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中国古代史考点分析及预测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分析紧张而有序的阅卷工作结束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如同盛夏的骄阳,热情似火,干劲十足。
我深深地被老师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我觉得这应该是我这几天来最大的收获,它会一直激励和鞭策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试题的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15个,45 分。
在阅卷初,我大体看了一遍,感觉试题难度明显下降,设问风格也有明显变化,情景设置的少了,直来直去的多了。
但有一点没变,就是结合时政热点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除去三个济南历史,剩下12个选择题分别涉及唐、宋、清、近代(侵略与反抗);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拿破仑的《法典》;列宁十月革命;29~33经济大危机;二战;经济全球化。
都是重要历史时期或和时政热点相结合的重大历史事件。
由于机器阅卷,学生得分情况还不清楚,但从试题难易程度上看,我校学生得分应该不错。
试题的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共四个大题,55分。
现将各组的试题分析列表汇总如下,。
2010年初中历史中考总复习

2010年初中历史总复习考纲解读涪陵区江北实验学校冉正权一、中国古代史复习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七下P2-27) 【课程标准】(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考点】1.谁何时建立的隋朝?定都何地?在哪一年统一的全国?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朝,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
2.什么是“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在开皇年间,勤勉治国,锐意革新,通过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倡导节俭,使隋朝在不长时间内便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
3.唐朝第二位皇帝是谁?用什么年号?他统治时期唐朝出现了什么样的大好局面?是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他统治时期的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4.什么是“贞观之治”?它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影响?(1)唐太宗统治期间,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国家在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它是通过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权,强盛国力的政策来对国家进行治理后实现的。
这些政策措施是:A.选用良吏(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
“房谋杜渐”提到的两人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提高行政效能;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C.简法轻刑,修订法律(颁布了《贞观律》);D.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在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E.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的少数民族贵族上层。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3)影响:“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是谁?她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影响?(1)武则天。
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一、秦汉时期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
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文帝与景帝两代,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
9.西汉时播种工具是耧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西,经河西走廊,今的新疆地区,运至西亚、欧洲等地。
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为“医圣”。
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还编成“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与时俱进在创新中迸发活力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我是实验中学的历史老师李海莲。
首先我代表实验中学的领导老师,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我来进行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有说错或不周到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从以下四点来进行试卷分析:一、三年中考试卷总体分析及试题特点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总共有四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读图学史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
满分60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1.河北省近三年中考试卷题型分析和分值统计Array通过对比可得,近三年中考题选择题和读图简答题分值趋于稳定,材料分析题分值逐年下降,综合探究题必须重视。
2.河北省近三年历史中考试卷考点分析与统计22题选择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
今年中国现代史比重陡然缩小,14、15、20题选择题涉及到中国现代史,大题中只涉及两分的分值。
世界近代史分值平稳,今年世界现代史分值骤增,其中选择题17、18、19、24题涉及世界现代史,大题分值占11分。
3试题特点: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总体相对稳定。
1.依标扣本,夯实基础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历史学科说明》。
不依赖、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
反映了考试与教学要求一致、考查目标与备考指向统一的原则,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目标明确,同时,也减轻了广大师生的课业负担。
2.知识丰富,覆盖面广。
试题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板块的20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66.7%;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主题9个、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主题11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82个之多,广泛的知识覆盖率、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内容考查的均衡分布,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3.试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这表现在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中考历史知识点(2010)

3、公元前209在大泽乡爆发,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
1
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010年中考历史学科考点分析》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商朝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它雄伟端庄,充分体现了青铜冶铸技术水平,是商朝青铜器典型代表。
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③(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④(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弟子整理 政治:“仁”、“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道家 老子 春秋
晚期 《道德经》
战国时整理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儒家 孟子 战国 /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保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道家 庄子 战国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7上第3课 华夏之祖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识记 七上P12—15
炎帝、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被尊为华夏之祖,(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后人将众多古代发明归结于黄帝,他被尊为“人文初祖”。
消极作用: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01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中学历史教学园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热点问题
1、中日关系问题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杨庄中学张晓晗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杨庄中学张晓晗一、试题分析1、内容分布合理图文并茂。
题型结构和往年相比基本相同,20个选择题,5个非选择题。
试题难度较去年难度加大。
涉及到中外历史人物13人次,中外历史事件个,人物事迹个,历史文献个,条约和会议个,乡土知识个。
试卷图文并茂,图表题共5个。
其中物件建筑图6幅,事件5幅,大事年表1个,柱状图两幅。
2、依据课标,难易适中。
试题共考到的知识点,基本上每题都能找到课标依据。
如第1题,考查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司母戊鼎及甲骨文等知识点。
再如第7题,考查了课程标准要求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这一知识点。
3、注重历史发展线索的考查。
历史不仅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也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其中考查历史线索就是很好的途经。
比如第6题,梳理了历史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如五四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除军阀,然后要求考生回答抗战胜利后的主题。
第19题,将近现代史上的三位改革家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放在一起,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而且将同类知识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识记和掌握。
而非选择题中的第22题给考生一个大事年表,让考生归纳大事年表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线索。
4、具有地方特色,注意文化概貌的考查。
如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殷商文化以及乡土历史知识的了解。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朝人使用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课标古代史综述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第21小题也与河南历史有关。
5、注重学科渗透,着眼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和历史责任感。
根据课程标准,历史考试渗透人文地理的内容,今年的历史试卷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
非选择题第21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又把史地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的时代感。
2010中考历史热点整理

一、周年性历史事件。
09年中考中的周年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1898—2008),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9—2009),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4—2009),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1999—2009),《尼布楚条约》(1689—2009),新中国成立(1949—2009)1、逢“10”周年⑴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1840—2010年),也是在这一时期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⑵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50周年(1860—2010年)⑶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10周年(1900—2010年)角度一:把列强的侵华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综合来考查,认识侵华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例如本次初三一模考试的32题,就是将三次战争、三个条约、三个影响、四个中国近代化探索事件相结合。
角度二:中外历史结合的角度考查如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闭关锁国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角度三: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对比分析,认识这些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
⑷发动百团大战70周年(1940—2010年)百团大战与抗日战争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役结合考查。
⑸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1950—2010年)角度一:以此为切入点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及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角度二: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战争相联系考查。
角度三:与美国二战后推行的冷战政策相结合,考查中美关系等相关知识。
角度四:与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相联系。
⑹《土地改革法》颁布60周年(1950—2010年)角度一:以三农问题或民生问题等热点与政治学科综合考查。
角度二:与中国历史其他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综合考查,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后执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角度三:与世界历史知识结合,如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等。
其他有关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匈牙利改革等内容,虽然中考没有具体要求到三农问题或者要求不高,但课本中有所提及,谁也不敢说中考肯定不会涉及。
2010全国中考历史真题按课标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上)

2010年全国中考按课标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1.(2010年威海市)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
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C)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居民1.(2010年娄底市)某外国朋友想考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A)A.云南元谋B.浙江河姆渡C.北京周口店D.湖南道县(2010年岳阳市)你认为下列原始人类中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A)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10.(2010年深圳市)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
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B)A 元谋人B 北京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1、(2010年湘潭市)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
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A)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10万年1(2010年邵阳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2010年山东聊城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D)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1. (2010年盐城市)水稻是盐城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下列最早大量种植这种作物的原始农耕居民是(C)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1(2010年滨州市).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A.农业生产的出现B.火的使用C.建造房屋D.使用陶器1.(2010年衡阳市)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
2010年南京市历史中考专题、热点问题分析

2010年南京市历史中考专题、热点问题分析一·国家统一二·民族关系(3、4、5、7为西藏专题)三·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四·儒家思想五·科举制度7下4 7下15 8上22六·侵略与反侵略七·中共重要会议八·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九·北京十·南京十一·台湾十二·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十三·社会改革与变法十四·近现代进步思想十五·中外交往与交流十六·三次科技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十七·宗教十八·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十九·国际关系二十·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二十一·日本二十二·中日关系二十三·美国二十四·中美关系二十五·俄国——苏联二十六·民主与法制二十七·中国文化史二十八·世界文化史1、逢“10”周年⑴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1840—2010年),也是在这一时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⑵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50周年(1860—2010年)⑶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10周年(1900—2010年)⑷发动百团大战70周年(1940—2010年)⑸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1950—2010年)⑹《土地改革法》颁布60周年(1950—2010年)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40周年(1970—2010年)⑻建立经济特区30周年(1980—2010年)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1640—2010年)⑽纳米比亚独立20周年(1990—2010)⑾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⑿220年,曹丕建魏。
⒀960年,赵匡胤建北宋。
⒁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逢“5”周年。
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1945—2010年)⑵国共两党重庆谈判65周年(1945—2010年)⑶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55周年(1955——2010年)二、本学年度出现的热点。
2010年河南省2010年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
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图一:司母戊鼎图二:甲骨文图三:殷墟宫殿复原图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C.图三表明安刚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A。
【课标】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解析】这是一组反应河南地方文明的图片。
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反应了当时冶铜业发达,铸造工艺先进。
2.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B。
【课标】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解析】本题是中国古代和近代衔接部份内容,所描述的情况不是东西方差异也不是偏见,而是近2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与世界隔绝,严重影响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3.“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A.推翻了帝制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
【课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孙中山的贡献在于领导了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首要的意义在于结束了封建帝制,其次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本题意思不在于结束帝制,在于维护共和反对帝制,那就是说明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4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儿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
2010历史学真题重点解析-研究生考试指导

2010历史学真题重点试题解析
1 清朝赋税制度改革今年材料解析题第一个大题是考察清朝初期赋税制度改革的。
材料中给了康熙和雍正两朝的改革措施。
康熙帝主要是“永不加赋”政策,雍正帝主要
是摊丁入亩。
这两个改革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在提题方式上出现了新的特点,第
一次出现了考察句读,就是标标点符号。
我们知道中国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
研究古代史必须具有句读的能力。
这样一道题可能对一些跨考的考生有不利影响。
但
句读作为历史学研究生基本功之一,是应该具备的。
这样一道题的出现告诉我们,历
史学专业考试更加具有专业性。
2 民族自决与“十四点原则”这一知识点08年考过,相信考生对威尔逊在一战以后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很是熟悉了,应该都能答出“十四点原则”体现了民族自决的
原则这一核心答案。
而第二问德国在二战前的扩张似乎跟民族自决有点不符合,其实,二战前德国扩张是德国民族主义狂潮的一种表现,既是受了十四点原则影响,但德国
侵略又破坏了十四点原则。
所以民族自决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些列考察,比较好的
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考研试题综合性加强。
3 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三大古典文明思想特征“三大古典文明思想特征”这道题需要考生知道哪三个古典文明,这里主要是指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
公元
前8—公元前3世纪三个文明特征鲜明,而且思想活跃时期,考生可以各自论述他们
的思想特征。
比如当时中国百家争鸣是最重要的特征。
阅卷老师是踩点给分的,所以
考生一定要学会把主要关键词写出来。
2010年中招历史分析

2010年中招历史分析南阳市教研室尹正驰一、试题概况:1、历史学科单独考试。
实行新课改以来,南阳实行政史综合考试,学科特色不明显,难度相对较低。
今年南阳实行历史学科单独考试,分值不变,但是题量增加,例如选择题由原来七道增加到二十道,学科知识覆盖面也相应增加。
2、实行开卷考试,侧重对能力考查。
由于开卷考试实行多年,学生已基本适应,但是一些学生也产生了一些误区,认为开卷考试只要抄抄书就可以了,所以今年考试试题在命制上,注意借鉴高考试题的一些特点,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融会贯通。
二、阅卷情况:1、阅卷老师首先对试题和答案进行分析和作答,然后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试评,在试评的基础上,再对答案评判标准进行统一。
选择题属于客观题,答案唯一,只要阅卷老师认真细致就可以了。
2、关键是主观题的评判问题:主观题相对往年六个大题,缩减为五个,但是难度有所增加。
第21题,题目涉及古代史的内容,这是以往老师和同学容易忽视的内容,尽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在答题是还是反映出了不少问题。
首先审题不清,例如题中第(2)“两大工程分别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题中强调“分别”和“当时的政权”,结果很多学生在答题时笼统说影响,或者说长远影响都影响了得分。
第22题,考查的内容已经出现过多次,但实际情况是这道题目的分值最低,首先审题不清影响了得分“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一些考生没有注意是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只答出一个事件没有分。
第(4)问,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结果失分最高,打到70%以上,这也暴露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分析,略总结,更准确说忽略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
第23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题目并不难,学生得分也能获得优秀,5分左右的得分。
但题目也暴露出学生表述不规范的情况,例如“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与“中美建交”关系混淆,汉语表述与英文字母交叉出现,“WTO、APEC”等不规范用语尽管给分,但是不符合科学表述。
庆阳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庆阳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庆阳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历史阅卷组执笔人:马秋莲贾豫捷一、试题分析庆阳市2010年初三历史会考试题总体感觉是设计比较合理。
作为初三毕业会考的首次开卷考试试题,它题型比较全面,各题型给分标准比较合理,难度适中,主次比较恰当,符合初三开卷考试要求。
(一)试题特点1、题型和给分标准比较合理本次试题满分共40分,包括四种题型:一题选择题,8个小题共16分;二题读图学史题,2个小题共8分;三题材料解析题,2个小题共8分;四题综合探究题,4个小题8共分。
试题中,中国史22分,占总分的55%;世界史18分,占总分的45%。
各年级不同时期的试题为:初一级的中国古代史8分(4个选择题)、初二级的中国近代现代史14分(一个选择题2分、两个材料解析题8分、两个综合探究题4分);初三级的世界古代史2分(一个选择题)、世界近代现代史16分(选择题2分、读图学史8分、综合探究6分)。
可见,世界近代现代史题量最大,占总分的40%;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次之,分别占总分的35%和20%;世界古代史最少,占总分的5%。
这样的题型和相应的给分标准符合当今初中历史的考试标准。
2、内容跨度大,知识面较广试题包括初一至初三各级内容;涉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
3、难度适中、重点比较突出本次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并有少量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符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即以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同时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等。
4、综合性较强本次试题重视对同类知识综合比较能力的考查。
例如,一题8个单项选择题中有四个题都需要将同类知识比较作答。
其中第1题题目是,“种植水稻,居住着干栏式房子的原始居民是()”。
四个选项分别是:A远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此题就需要学生对几种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题目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
贵州省2010年中考历史预测

因此 ,0 0年 中考 历 史试 卷 在命 题 上势 必 会 注 21
意书本 内容 与国家 大事相联 系。 三、 与地方相关 的人或事挂钩 , 地方特 色浓 新课 改不仅引导学 生关心 围家大事 , 也注意 引 导学生 了解家 乡 、 爱家 乡 、 热 为家 乡 的建设 谋 划策 。 如黔南州 的试卷 中有经独 山 、 都匀 等地 的黔 桂铁 路是 贵州省 的第 一条铁 路 ,也是 西 南地 区 第一条 准轨铁路 ( 标准 化轨道 ) 。该铁 路兴建 于 抗 战后期 , 限于 当时 的物 质条 件 、 铁路 技 术等级 含量 ……新 黔桂 铁 路于 2 0 0 9年 1 1 月 0日建 成 通 车……然后 把T 业革命 中史 蒂芬孙 发 明的蒸 汽火 车以及 中国之 杰 出铁路 工程 师詹 天佑联 系
重 要 性 , 成 不 必要 失误 。 造
1 5 的土地 改革 、9 8 的人 民公 社 的成 立 、 9 2年 15 年 1 5 年 开始 实行 的农业 生产合 作社 以及 17 年 93 98 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 在一起考 查 。在考 查 二战结束到今天 ,世界 政治 格局发展 的基本趋 势是 由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再到多极格 局 。又如 毕节地 区的试卷在考查西周实行 的重要 制度是把 王位世袭 制 、 分封制 、 嫡长子 继承 制集 中在一 起 ; 在 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时 , 把迪 亚士 、 伦布 、 ・ 哥 达 伽 马、 麦哲 仑组合在一起 ; 再如 , 黔南 州 的试 卷在考 查 二战 中的重要 会议时 ,把 开罗会议 、德 黑兰会 议、 雅尔塔 会议 、 茨坦 会议组 合在 一起 ; 波 安顺 市 的试卷在考查 新 中国成立 以前 的爱 围歌 曲时 , 把 《 义勇军进 行 曲》 《 四军军 歌》 《 河大合 唱》 、新 、黄 、 《 刀进行 曲》 列在一起 。 这样 的事 例 , 大 并 像 差不多 每个地 区的试卷 上都有体 现 ,而这种把知识 系统 化、 网络化 、 关联化的趋势只会加强 , 会减弱 。合 2 0 0 9年各地 中 考历史试题所呈现 出的特点 ,密切结 合时事 与当 地实际 , 既关注 以学生为 中心 , 以人 为本的人文思 想渗透 , 又注重对学 生 的知 识 、 能力 、 情感 态度价 值观的培养 , 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标 的相关理念 、 要求。 具 体说 来 ,0 0年 中考 历 史 将 具 有 以下 特 21
2010年的中招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的中招考试已经圆满结束。
研究课改评价,特别是总结分析中招考试试卷,对课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言自明。
通过分析今年我省中考历史试卷,发现其中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点,找出初中历史教学“盲区”,为同仁深入剖析、探究实践提供素材,从而推动我县初中历史课改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试卷结构分析2010年我省中考历史试卷的考试形式为开卷,考查范围是中国史和世界史,总分50分。
详细的各部分知识板块和分值如下表:2010年我省中考历史试卷知识板块和分值表(一)试卷年份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2010612%2448%2040%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近现代史依然占绝大部分分值,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比值大约为3:2。
纵观今年我省的中招历史试卷,在试卷结构上仍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在考查学生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及应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彰显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一、试卷基本情况1、题型与题量: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总共有四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读图学史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
满分40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2、试题的分布和分值的比例:各种题型和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安排合理。
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并“由远及近”逐渐加重,体现了历史考查“厚今薄古”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详情见下表:3、试题特点本次中考试题以《考纲》为指导,新课标为准绳,结构严谨,题量适中,题的难易程度适中,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其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今结合,用当今的热点话题引出所要考查的历史知识,从而反映出考生对历史的感悟与认识,凸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比如选择题的第5小题就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引出了《南京条约》这个知识点,还有第8小题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考查罗斯福新政,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会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或复述,而是一面镜子,对现实有着借鉴作用。
万学海文名师权威解析2010年统考历史学大纲之中国古代史出题重点

万学海文名师权威解析2010年统考历史学大纲之中国古代史出题重点2010年历史学考试大纲里中国古代史总结出了八大部分:分别为:一.中国历史的开端;二.夏商西周;三.春秋战国;四.秦汉;五、魏晋南北朝;六.隋唐五代;七.宋、辽、西夏、金、元;八.明清(前期)。
通过精心研究07、08、09年历史考研真题,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命题中存在“偏古薄今”的现象。
中古古代史的分数维持在总分的三分之一左右,是考试重心所在。
从三年的真题可以发现,先秦部分不是中国古代史考查的重点,如果出题,一般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秦汉部分要特别注意,07、09年都出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名词解释,所以这一部分在古代史中是比较重要的,不排除出大题的可能。
魏晋和隋唐出题的内容也比较多,07年隋唐的考查分值占42分,08年魏晋占44分,09年魏晋考查内容占30分。
宋元和明清部分轮流出题,07年明清占42分,08年宋元占32分,09年宋元占34分,明清占12分。
总的来说,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考查对象,将近占中国古代史总分值的一半,估计2010年还会维持在这一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元部分很容易出史料分析题。
下面列表分析一下近三年中国古代史在各题型中所占的比重。
下面就每一部分的出题重点做一系统分析:第一部分中国历史的开端★(1)有重大史学价值的遗址文明发现,如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是本章出题的重点。
(2)氏族公社、关于远古社会的传说以及相关内容也有出选择题的可能。
氏族公社也可能出名词解释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传说如果要考查的话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
第二部分夏商西周★★(1)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2)三个朝代国家制度的架构,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涵盖了政治方面的分封制、宗法制、一系列的礼制(周公制作“礼乐”),经济方面的井田制、“工商食官”;(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对这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如二里头文化要重点掌握,可能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出题。
历史复习课件《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命题动向及中考热点分析》(61

历史复习课件《2010 年中考历史试题命题动向及中
考热点分析》(61
2010 年中考历史试题命题动向及中考热点分析
2010 年中考历史试题命题动向
一、试题考查目标的确认
二、“知识与能力”类试题的开发
1、识记类试题开发
2、理解类试题开发
3、运用类试题开发
三、“过程与方法”类试题的开发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类试题的开发
五、史观的考查与开发
一、试题考查目标的确认
1、识记目标的试题(记忆的准确性)
2、理解目标的试题(思维的深刻性)
3、运用目标的试题(能力的综合性)
记忆水平上考察
中华民国元年是公元________年。
理解水平上考察
2005 年,台湾国民党代表团正式访问大陆。
如果按中华民国纪年,当是民国()
A 92 年
B 94 年
C 96 年
D 98 年
运用水平上考察。
2010年中考中国古代史考点分析及预测

2010年中考中国古代史考点分析及预测考点1:西周分封制【考点分析】1、课标要求: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考点预测】预测2010年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西周分封制及其主要内容。
【考点知识扫描】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考点测试试题】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A.禅让B.“天下为公” C.“授民授疆土” D.爵位世袭考点2:商鞅变法【考点分析】1、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考点预测】商鞅变法是2010年考点重点,预测将与中外历史的主要改革结合,以选择题或材料题等形式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查。
【考点知识扫描】一、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3、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4、内容: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5、影响(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经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起来,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中国古代史考点分析及预测考点1:西周分封制【考点分析】1、课标要求: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考点预测】预测2010年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西周分封制及其主要内容。
【考点知识扫描】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考点测试试题】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A.禅让B.“天下为公” C.“授民授疆土” D.爵位世袭考点2:商鞅变法【考点分析】1、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考点预测】商鞅变法是2010年考点重点,预测将与中外历史的主要改革结合,以选择题或材料题等形式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查。
【考点知识扫描】一、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3、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4、内容: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5、影响(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经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起来,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二、从商鞅变法中得出的启示:(1)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
(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三、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成功了。
因为我们看一场变法是否成功,并不是看主持变法的人的命运结局,而是看变法的目的有没有达到。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半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四、你所在的县,远离国都,为了推行变法,人们都在传言商鞅派了一个能干的县令。
这种事可信吗?为什么?(不可信。
因为法令规定: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
)【考点测试试题】一、选择题: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C.建立县制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A.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B.假如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他的治国才能很可能难以施展C.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都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D.商鞅是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他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公远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请指出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A.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战C.废除旧贵州的特权D.建立县制二、材料题、问答题: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案:主要内容:①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推行县制。
影响:经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起来,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对当时的土地制度进行了怎样的改革?这次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影响:经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起来,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综合上述改革的背景和影响,你获得了哪些有益启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考察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材料一:战国时期,新兴地主为确立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泰国的变法。
(《商鞅城门立木想象图》)材料二: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材料三: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正是这三十年,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1)商鞅实行城门立木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后来被处死,但我们仍然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为什么?(2)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是什么时候基本完成的?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3)右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户秘密签下…大包干‟合同的情景图”,该合同的签订揭开了_______________责任制的序幕?该责任制有什么积极作用?(4)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某班将举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征文要求体现这三十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下列史实不能列入征文范畴地是A.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走向世界C.以多种形式吸收久国资本,扩大对外贸易D.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展现出多样化的风姿答案:(1)取信于民,便于工作于法令推行。
商鞅虽死,但法令仍存。
泰国从此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2)1952年底。
农民真正获得土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地消灭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4)A.考点3: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考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考点预测】预测2010年可能会以选择题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考查,特别是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措施。
还可能会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进行比较考查。
【考点知识扫描】一、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成为规范字,后来推广隶书)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开凿灵渠。
二、秦统一的意义:A.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B.它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考点测试试题】一、选择题:1、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A.嬴政B.李世明C.拓跋宏D.武则天2、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C.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沿用并完善了科举制3、秦朝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A.分封制B.郡县制C.县制D.行省制度4、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节目曾对右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王”在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下列史实与此不符的是A.废除丞相B.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C.统一度量衡D.建立皇帝制度6、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注:图片一为统一文字;图片二为统一货币)A.春秋争霸B.战国争雄C.百家争鸣D.秦的统一7、右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标识,这种字体在秦朝时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这种字体是A.甲骨文B.小篆C.草书D.楷书8、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
当时刻石使用的文字应该属于A.甲骨文B.小篆C.楷书D.行书9、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10、秦统一后,最初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是A.小篆B.甲骨文C.隶书D.金文11、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
”秦王说:“统一后只留下一种文字。
”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属于A.甲骨文B.小篆C.帛书D.金文12、秦始皇规定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式样,统一全国货币。
统一后的货币是A B C D材料题、问答题:1.材料一: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
“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规范文字。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1)小篆;郡县制;“焚书坑儒”。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2、材料解析题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