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1 减数分裂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减数分裂
一、本节课设计理念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本节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1、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探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情况。

2、自主学习理论: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和本质,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正在学习的内容有好奇,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本节课在教师提供的情境下,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动脑,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减数分裂》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2)人教版第2章第一节第一小节的内容,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过程,它以有丝分裂为基础,又是第六章遗传变异中“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学生对减数分裂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遗传定律、生物变异、个体发育相关内容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因此,本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主要体现在:首先基本概念多,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

另外细胞名称多,各细胞染色体行为如何变化学生很容易搞乱。

其次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既复杂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分离,又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还有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四、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以前面所学习的有丝分裂的知识做基础,将学习“有丝分裂过程”方法迁移到减数分裂的学习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2、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前后知识的迁移能力。

因此,根据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五、本节课设计总体原则:
1、利用所制作的教具,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姐妹染色单体等概念的透彻理解。

2、以有丝分裂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3、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连续变化过程。

4、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并构建减数分裂模型,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深入理解。





发给学生学案。

一些相关习题,见投影片。

填写学案。

完成习题。

对本节所学知
识有一个整体
认识。

检查学习
目标完成情况。



参照教材17页图解,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
例,绘制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

更好地完成本
节学习目标,为
学习卵细胞的
形成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一、减数分裂
八: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较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1)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
教师设计了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进一步培养了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不
是依据教材给出的图形逐个分析,而是采用了引导学生从结果猜想减数分裂过
程染色体可能会有哪些行为变化,再让学生根据猜想,自己动手进一步探究染
色体的行为变化。

通过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真正成
为思维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2)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前,就以小组
为单位,布置了准备构建模型材料的任务。

课上,自主探究、讨论、展示探究
结果等环节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
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2、注重对学生任务完成后的反馈。

当学生分别对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完成探究后,相应播放了精子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思维与正确的知识交流、碰撞,在纠正了学生探究过程一些错误认识的同时,更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灵活处理教材。

依据教材不同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对教材的优化整合。

减数分裂过程重要概念的学习,采用了学生依据教师展示的染色体模型,观察、判断、尝试概括的方法。

利用染色体模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采用了依据结果——猜想——动手探究——反馈探究——师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

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勤于动手和动脑,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新知识的生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本节课一些问题的解决,是学生依据所学的有丝分裂知识完成的。

将所学有丝分裂知识运用到本节学习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困惑与不足:
1、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存在差距。

2、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对学生的思维点拨、启发引导、环节过渡方面感觉不够自然、流畅,今后在课堂问题设计、教学机智等方面尚需努力。

4、学生自主探究时,课堂的调控感觉不是很好。

因此,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调控各个教学环节等,在教学实践中也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

附教学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