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瑟福模型的发现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 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 为一个单位,而这个粒子就是质子。他通过α粒子为物质所散射的研 究,无可辩驳的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 上了正确的轨道,而且还导致玻尔提出背离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量 子假设,成为量子力学的先驱。
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
• 到了近代,人们对原子的 认识又更进一步,提出了 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是 1926年奥地利学者薛定谔 在德布罗伊关系式的基础 上,对电子的运动做了适 当的数学处理,提出了二 阶偏微分的的著名的薛定 谔方程式,这条薛定谔为 今后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 也就是在玻尔模型的基础上对电子用统计 的方法,在核外空间分布方式的形象描绘, 因为电子具有有波粒二象性,它不像宏观 物体的运动那样有确定的轨道,因此画不 出它的运动轨迹。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原子的认识逐 渐深入,由最初的概念转为物体,由球 体到里面的电子和原子核,再由静态电 子到电子云结构。到下了现代,我们人 类还发现夸克、胶子、希格斯玻色子等 等。今后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也会比现在 更深入。
汤姆生模型存在的缺陷
汤姆生提出的汤姆生模型已经比道尔顿模型更进一步, 说明了原子并不是不能再分的物质,原子里还有正电荷和 负电荷,但这也说明汤姆生模型的局限性,那就是只能说 明了原子中有电子的存在和电子带负电,不能正确表示原子 的结构。后来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就完善了这个缺陷。
卢瑟福模型
• 欧内斯特· 卢瑟福生于 1871年,卒于1937年。是 新西兰科学家。1895年在 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 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 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 汤姆孙的研究生。提出了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为 原子结构的研究做出很大 的贡献。被称为近代原子 核物理学之父。
随后留基伯的学生德 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 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 “虚空”。其中“原子” 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 的意思。德谟克利特用这 一概念来指称构成具体事 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 在这时原子由哲学上的概 念转为科学上的物质。
原子模型的发展
从原子的提出到现在,原子模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先是1808年由道尔顿提出的道尔顿模型: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然 后是1879年由汤姆生提出的汤姆生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 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不满浆果的松糕”(也叫松糕模 型);再到1911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的卢瑟福模型:原子的大 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随意的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 转;接着就是1913年波尔提出的波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 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 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最后就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 模型(电子云模型) 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在一个 确定电子的时刻不能精确测定电子的确切位置
•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 的; •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 小的原子核; •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 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 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 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 绕核运动。
玻尔模型
• 玻尔出生在哥本哈根的一 个教授家庭,1911年获哥 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 1912年3-7月曾在卢瑟福的 实验室进修,在这期间孕 育了他的原子理论。玻尔 首先把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 来解决卢瑟福原子模型在 稳定性方面的困难
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
by— wait
前言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 就有物质是由离散单元组 成且能够被任意分割的概 念,但这些想法只是基于 抽象的、哲学的推理,而 非实验和实验观察。随着 时间的推移以及文化及学 派的转变,哲学上原子的 性质也有着很大的改变。 由古希腊人留基伯 (公元前500—约公元前 440年)提出的原子论让原 子的性质有哲学上转为科 学上。
①行星模型: 氢原子核外电子是处在一定的线性轨道上绕核运行的,正如太阳系的 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②定态假设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上运行时具有一定的、不变的能量,不会释 放能量,这种状态被称为定态。能量最低的定态叫做基态;能量高于 基态的定态叫做激发态。 ③量子化条件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立的。 ④跃迁规则 电子吸收光子就会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反过来,激发态的电子 会放出光子,返回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光子的能量为跃迁前后 两个能量之差
汤姆生模型
约瑟夫· 约翰· 汤拇逊 1856年—1940年,著名的 英国物理学家,以其对电 子和同位素的实验著称。 他是电子发现者、第三任 卡文迪许实险室主任。 1897年汤姆生在研究 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 证明了电子的存在并测定 了电子的荷质比,这一试 验轰动了物理界。
汤姆生的松糕模型
①电子是平均的分布 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 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 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 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 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 射线。
道尔顿模型
约翰· 道尔顿(公元 1766~公元1844)英国化 学家和物理学家,在19世 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 学主流。他所提供的关键 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 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 色盲症。
道尔顿模型理论总结为如 下三点: 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 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 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