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12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圣人,所以若是你看了有关孔子系列的影片,你知道该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孔子电影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篇1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
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
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
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
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
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
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篇2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
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
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
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
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
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
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
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
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
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
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
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
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篇3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
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
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
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
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
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
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
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
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
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
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
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篇4
时间飞逊,转眼间已到2010年。
但是,我们这些后代,需要了解前代的光荣历史。
《孔子》主要讲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孔子就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
电影只截取了他51岁到去世,前一半讲他的政治生涯,后一半讲他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电影中……
孔子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有一个叫漆雕弓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是季相国生前最喜欢的小奴。
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被发觉后季孙斯派了还有很多士兵进行抓捕。
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里。
在一次朝会上,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孔子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犀利的攻势,最后他战胜了世俗偏见。
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
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
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
当齐国准备发动军队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是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让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
这一战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谋。
孔子是一个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
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
当孔子代理国相时,立即提出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
政令下达后,公山狃带头起兵反叛,孔子率领众弟子保护国君登上武子台。
武子台下,公山狃一声令下,无数弓箭射向武子台。
孔子最后以十二条熊熊火龙将叛军彻底制服。
但堕三都的行动因种种阴谋阻挠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开始迷恋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这也直接导致了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齐国再次发兵攻占鲁国。
年迈的季孙斯想把孔子迎回鲁国。
但最终只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
冉求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
垂暮之年的季孙斯幡然悔悟,希望在临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谅。
他交代儿子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鲁国。
最终孔子决定启程归鲁。
归鲁后的孔子不再参政,只专心讲学,一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德治主义。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篇5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
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
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
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
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
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
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
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
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
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
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
南子对孔子说了一
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
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
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
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
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
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
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
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
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
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
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
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
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
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篇6
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
孔子
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危险依然提出了废除活人殉葬制度。
这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这不能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
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么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体现。
当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他第一站来到了卫国。
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
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
这时孔子无语,但是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么解释?孔子答曰:诗经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
面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
不管对方是什么人。
在夹谷会盟上,孔子以不战而驱齐国数万之众,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
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
当季氏将亡之时,他终于明白了孔子的真确,他决定将孔子请回鲁国,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
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地向着理想进发。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篇7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
《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
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
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
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
师生情谊真切深厚。
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
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
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
“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
”的大同世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
我不敢苟同。
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
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
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
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
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
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
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
”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观孔子电影观后感优秀篇8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
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
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
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