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实践活动(月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饼为什么是圆的?
活动计划
一、活动内容
1、根据第一单元圆的面积知识探究月饼的圆面面积。

2、延伸探究底面是圆形的月饼的体积。

(后期要学习的圆柱的体积)
二、活动目的
1、提高我们的观察分析,加强我们的探究能力及合作学习。

2、利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增强我们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分享,更热爱生活,对学习有信心。

三、活动方案
1、讨论月饼为什么是圆形的?
2、查找月饼的历史资料和月饼的演变得知月饼为什么是圆的。

3、测量相关数据并设计了各种直径不同的月饼以及配料不同的月饼。

4、根据之前测量的相关直径数据制作出了直径各不相同的月饼模具。

5、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了直径各不相同的月饼。

6、整理数据,算出了月饼的面积。

7、通过查找资料还尝试用圆柱公式算出了月饼的体积。

8、整理资料,形成报告。

四、人员分工
实践过程
一、活动准备
2、搜集资料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
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据说起源于唐代。

《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

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
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

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二、实践步骤
1、设计:我们先计划大概做多少个月饼,做成什么样的外形,准备好制作月饼的材料,包括:鸡蛋、面、馅料、油和水等。

2、制做:开始和面,面和好后加入鸡蛋和馅料,然后用月饼模具压制成相应圆形,并带上花型图案。

制成一批后集中放入烤箱中烘烤。

3、测量:用直尺测量月饼的直径和厚度(高)
4、计算:利用圆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S=πR²V=SH
4.2cm
2.4cm
15cm
六、结论
因为制作出来的月饼有花边所以导致测量中受到阻碍以至于测量结果不够精确。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小组人员更加团结,制作过程中我们分工明确,做工精细,而且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让我们对圆的知识有了更深的探索使我们对于圆的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并且使我们对圆柱体也有了了解,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