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检测试卷(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检测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6分)
1. (2分) (2017高一下·南宁期末) 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粹销魂诀别亢旱三年
B . 烽火凝噎栏竿不肖子孙
C . 窟窿何妨困厄郎狈不堪
D . 自诩喧闹憔悴残羹冷灸
2. (4分) (2020高二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每逢高考都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们的回忆文章,几乎__________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

比如,“因为没有太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 __________考”,“踏进考场的那一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

(__________),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__________或者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

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证明实行了四十一年的高考制度,甚至与之配套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成想象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压。

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的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式。

更关键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依然__________。

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

但无论高考考试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在审慎、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无一例外循规蹈矩刻骨铭心如出一辙
B . 众口一词循规蹈矩肝肠寸断大同小异
C . 无一例外按部就班刻骨铭心大同小异
D . 众口一词按部就班肝肠寸断如出一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值得回忆
B . 并非每个人的高中和高考时刻,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C .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
D .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B . 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C . 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行稳致远、扬长补短。

D . 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迎考,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3. (6分) (2018高一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
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

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

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

”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

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

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朴素观的提出始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用“朴”“素”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提出了这一观念。

B . 中国的朴素观,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然、纯真、清廉、平淡、清雅、简洁和诚信的美学观点。

C .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说,朴素美是最高的美,其他民族也大都崇尚这种美,如罗丹也崇奉自然。

D .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享乐思想排挤,人们崇尚奢华,奢华催生腐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老子提出朴素观,主张“道法自然”,他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极致。

B . 朴素观虽然首创于道家学派,但逐渐被融入到儒墨等学派的学说中,并与节俭观相结合。

C . 法国雕塑家罗丹受道家朴素观影响,也认为自然是美的,这种美就该宣示一种真实的美。

D .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构建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

4. (12分) (2017高三上·溧水开学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晚饭花
汪曾祺
晚饭花就是野茉莉。

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

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

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

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

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

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

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

吴其癋:《植物名实图考》
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

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

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

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

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

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靠南一家姓夏。

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

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

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

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

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

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

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

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

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

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

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

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

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

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

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

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这是李小龙的黄昏。

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

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

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

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

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

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

大家都叫他钱老五。

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

老人们说他不学好。

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

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

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

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

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

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

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

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

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

他放学每天经过。

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

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

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晚饭花还在开着。

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

只看见一个背影。

她头上戴着红花。

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

他很气愤。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1)文中多处写到王玉英做针线活的情景,有何作用?
(2)赏析文中第12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3)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②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4)小说多次写花,请简要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崇明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也。

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

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

及长,遂更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君曰:“此不足为也。

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

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

金华黄公溍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

②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

自丞相以下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

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见,则发狂,循河而走,君就摔置水中,使禁不得出。

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

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

③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

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与君图,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

”公云:“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

如期必于秋。

”予曰:“何至是!”逾月果疾,予往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

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

其诗未及诠次,藏于家。

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

(节选自元·徐显《稗史集传》)
(1)出下列加下划线中的意思。

①比君往见________ ②君既没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治疾多奇验()
A.验证 B.经验C.灵验D.试验
②而吾不及预,命也夫()
A.参与 B.预先C.料想D.预兆
(3)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4)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5)①段中葛乾孙“不复应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6)②段中作者是如何塑造葛乾孙形象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

次韵登凌歊台①
元·萨都剌
山势如龙去复回,闲云野望护崇台。

离宫②夜有月高下,辇路③日无人往来。

春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

断碑衰草荒烟里,风雨年年上绿苔。

【注】①凌歊(xiāo)台:位于安徽黄山之巅。

南朝宋建宫于凌歊台上。

后人多有登临。

次韵:和人的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

这首诗便是作者登台后,和他人之作。

②离宫:指皇帝出巡时临时的寝宫,这里指凌歊台。

③辇路:帝王在宫内经行的路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歌开头写凌歊台远景,山势如龙,闲云围护,写出凌歊台宏伟壮观,位置得天独厚。

B . “护”,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凌歊台已深入缭绕的云雾之中,突出了凌歊台地势之高。

C . 颔联写凌歊台内的景色,夜晚只有月升月落,白天没有人的踪迹,渲染出清幽静谧的气氛。

D . 尾联写刻着帝王丰功伟业的碑石已经断裂,风吹雨打爬满绿苔,证明凌歊台已然荒废败落。

E . 此诗着力于凌歊台上景物与往昔离宫的对比,怀古,但不一味伤古,而带有深沉的思考,发人深省。

(2)颈联“春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历来被认为是咏古述怀的名句,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6高二上·台州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①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

②________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

④________ ,似诉平生不得意。

⑤________ ,恐美人之迟暮。

⑥________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⑦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⑧总角之宴,________。

⑨吁嗟女兮,________。

⑩故远人不服,________。

⑪________ ,只是朱颜改。

⑫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
⑬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8. (5分)下面是第四届太谷孟母文化节暨中华母亲节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
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9高一上·淮安月考) 根据要求写作。

教养是什么?著名作家梁晓声说,教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教养获得的途径:读书,家庭的熏陶,生活的磨砺。

教养“事小”,总是闪现在细微处:教养“事大”,繁衍在我们骨髓里。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2题;共6分)
1-1、
2-1、
2-2、
2-3、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3-1、
3-2、
4-1、
4-2、
4-3、
4-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5-5、
5-6、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8-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