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特定环境中的鲁迅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
题目如何认识特定环境中的鲁迅
学生姓名傅祖旗学号1251201267567
入学时间2012 年秋期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指导教师王昌满
试点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奉节分校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2014 年 6 月25 日
材料目录
1.指导任务书⋯⋯⋯⋯⋯⋯⋯⋯⋯⋯⋯⋯⋯⋯⋯⋯⋯⋯⋯⋯⋯⋯⋯( 1 )2.指导记录表⋯⋯⋯⋯⋯⋯⋯⋯⋯⋯⋯⋯⋯⋯⋯⋯⋯⋯⋯⋯⋯⋯⋯( 2 )3.写作提纲⋯⋯⋯⋯⋯⋯⋯⋯⋯⋯⋯⋯⋯⋯⋯⋯⋯⋯⋯⋯⋯⋯⋯⋯( 3 )4.论文提要
⋯⋯⋯⋯⋯⋯⋯⋯⋯⋯⋯⋯⋯⋯⋯⋯⋯⋯⋯⋯⋯⋯⋯⋯( 4 )5.论文正文
⋯⋯⋯⋯⋯⋯⋯⋯⋯⋯⋯⋯⋯⋯⋯⋯⋯⋯⋯⋯⋯⋯⋯⋯( 5 )6.参考文献
⋯⋯⋯⋯⋯⋯⋯⋯⋯⋯⋯⋯⋯⋯⋯⋯⋯⋯⋯⋯⋯⋯⋯⋯(11 )7.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12 )8.答辩记录表
⋯⋯⋯⋯⋯⋯⋯⋯⋯⋯⋯⋯⋯⋯⋯⋯⋯⋯⋯⋯⋯⋯⋯(13 )9.审查意见
⋯⋯⋯⋯⋯⋯⋯⋯⋯⋯⋯⋯⋯⋯⋯⋯⋯⋯⋯⋯⋯⋯⋯⋯(14 )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学生姓名傅祖旗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王昌满职称中学高级毕业论文题目:如何认识特殊环境中的鲁迅
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
论文提纲
一、序论:
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他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
在特殊的文化转型期,鲁迅独异的文学想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思考,都给人深刻的启迪。
他不是优雅的、平和的、休闲的,而是真实的、严峻的、深邃的。
从“生活化” 的立场我们并不一定“喜欢”鲁迅,但不能不承认,鲁迅的确是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最清醒的认识者,所以特殊环境中的鲁迅需要我们用特殊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
二、本论
喜欢鲁迅,不需任何理由,其笔下的各种现象和人物形象都是对现实的客观真实写照!三、写作内容:
1 、序言。
2、如何看待他在传统中的偏激。
3、如何看待他的国民性批判。
4、如何看待他的小说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5、我们能为鲁迅文学做点儿啥。
(倡议、评论)
论文摘要
[ 摘要]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但人们对他的看待和认识各有不同。
现就我的看法谈如下几点,望批评指证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近十多年来,国内有些人,海外也有些人,对鲁迅有很多批评,甚至否定。
这的确和以前神话鲁迅的局面不一样。
人们也许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话,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
过去是不可能对鲁迅有批评的。
鲁迅当然并非完人,他的创作和思想也有得有失,不是不可批评。
但批评也得实事求是,,讲求学理性。
现今读鲁迅杂文和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对国民性的猛烈的批判。
有的人可能不了解他所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所以直观的对他的批判方式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了中国人。
现在我们年青的读者读鲁迅的小说,可能比较“隔” 。
主要是时代的隔膜,对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容易理解;也可能不习惯他那种冷峻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包括语言的风格特异。
属于经典的东西,往往有阅读的距离,可能出现吃不透甚至偏废理解的现象,也可能不会喜欢,但需要理解并尽可能进入;取法于上,相信总会有所得。
名著不读《红楼梦》是国人一大遗憾,现代文学不看、少看鲁迅文章是国人最大不幸!作为一名教师,或者是一名有良知的国人,我们一定要准确认识鲁迅先生的作品,充分理解在特定的环境中他的作品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的,只不过我们认识能力太有限了,但至少我们不应该偏废理解,倡议国人认真学好鲁迅作品,深挖其内涵,回归本位,在特殊年代的他,要求我们用特定的眼光去认识、了解、公正评价!
如何认识特定环境中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881 年生于浙江绍兴,从小经历了家道中落之后坠入困顿的炎凉世态,后“逃他乡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到南京求学,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 年到日本仙台学医,后在教学幻
灯片中看到健全的国民只能成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深受刺激,遂弃医从文,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探索和战斗,开始文学活动。
他一生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问世。
1936 年逝世于上海。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但人们对他的看待和认识各有不同。
现就我的看法谈如下几点,望批评指证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如何看待他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近十多年来,国内有些人,海外也有些人,对鲁迅有很多批评,甚至否定。
这的确和以前神话鲁迅的局面不一样。
人们也许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话,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
过去是不可能对鲁迅有批评的。
鲁迅当然并非完人,他的创作和思想也有得有失,不是不可批评。
但批评也得实事求是,,讲求学理性。
比如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不占有什么地位,因为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自信。
客气一点的,则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也许有理由,但问题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甚至认为“五、四”以来风行激进主义,对传统猛烈批判,全盘否定结果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而鲁迅便被指责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这些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根据。
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鲁迅的确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
深刻,攻击最猛烈的人之一。
如果和同时代一些先驱者相比,这也很明显。
比如胡适,他也从反传统入手,建设新文化,但他态度较中和。
他那篇暴得大名,为新文学运动发难的《文学改良刍议》就还是商量商量的“刍议”。
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批判传统的“非人”之学,也一度表现坚决,但很快就又与传统接上了“气”,大讲新文学如何与传统血脉相通,循环再现。
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评,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
最典型的也是大家熟悉的那篇《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口,把中国历、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宴席” ,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宴席的厨房” 。
《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但的确又是一种猛烈而深刻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击和否定。
在“五、四”时期他往往一谈到旧文化制度就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得很绝。
他甚至曾经用义无反顾的语气来表示:“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碑,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统统踏倒它。
”
不能否认,在对待传统问题上,鲁迅的确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评判,这可能让人震惊,惊愕,
- 5 -
虽然不习惯却又顿觉清醒,思路别开生面。
一些我们可以引以为荣的事,到了鲁迅那里,却可能又有新的发现,有入骨的置疑。
因为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本质去进行再思考。
他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历史上被遮掩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如果不领会鲁迅的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以为鲁迅太片面和绝对。
鲁迅最为一些人所“詬病” 的,是他甚至主张不要读中国书。
他这样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
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者不看中国书。
光就这些言论来看,不无道理,的确又很绝对。
问题是如何理解鲁迅说这话时的“语境” 。
他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中国书” 的。
其中也蕴含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
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
这样,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 。
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
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搞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
要看其所持立场以及发表言说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地分析。
二、如何看待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现今读鲁迅杂文和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对国民性的猛烈的批判。
有的人可能不了解他所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所以直观的对他的批判方式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了中国人,伤害了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还有人认为“鲁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 ,是按照西方人的眼光诊断中发民族的精神疾患,客观上印证了西方征服东方的合理性。
鲁迅的确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其实也就是他所理解的实现文化转型的切要的工作。
他的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
如奴性、面子观、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在其笔下都被揭露无遗。
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其批判性而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真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
因此,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用心。
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最寻常的生活现象。
例如“看客” 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在一篇《示众》中,鲁迅写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如同盛大的节日。
这带有象征性,有很高的概括意义,实际上是在批判麻木的民情民性。
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
这种揭示有刮骨的痛苦,却又极为坦率真实。
你若在大街上吐一口痰,蹲着观察状,马上就会围上一圈又一圈的人,他们都在“看” ,又在“被看” 。
有的研究者发现,这“看与被看” ,就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模式。
“看与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
鲁迅写得最多的就是世态炎凉,人心麻木。
他在揭示落后的国民性的同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文我们民族的处境和命运。
他
认为我们民族的衰败首先是精神的衰败,是因为早在几百代祖先那里种下了昏乱的劣根,因此挖劣根,促成人的精神解放,是民族解放复兴的首要意义。
这种思考和前述对传统的批判是一致的。
鲁迅对老大中国的衰腐、麻木,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为了揭出病苦,有时未免下药有些过猛,但目的绝对不是不负责任的丑化,不是要打掉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要求疗效。
这仍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是他年青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
鲁迅认为我们民族落后的根性是多破坏、多批判,不那么温和、中庸,而且总爱把话说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脆弱的灵魂可能难以承受,但非如此又不能惊醒沉睡的国人。
鲁迅的文章常因其峻急而犀利的风格,让人读来总有一种冲击力。
现在的青年因为生活在比较平和的环境中,可能不太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所以对鲁迅的作品,尤其是他与人论战的许多杂文,容易形成一种印象:“鲁迅爱骂人,太尖刻”。
这也是近年来一些人否定鲁迅的“理由” 。
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他的确叛逆性强、敏感、多疑、尖刻,与现实格格不入,不是那么随和。
天才人物,思想深刻超前,往往不易为常人理解,甚至不容于世。
鲁迅从20 年代后,杂文多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 。
尤其是对国民性劣习的批判,时常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他尖刻的批判中,更多的是在做“社会相”的揭露和研究。
现今读者因时代的隔膜,读鲁迅的文章可能比较不了解其特定的背景与历史内涵,单从文字上看容易以为鲁迅好骂人,所以读他的作品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鲁迅是批判性的,是写痛快文章的,又是清醒的,足以为社会提供思想关照的。
现代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像鲁迅这样深刻地体验中国传统的得失,透彻地了解国民性的优劣。
深切关注国民性改造问题,为中国文化艰难的转型苦苦寻找出路,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三、如何看待鲁迅小说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现在我们年青的读者读鲁迅的小说,可能比较“隔” 。
主要是时代的隔膜,对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容易理解;也可能不习惯他那种冷峻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包括语言的风格特异。
属于经典的东西,往往有阅读的距离,可能出现吃不透甚至偏废理解的现象,也可能不会喜欢,但需要理解并尽可能进入;取法于上,相信总会有所得。
我们在中学和专科阶段都已经学过他一些作品,包括小说的代表作,但我们对鲁迅到底了解多少呢?应当如何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呢?现就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是阅读中如何把握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
通常都认为鲁迅的《呐喊》、《彷徨》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
如果归纳主题,这两部小说大致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有两篇作品可以用“纲”来读,那就是《狂人日记》和《长明灯》。
两篇都写了带象征意味的“狂人”,也都是“狂”中有醒,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吃人”的本质,痛快地抒发叛逆反抗之
声。
二是关于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 正传》等篇目。
应注意鲁迅通过他的文学想象所深刻地表达的那种沉重的失望,特别是对国民性弊端的忧虑和批判。
建议大家把《示众》这个相对不太出名的短文也作“纲”来读,其中所写的麻木愚昧的“看客” ,也带有象征性,并在鲁迅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
第三方面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革命
的探讨。
从《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到《伤逝》,都围绕这个主题而作。
对三个方面主题的
归纳,可以帮助我的梳理《呐喊》、《彷徨》的大致内容,理解为何说鲁迅的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但我们发现鲁迅并非直接“配合” “五四”运动,而且和“五四”时期大多数作品那种感伤和激进的格调相比,鲁迅是显得那样深沉蕴藉,别具一格。
他自己曾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这很值得我们琢磨、品味,也许好好体会这“忧愤深广” ,才能真正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也才能更好的领略《呐喊》、《彷徨》的基本特色。
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
他的“忧”、他的“愤” ,都和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性痛苦有关,同时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
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也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鲁迅作品的蕴藉深邃并不大能适合青年,而更适合有生活经历的中年人。
这个特点明显区别于“五、四”当年浪漫感伤或暴躁凌厉的文坛空气。
所以现在我们年轻的读者要领会鲁迅小说,的确也要调整一下阅读心态,多少知晓一些创作的背景,并努力顺着作品“忧愤深广”的格调去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世界包括国民性批判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应当着重了解一下鲁迅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首先是题材的变革。
《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的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普通的人,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不过的生活。
如果不是从文学的变迁角度,这一点可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取材普通人和日常事的作品,现在大家见得多了。
但是放到“五、四”时期与传统小说比较,就会发现从鲁迅开始的这种题材的情节,讲求传奇性和故事性,所谓无巧不成书。
小说中的人物,也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者神仙鬼怪,总之,极少有普通平凡的角色。
如《今古奇观》呀,《聊斋志异》呀,全都是“奇”啊“异”的。
所以鲁迅先生那样的取材和写法,显然也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裁,主要是现实主义手法,是对传统写法非常自觉的、大胆的突破,带有先锋的性质,旧式的阅读习惯还不容易接受。
但当时也已有人注意并高度评价鲁迅这种大胆的创新。
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又表现在揭示灵魂的深度。
我们知晓,传统的小说如前所说比较注重曲折的情节和非凡的人事,一般都比较类型化,不善于人物的心理刻画。
像《红楼梦》这样有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的作品是绝无仅有的。
鲁迅小说则正好在这方面突破,非常重视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的痛苦。
他本人也说,他写小说是要“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像鲁迅这样以不多的短篇而赢得如此巨大的文学声誉的作
家,在这个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并
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四、我们能为鲁迅文学做点啥
谈了以上三方面对鲁迅认识意见和看法后,我们再来谈谈鲁迅文学在我国所受的部分评价现象吧。
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日渐稀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被誉为文学精髓的作品为何在人们不经意中日间淡忘呢?
首先可能是因为他的语言过于精深,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从降难角度给予了适当减少,这倒可以接受。
另外我们许多国文教师自身对鲁迅知之甚少,因而托辞不能教给学生,自我放松,自我宽大处理罢了。
更有甚者还将一些偏废的看法告知于学生,泯灭他们对鲁迅文学的爱。
曾有人说:“他不过是用一些尖刻的话去捕捉、描绘一些国人的丑恶行为罢了” !这种评价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的青年在此类人的“感化”下开始厌弃鲁迅文学了。
本该蜚声文坛的佳作正在遭受“灭顶之灾” 。
名著不读《红楼梦》是国人一大遗憾,现代文学不看、少看鲁迅文章是国人最大不幸!作为一名教师,或者是一名有良知的国人,我们一定要准确认识鲁迅先生的作品,充分理解在特定的环境中他的作品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的,只不过我们认识能力太有限了,但至少我们不应该偏废理解,倡议国人认真学好鲁迅作品,深挖其内涵,回归本位,在特殊年代的他,要求我们用特定的眼光去认识、了解、公正评价!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2、《鲁迅全集》
3、《呐喊》
4、《彷徨》
5、《朝花夕拾》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指导教师基本信息
指导教师评语
鲁迅,他是文学家,同时又是非常深刻的思想家,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
去世几十年了,但他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如批判性,国民性、等)有些至今仍然缠绕和警示着我们。
有的学者也对鲁迅持否定性的批评态度,鲁迅不是神当然可以批评,但批评要有根据。
本文就如何看待他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如何看待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如何看待鲁迅小说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用辩证的观点来谈如何认识特定环境中的鲁迅。
材料翔实,论证有力,表现了作者勇于思考、敢于走进鲁迅的能力。
2014
指导教师(签名):王昌满
年 5 月20 日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
答辩学生: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
记录人(签名):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