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生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学生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教学摘要: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更是一种宝贵
的教学资源。
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笔财富,接纳错误、借用错误、纠正错误、将
错就错,用错误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课堂错误;利用;教学资源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更是一种宝贵
的教学资源。
作为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笔财富,用错误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当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教师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如何抓住这些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艺术地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错误:
一、接纳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唤醒学生的自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不同意见非常正常,特别是小
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成熟,“错误”会不断地伴随着他们成长。
而学生犯了“错误”后,往往会显得特别心虚和自卑,如果我们老师能发自内心地欣赏、尊
重学生,包括他们犯的“错误”,并加以利用和引导,这样不但能使“错误”变
成“创新”,更能使出错的同学找回丢失的自尊和自信。
例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出示了北京“五一”期间自然
博物馆售出门票统计图,请同学们估计,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多少张?学
生众说纷纭:“1000张”、“900张”、“2000张”……
吴老师引导学生说:“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
学生经过验证后,争先恐后地展示方法。
吴老师来到估计为“2000张”的小男孩面前:“请你看看同学们是怎么估的,好吗?”
小男孩在听取同学的发言之后,吴老师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小男孩说:“人家估计的都在里边,我估计到外边去了。
”
吴老师在接纳小男孩错误的同时,对小男孩进行了积极正面的引导和评价:“我非常佩服你!虽然你第一次估到‘外边’去了,但是你却学会了和同学交流
意见,还能接纳别人的建议,修正自己的认识,这是多么好的学习方法呀!谢谢你,你让我们都学会了学习。
”
吴老师尊重每位学生的意见,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指导,不仅维护了学生的
自尊,还帮他们树立了信心;既尊重了学生的不同见解,也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
思考。
二、借用错误,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
错误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
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
如,我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闰年的判断方法”时,在学生
已知(普通)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的情况下,让学生判断:“2100年是闰年吗?”
学生在用年份除以4后发现没有余数,由此得出结论2100年是闰年。
接着我出示2100年2月份的月历,学生发现2100年2月份是28天,并不
是闰年。
看过月历后,孩子们惊讶的声音不绝于耳。
对自己先前探究出的闰年的判断
方法产生了质疑。
这时,我利用课件介绍平年、闰年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更深入
地了解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
资料的呈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学生提出:“每四百年又要去掉3个闰年,是不是在遇到整百的年份时,不但要能被4整除,还要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
年呢?”
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后,我鼓励学生尝试选择整百年份进行判断并验证,最
终得出闰年判断的方法。
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自己判断,不断思考、讨论,在现实面前学会透过现象思考数学的本质。
这种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的数学学习经历,是形成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三、纠正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最终能够正确
地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每个多项的互动课堂都有可能出现“意外”——
新的生成。
这来自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来自学生的直觉表现,它可能是资源,也可能是障碍,更可能是机遇和挑战。
如,我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设计环节让学生能够列出简单随机试验的
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课件出示三个盒子,三个盒子里盛有总数相等,但黄、白两色数量不等的球。
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后回答3个问题“从盒中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摸到黄球,
应该到几号盒中摸?”、“从盒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可能摸到白球,可以到几号盒中摸?”、“从盒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特别想摸到白球,应该
到几号盒中摸?”学生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简洁地复习了关于“事件确定
性与不确定性的知识”,通过第三个问题导入了对不确定事件“可能性大小”的
研究。
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一环节仍然为学生创设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摸球游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交流与反思中,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的可能性大小
的体验。
在汇报实验数据的环节中,出现了“意外”的“错误”。
学生们在实验前就
判断出了,在白球多、黄球少的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一定
大于黄球。
可有两个实验小组的数据反而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于白球。
这是怎么
回事呢?
这时,我并不急于解释原因,而是让孩子们在大家的质疑声中,继续尝试摸球,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累加,随机实验的实验结果慢慢朝向我们所预期的方向
发展。
最后,我们用实验数据说明了问题:不是摸错了,而是摸的次数少了!让原
本质疑的学生恍然大悟了。
随机事件的发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对于单次
实验来说它具有随机性,对于大量重复实验来说,它具有统计规律性。
所以,课堂中出现“意外”的“错误”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教师恨错误、躲错误,学生怕错误、瞒错误,在课堂中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心灵的沟通,会
使课堂失去生命力。
在这里,我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接受的心
态下,发现“错误背后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掘出另类的价值。
四、将错就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学会智慧地把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放大、再放大,不急于定论,让学生
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在“光天化日”之下,将错误的原因一一昭示,对错误认
识得越深刻、越全面,越能促进对真理的掌握。
一名老师在执教《认识面积》时,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形状不同、面积相差不
大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哪一个面积大。
学生很快就能看出,这两个图形通过观察,是比较不出面积的大小的。
这时
有学生提出:“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
此时,老师并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到台前比一比,在比较
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没有完全重合的部分任然不能比较出大小,看来用此方法不
可行。
老师适时提问:“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受思维习惯影响,学生经常会不深入思考就得出结论。
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错误引发学生的争议,引导学生全面比较,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很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能抓住时机,巧妙地运用并促进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错误就会美丽起来,课堂也会因错误而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2、吴正宪张秋爽贾福录《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