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县旅游扶贫实践与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寨沟县旅游扶贫实践与启示
作者:暂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2020年第5期
龚学文
四川省九寨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8·8”地震后,九寨沟县把灾后重建作为旅游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机遇,认真践行生态文
明的理念,打破过去单一业态、单一景区的模式,以九寨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多景区互为支撑
发展的“一主两核三带”全域旅游绿色发展新布局已逐步形成。

截至2019年末,九寨沟县累计实现48个贫困村退出、精准脱贫1608户5688人,贫困发
生率由12%降至零。

九寨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摘帽。

实践与成效
目前,在九寨沟县依托全域旅游走上致富路的群众越来越多。

2016至2018年,全县通过
旅游带动脱贫人数达4000余人,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5500人,占全县脱贫人数5638人的97%。

一是对照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标准,在勿角、马家、郭元、陵江、白河、永丰、大录、双河等乡镇的1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寨配套景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了停车场、旅游漫道、旅游厕所、观景台、农副产品销售点、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等“六小工程”项目
建设,成功创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区”,同时创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打造“四川省乡村民宿达标示范户”107户,旅游空窗期解决12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

二是积极推动农旅融合。

实施“九寨沟+”品牌培育计划,明确罗依乡河坝—罗依坝村、白河乡太平村、马家乡苗州村、黑河乡达舍口村、永丰乡双龙村5个农旅融合示范园为九寨沟县
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着手打造大录乡油菜大地景观基地和陵江乡七里村甜樱桃采摘园,为第三产业扶贫打下基础。

三是积极推动手工业与旅游融合。

充分挖掘县域内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手工技艺,探索旅游
产品订单式加工模式,引导九寨祥巴、阿布氇孜、奉巫餐饮等公司共同打造了1个旅游商品研
发基地,定向选择200余名贫困群众派发旅游商品生产订单,持续带动增收。

四是培育发展旅游服务产品。

依托九寨沟景区优势资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全县共开
业藏(农)家乐39家。

成功将罗依乡九寨庄园建设成为“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新业态示范品牌”,于2018年5月1日正式营业,目前已接待县内外游客3600余人次,实现经济收入40
万余元。

间接带动贫困人口参与就业900余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五是开辟“一日游”线路。

立足“全域九寨”深度游工程,运营好环神仙池一日游、秦川
文化白马藏族风情一日游等县域旅游线路。

以柴门关驿站、罗依产业园区自驾游营地、白河乡
太平农庄及县城周边特色农家乐为载体,向游客提供食宿等旅游接待服务;在九环沿线设置以
游客体验为主的水果采摘点,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

经验与启示
实践证明,只有守好九寨沟的一山一水,才能守住群众的金饭碗,筑牢长远发展的本底。

一是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
游产业链,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通过拓景扩容,构建起“一核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带
动全县各片区协同发展,促进核心景区外围群众持续增收。

二是坚持“旅游+扶贫+发展”大扶贫模式,努力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按照“村有支
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人有一技之长”要求,以小额贴息贷款、产业发展基金为保障,以九
寨沟旅游市场为支撑,积极发展刀党、羌活、藏香猪、九寨中蜂、脆红李等优势中药材和特色
种养业,120个村全覆盖建立集体经济,2018年实现收益449万元,彻底消灭“空壳村”。

三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鼓励村级集体组织、乡村旅游合作社吸纳或租赁贫困
户果园、鱼塘、山林、土地等资源参股,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从事管理和生产,拓宽贫困户增
收渠道;积极发挥九寨沟500余家涉旅企业优势,切实加强“订单式”培训力度,吸纳贫困户
就近就业,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服务九寨旅游;深入挖掘琵琶、南坪曲子、?舞、白马等民族民俗文化,引导农村群众发展藏农家乐、体验农场、采摘垂钓等绿色产业,以全域旅游带动群众
脱贫致富。

四是通过大力实施旅游扶贫,贫困人群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摆脱贫困,增强
自信自尊自立,以“四好”村和“四好”星级户创建为抓手,进一步鼓励引导贫困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过电视问政、典型引导、流动红旗评比等方式,挖掘全域旅游、脱贫攻坚中的感
人事迹,推动形成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实现了社会风气大幅好转,民
主法治进程稳步提高,群众精神面貌根本转变,为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