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西梧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广西梧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幅好的画一样,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新的启发。

一般来讲,艺术作品的创作,主观性很强。

作者希望它能影响人,或者希望这个小说使人性发生变化。

一旦预设了这个立场,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的过程中,就会特别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的就故意排除。

只要有预设立场,对人性的观察面一定是比较窄的。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是没有预设立场的,所以《红楼梦》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

什么叫爱?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

《红楼梦》在现代仍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

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

面对人性的这种复杂,他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必须全部加以描绘,使读者在看《红楼梦》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红楼梦》是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的一本书,因为你的人生会因它而得到启发,获得成长,而作者从来没有很权威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

我们可以把读者分成两种。

一种是比较简单的读者,他认为,读了一本书以后自己就可以变好。

那种所谓格言式的或者道德教训方面的书,也许会对他有帮助。

第二种读者则认为,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读书会从中发现人性的复杂。

如果你是第二种读者,你在读了《红楼梦》第九回以后就会思考,如果你面对这样的一个课堂,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会怎么办?你也许会大骂他们一顿,说他们不守规矩之类的;然而你也可以借此了解你不在的时候学生的样子。

这中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我在读《红楼梦》时常常提醒自己,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身上有贾政的部分,也有贾瑞的部分。

我不觉得我是在外面观察这些人物,或者赞美、批判他们。

好的文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

你会思考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个性里的这些部分。

我以前常常会有那么几天,总想骂学生,就像贾政一样。

有一天读了《红楼梦》,恍然大悟,自己怎么变成贾政了?之后就变得好一点。

好的文学能提醒读者,所以我不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认同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有时候是去发现自己是不是也有一点贾政,有一点薛蟠,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事,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本来就有弱点。

这个小说的精彩是真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宽广。

我希望能够跟大家探讨,怎么样把自己慢慢放进《红楼梦》当中,去真正地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

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我读《红楼梦》的时候真的不敢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选自《蒋勋说红楼梦》,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了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启发,所以它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B.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没有预设立场,它对人性的观察面是比较宽的。

C. 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做第二种读者,知道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才能在读书中发现人性的复杂。

D. 阅读《红楼梦》,要知道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要把自己慢慢放进去,去真正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的做法的一项是
A. 审视作品人物,对其进行赞美或批判,真正了解人性,从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身上获得帮助和成长。

B. 认识到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可能有贾政的部分,也可能有薛蟠的部分。

C. 《红楼梦》第九回,会引发“如果我是老师……”这样的思考,使自己走进作品中的情境,或者借助作品了解现实。

D. 读了《红楼梦》,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成整天骂人的贾政了,之后就会调整自己,善待他人。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把爱作为权威的借口,这不是真正的爱;曹雪芹则给予笔下人物真正的爱,即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

B. 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红楼梦》,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那些堕落的人性跟所谓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

C. 《红楼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因为作者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时,不是有意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的。

D. 一种读者希望自己读了一本书就会变好,这类书不是文学书;另一种读者通过读书发现人性的复杂,这类书是文学书。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魂
王海洋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而流。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

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

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

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

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

船过来了。

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

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

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 年没来看他了。

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


“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

“这水比以前浑多了。

”我说。

“清也好,浑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

”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

“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

”我说。

“不行,老喽。

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

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

”我说。

“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

”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

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

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

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

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

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哦,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

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

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良久,他才转身,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船啊。


(摘编自《小小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夕阳西下,晚风渐起”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凝重的氛围。

B. 小说对何大伯的肖像描写,一方面说明何大伯年纪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何大伯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读来令人动容。

C. 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增添了小说真实性,省略号的多处运用,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D. 小说中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坐船,因为“我”对何大伯既感激又愧疚,其中也包含何大伯因年老眼花没认出“我”的遗憾。

5.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


6. 小说结尾写“我想帮你摆一次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
侯志
那天中午,丽娟正在办公室享用午餐,父亲突然来了。

父亲推开门那一刻,丽娟又急又窘,还带着气。

父亲一头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看就像多天没洗过,胡子也没刮,穿得比平时下地时齐整一点,但还是皱巴巴的,裤脚高挽着,布鞋上还撒着泥星……若是办公室就丽娟一个人倒还罢了,偏偏那天她的几个姐妹都在。

她们大眼瞪小眼,好像父亲是个外星人。

父亲也真是的,您来就来吧,好好把自己收拾一番啊。

没等丽娟开口,父亲讪笑了一下,磕磕绊绊地说:“这不端午节吗,你娘起五更包的粽子……我、我就搭车来了。

”说着话,父亲解开了背着的挎包。

丽娟的闺蜜红红缓过神来,轻轻搡了丽娟一下,熟稔地说:“叔叔,要不是您提醒,我们几个今天真还就错过端午节了。


父亲把粽子一拿出来,屋子里一下子升腾起粽子的香味,是丽娟熟悉的那种久违的香味。

红红和其他几个姐妹旋风似的围了过去,有的给父亲让座,有的给父亲倒水,喊伯的,叫叔的,亲热得不得了,倒是半点没有嘲笑父亲的样子。

看到姐妹们的表现,丽娟心里的火气慢慢消了,这才感觉对父亲有点苛刻了,再怎么说,也还是自己的父亲。

不待父亲发话,丽娟就拿起粽子分起来。

红红急忙接一个,使劲闻着,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夸张地叫着:“香,真香”。

丽娟和其他几个姐妹们都笑了起来。

父亲也附和着嘿嘿呵呵地笑了。

丽娟这才问道:“爹,您吃饭了吗?您没吃我带您去外边吃去。


“吃了,吃了,我在外边吃的烩面。

”看着桌子上的泡面,父亲很是心疼,“光吃这个会中?没钱了给家里说。


红红抢先说道:“叔叔,我们偶尔吃一次。

”红红说的也是实话。

丽娟掏出500块钱,对父亲说:“街对面有家洗浴中心,您去洗洗澡,理理发……然后我去给您买一身衣服。


推让了半天,父亲才接下。

等了两个多小时,父亲转了回来,还是来时的形象。

丽娟瞪着父亲:“爹,您没去?”
父亲支吾着,说不出个囫囵话。

丽娟说:“爹,别心疼钱……给您了,就是让您花的。


父亲低着头,像是个做了错事的孩子。

红红过意不去,走过去劝丽娟:“在乡下理个发洗个澡,十块八块的就能解决,叔叔肯定是俭省惯了,舍不得……你别埋怨叔叔,老人家都这样。


父亲的手还插在口袋里,似乎要把钱摸索出来。

丽娟说:“爹,您别掏了,留着花吧。


天将黑的时候,父亲坐末班车回乡下了。

当天晚上,丽娟看当地电视新闻的时候,忽然瞪大了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画面上一位老人倒在地上,围观了不少人,指指戳戳的,却没有一个人把老人扶起来。

正在过马路的父亲看到后,赶过去,没有丝毫犹豫就把老人扶了起来。

忽然,老人一把抓住父亲的胳膊:“老哥,谢谢你!”随后从口袋掏出一沓钱,又说:“老哥,这是1000块钱,别嫌少。

”父亲给搞糊涂了,周围的人也糊涂了。

老人咧开嘴笑了:“我是故意跌倒的,若是谁把我扶起来,就奖励谁1000块钱。

”这时,一个背摄像机的记者过来了,问父亲:“大爷,
您当时是怎么想的?”父亲的脸红了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我也没想啥,若是见了老人有困难,都不伸手,轮到自己老了咋办?”记者又问:“您就没想到被讹诈了?现在电视上这类新闻不少,您可能也看过……”父亲挠了挠头发,说:“哪会呢,那种人还是少数,世上还是好人多。

”……
丽娟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她拿出纸巾,怎么擦,也擦不干。

此时,红红和其他几个姐妹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过来,都说看到刚才播放的新闻了,都说丽娟的父亲很伟大。

丽娟待自己平静下来后,打电话给父亲:“爹,我明天回家……我、我也几个月没回去了。


“这闺女,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今天不是刚见了面?”
“爹,人家不是奖励您1000块吗,我想让您请客。


“闺女,你都知道了……我、我看到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娃跪在地上要钱,本来想把那1000块钱给他,没想到连带着把那500块也一起掏给他了,想再要回来又张不开口。

闺女,你怎么了,是不是爹今天给你丢脸了?”“爹,没有,没有,您、您今天给我长脸了。


“净胡说,爹一个乡下老头会给你长脸?”
“……”丽娟忍不住啜泣起来。

(选自《奔流》2020年第4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不收拾打扮就主动去给女儿送端午粽子,让女儿丽娟又急又窘,让丽娟的几个姐妹大眼瞪小眼。

B. 闺蜜红红善良、有礼貌,她给丽娟父亲“打圆场”,劝丽娟别埋怨老人家,与丽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C. 小说写丽娟把500块钱留给父亲花,为后文写父亲把这500块钱也掏给了家庭困难的学生娃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

D. “您、您今天给我长脸了”这句话既照应标题,又表现出丽娟的激动心理,她心中的父亲形象已然高大起来。

8.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丽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

9. 请结合全文,分析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论上
苏洵
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

何忧乎?忧小人也。

何由知之?以其名知之。

楚之史曰《梼杌》。

梼杌,四凶之一也。

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

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

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

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
也。

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

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

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

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和资焉。

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

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

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

吾故曰:经以道、法胜。

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

吾故日:史以事、词胜。

使后人不知史而观经,则所褒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

吾故曰: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

使后人不通经而专史,则称谓不知所法,惩劝不知所祖。

吾故曰: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

经或从伪讣而书,或隐讳而不书,若此者从,皆适于教而已。

吾故曰:经非一代之实录。

史之一纪、一世家、一传,其间美恶得失固不可以一二数,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安能事为之褒贬,使天下之人动有所法如《春秋》哉?吾故曰:史非万世之常法。

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

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

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

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

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

(有修改)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之论其效卒:最终
B 而用实相资焉资:帮助
C.旌善而惩恶习旌:表彰
D. 故本《周礼》以为凡凡:平凡
1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史何为而作乎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
B.以其名知之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
C. 然弗验之行事后之人其务希迁、固
D.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则规无所效其圆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不待褒而劝
君子不用获得褒奖来进行劝诫
B. 经或从伪讣而书
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写的
C. 安能事为之褒贬
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
D. 嚣嚣然冗且僭
扬扬自得冗长而且不知高低
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孔子志向远大故而忧患深广,忧患深广故而著述伟大。

B. 作者认为经书只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却是万古不变的常法。

C. 作者认为《春秋》能够让天下人的一举一动有可以遵循的准则。

D. 作者以规矩准绳与器的相互作用类比,表明经与史之间的关系。

1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

15. 根据文意,概括“经”与“史”的异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①中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

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之作,送门人范廓之参加科考。

它不同于一般抒写离情别绪的送别作品,侧重于表现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以及词人因身在局外而来的轻松。

B.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

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C.此词大量用典,“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极好地贴合了被送别者是应考书生的身份。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17.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请对上下阕在虚实上的各自特点做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
(4)《短歌行》中,用周公自比,化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歌行》中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阅读下面的漫画《通途异路》,思考:漫画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0 字左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图是清人改琦的画作《林黛玉画像》,图中黛玉置身竹丛、假山间,左上角还有一只鹦鹉。

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画家为什么要画竹子和鹦鹉。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

材料二:
2011年6月24日晚,寂静的夜突然被一名女子的呼救声撕裂。

有人抢包!莆田三兄弟义无反顾地追了上去。

不承想,歹徒竟有帮凶,还敢挥刀砍人。

三兄弟相继被砍伤,张涵的胸椎被砍得开放性骨折。

他们的事迹经报道后取得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援助,募集爱心款近200万元,善款用于三兄弟的后续治疗……最终转危为安的“莆田三兄弟”获得“2011感动福建人物”、2013年第四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近日,他们的真实事迹被改编成电影《直击现场》。

材料三:
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清· 颜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在不同……和启发”是一部作品成为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但具备了这个条件并不意味着就必然是一部好作品。

B项,因果关系推断绝对化,《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没有预设立场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C项,“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做第二种读者”“必须”不准确,属无中生有。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题干问的是“不属于‘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的做法”,作者蒋勋在此文中探讨的也正是这一话题,结尾他提到本次的写作目的“我希望能够跟大家探讨,怎么样把自己慢慢放进《红楼梦》当中,去真正地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那么前文就是探讨的过程,而上一节中“好的文学能提醒读者,所以我不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认同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则证明A项中的“从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身上获得帮助和成长”是不符合要求的。

因此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A项,“曹雪芹则给予笔下人物真正的爱,即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曲解文意。

文中是说“《红楼梦》在现代仍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

这个“它”指的是《红楼梦》,而不是作者曹雪芹。

B项,原因推断不合文意,语境是说“《红楼梦》是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的一本书,因为你的人生会因它而得到启发,获得成长,而作者从来没有很权威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而选项所说的“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那些堕落的人性跟所谓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是作者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的想法。

D项,对于两类读者所读的书的推论过于绝对,文中并无该种说法,无中生有。

故选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