此外,胡娜[27]在早期康复护理基础上加隔附子饼灸治疗,4周后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护理。

李成英等[28]的研究也显示,康复护理结合隔附子饼灸治疗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疗效,患者上肢运动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改善均优于常规护理及艾条灸治疗(P<0.05)。

2.5 民族特色灸法 近年来,民族医药发展迅速,壮医、瑶医等民族特色灸法在治疗肩手综合征过程中亦取得良好疗效。

徐展琼[29]予52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壮医药线灸治疗,选取肩 、肩 、阿是穴、曲池、合谷穴行壮医药线快速点灸,每穴2~3壮,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联合治疗组的肩手综合征、肩痛及上肢运动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

周哲屹等[30 31]通过比较瑶医神火灸联合综合康复疗法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发现,联合治疗组的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中精力、活动、情绪、自理能力、上肢功能、工作和
·




·
2020年5月 第5期No.5 May2020
中 医 学 报
ACTACHINESEMEDICINE
第35卷 总第264期
Vol.35 No.264
劳动因子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单纯综合康复组,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单纯综合康复组(P<0.05),表明瑶医神火灸有利于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偏颇体质与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2.6 其他灸法 吴雪梅等[32]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针刺加艾慈灸)和针刺组,针灸组在针刺组治疗基础上,选用艾慈灸在肩 、肩 、肩贞穴上进行穴位贴敷治疗,3个疗程后,针灸组有效率93 2%,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的72.4%(P<0 05)。

周莉等[33]采用麦粒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每日1次,共治疗3周,结果显示,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综合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陈小波等[34]将54例Ⅰ~Ⅱ期的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天灸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选取白芥子、细辛、桂枝、红花研末与生姜汁调制成药饼,敷贴于肩井、 腧、肩 、曲池、手三里、合谷穴行天灸治疗,每日1次,治疗10天后,天灸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西药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均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认为天灸疗法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患者依从性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2.7 艾灸联合其他疗法 灸法联合针刺治疗方面,王瑞红等[35]将12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回旋灸治疗患侧肩三针、天宗、曲池、腕骨、合谷、外关、列缺、手三里中的4~5穴,并结合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3周后观察组的肩手综合征量表中疼痛、痛觉过敏、远端水肿和肩部活动运动3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上肢运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与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

徐海燕等[36]研究表明,热敏灸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优于系统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改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商妙维等[37]发现,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予隔姜灸联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显著缓解患者肩手疼痛肿胀症状,促进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缓激肽及P物质水平。

还有研究观察艾灸配合头针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评分显著改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传统针刺(P<0.01),且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疗效好于6个月以上者[38]。

此外,临床采用雷火灸结合眼针、药线灸配合靳三针等治疗肩手综合征亦取得较好疗效[39 40]。

温灸联合其他疗法方面,史佳等[41]研究显示,在患侧肩 、臂 、 俞、肩 、曲池、上廉、外关、合谷、八邪等穴行温针灸,并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詹桂玉等[42]运用温针灸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也取得了显著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上肢运动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改善均优于普通针刺加电针治疗(P<0.05)。

周康秋等[43]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基础上予中草药熏洗联合马氏温灸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水肿及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方面,杜文华等[44]在康复治疗基础上,予艾灸联合穴位贴敷阿是穴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1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肢疼痛、肿胀程度改善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P<0.01)。

彭婷婷等[45]研究发现,艾灸肩 、肩 、肩贞、臂 、肩外俞、肩中俞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肩手综合征,在减轻患肢疼痛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

艾灸联合推拿治疗方面,陈爱春[46]采用循经往返灸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将点燃的艾条在距体表3cm处按照手三阳经脉、三阴经脉循经往返移动施灸,配合局部推拿治疗,每日1次,1周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康复训练组(P<0 05)。

余智[47]通过观察循经往返灸结合推拿治疗1个月、随访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发现,治疗后及随访期联合治疗组的上肢运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与康复训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康复训练,表明循经往返灸结合推拿治疗亦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疼痛,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3 结语
肩手综合征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若缺乏及时有效治疗,患手运动功能将逐渐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多采用热敏灸、温针灸、雷火灸及隔药饼灸法等治疗肩手综合征,也有运用民族特色灸法、艾慈灸、天灸、麦粒灸或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者,总体取得较好疗效,且具有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

然而,目前研究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少,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系统
·




·
2020年5月 第5期No.5 May2020
中 医 学 报
ACTACHINESEMEDICINE
第35卷 总第264期
Vol.35 No.264
性研究,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同一灸法的临床取穴各异,操作方法及疗程尚不统一,未形成标准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各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结局指标多为主观量表评分,客观性不足;对于灸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多局限于临床疗效观察等。

此外,不同研究中温针灸的治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取穴、操作标准存在不同。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议进一步完善试验设计,增加客观化疗效评价指标,通过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形成疗效确切、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对灸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阐明灸法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ZHENGJL,WUQL,WANGL,etal.Aclinicalstudyonacupunc tureincombinationwithroutinerehabilitationtherapyforearlypainrecoveryofpost strokeshoulder handsyndrome[J].ExpTherMed,2018,15(2):2049-2053.
[2]CHECKJH,COHENR.Sympathomimeticaminetherapyfoundef fectivefortreatmentofrefractorychroniccomplexregionalpainsyn drome(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J].ClinExpObstetGynecol,2014,41(4):478-482.
[3]粟胜勇,母叶,黄霞,等.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7):23-26.[4]PENGL,ZHANGC,ZHOUL,etal.Traditionalmanual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therapyforshoulderhandsyndromeafterstrokewithintheChinesehealthcaresystem:asys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J].ClinRehabil,2018,32(4):429-439.
[5]陈德,王锋,丁淑强.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6):168-170.
[6]李娟娟,吴伯涛,刘明,等.不同针刺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医学报,2014,29(2):302-304.
[7]王明振,孙忠人,邹儒文,等.热敏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4):1599-1601.
[8]姜殷.热敏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4):66-67.
[9]陈琳,徐雀莺,詹述琴.热敏灸联合渐进式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0):1369-1371.
[10]张娟,王应军,彭宏,等.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脑梗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5):550-553.
[11]金惠明.脑卒中后病人肩手综合征热敏灸配合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2):64-66.
[12]黄珍珠,万姹嫣,万绮文.热敏灸配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恢复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7,30(19):197-198.
[13]余运影,吴炳煌,赖靖慧,等.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
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9,34(6):904-905.
[14]孟凡颖,温进.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2014,39(3):228-231,251.
[15]奚玉红.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
[16]车颖鸿.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3):106,109.
[17]安娟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7,34(1):22-26.
[18]温悦华,张丽云.温针结合运动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92-93.[19]常文艳,杨欣.雷火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9):191-192.
[20]潘穆之,李园,朱琦琪.针刺合并雷火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4):123.
[21]崔文强.雷火灸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22]陈小波,周小斌.隔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7,49(11):61-63.
[23]王明明,魏宝强,蔡圣朝,等.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2):12-15.[24]郑婕.隔姜泥“重灸”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
[25]蔡敬宙,李湘力,江海玲.隔附子饼灸肩痛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7):5-6.
[26]杜何欣,杜雪峰,杨路庭,等.隔附子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71-72.[27]胡娜.隔附子饼灸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9):218-219.
[28]李成英,王国香,朱海平.康复护理结合隔附子饼灸干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效果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12):101-103.
[29]徐展琼.Ⅰ期肩手综合征治疗中壮医药线灸与康复训练的联合应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23):83-84.
[30]周哲屹,卢昌均,刘国成,等.瑶医神火灸结合综合康复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38(6):898-902.
[31]周哲屹,卢昌均,刘国成,等.瑶医神火灸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体质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6,31(11):1815-1818.[32]吴雪梅,于颖梅,史静超.针刺结合艾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J].北京中医药,2010,29(7):532-533.
[33]周莉,施伟.麦粒灸结合系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1970-1972.[34]陈小波,周小斌,李祖健.日常天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24):3598-3600.
[35]王瑞红,何亚楠,黄涛.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7):1329-1332.
[36]徐海燕,熊俊,何立东.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96-98.[37]商妙维,李涛.电针联合隔姜艾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及对CGRP、BK、SP水平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9,39(5):770-773.
·




·
2020年5月 第5期No.5 May2020
中 医 学 报
ACTACHINESEMEDICINE
第35卷 总第264期
Vol.35 No.264
[38]焦黎丽,张毅明,吴倩扉,等.头针配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971-972.[39]佟阳,王鹏琴.眼针结合雷火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5):102-103.
[40]徐展琼,廖穆熙,庄繤.靳三针配合药线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4):615-617,622.
[41]史佳,唐南淋.温针灸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8,29(18):2541-2543.
[42]詹桂玉,赵明华,于海龙.放血疗法结合温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1):36-37.[43]周康秋,吴世芳,谭碧海.中草药熏洗加马氏温灸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J].右江医学,2016,44(5):543-545.[44]杜文华,郭乐,王楠.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阿是穴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6):2403-2405.[45]彭婷婷,刘从秀.艾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10):1426-1428.[46]陈爱春.循经往返灸配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1):100-101.
[47]余智.推拿结合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11):1689-1691.
收稿日期:2019-11-17
作者简介:周小炫(1987-),男,湖南武冈人,医学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在神经及骨科康复中的应用。

通信作者:王舰(1971-),男,福建福州人,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在神经及骨科康复中的应用。

E-mail:13705059855@139.com
编辑:吴楠
·名医心法·
王自平应用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程芳1,马金雨2,马希佳2,张晓丹2,刘成藏1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基础是肾气亏虚,发病的关键因素是胞宫瘀血内阻。

瘀血既是发病之因,又是病理产物,肾虚和血瘀互为因果,致使本病迁延难愈。

王自平教授认为,补肾化瘀法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

临证时,将补肾类与活血类中药联合应用,活血化瘀以治标,补益肾气以治本;结合中药灌肠、中药热敷、针灸以补益肾气、活血化瘀;同时顾护脾胃,常用健运脾胃类中药培补后天脾胃以生血,佐以活血调经补冲任。

如此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激素水平,增加子宫内膜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文献引用:程芳,马金雨,马希佳,等.王自平应用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医学报,2020,35(5):1011-1015.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补肾化瘀法;内外合治;顾护脾胃;王自平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0.05.228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999(2020)05-1011-05
ProfessorWangZiping′sThoughtsontheTreatmentofEndometriosisby
InvigoratingKidneyandRemovingBloodStasis
CHENGFang1,MAJinyu2,MAXijia2,ZHANGXiaodan2,LIUChengzang1
1.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toHe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ZhengzhouHenanChina450008;2.Henan
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ZhengzhouHenanChina450046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资助项目(2019ZY1023);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豫卫中医〔2019〕1号}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