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
·75·
文章编号:2095-6835(2015)06-0075-02
儿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调查分析
陈明康
(四川省射洪县金家中心卫生院,四川 遂宁 629212)
摘 要:调查、分析了接受药物治疗的儿科疾病患儿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

主要选择了在我院就诊的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82例患儿病历,对其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导致患儿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药物类型、不良事件累及器官、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处理情况、性别和年龄差异等。

结果表明,导致儿科疾病患儿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药品涉及到9种。

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引发的不良事件最多;不良事件会累及患儿的8大系统,受影响最大的是皮肤及附件系统;轻度不良反应人数占90%以上,并且50%的不良事件经过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性别构成没有任何差异,但是,3岁以下患儿是出现不良事件的主要人群。

由此可知,儿科是临床中药物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儿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有效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科;药物不良事件;用药安全;疾病患儿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5913/ki.kjycx.2015.06.075
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广大患者在用药治疗时出现的一系列不良临床事件,但是,这种事件并不一定与该药之间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儿童是生理特点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并且其正处于一个快速生长的发育阶段,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功能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和完善的状态,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他们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机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所以,这类人群与成年人相比,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
可能性更大。

先就此次对接受药物治疗的儿科疾病患儿在用药
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10—2014-10在我院就诊的、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82例患儿病历进行研究。

其中,男性患儿44例,女性患儿38例,患儿年龄0~9岁,平局年龄(2.8±0.7)岁。

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通过整理上述82例抽样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分析了其在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具体情况。

1.3 观察指标
选择导致患儿用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药物类型、不良事件累及器官、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处理情况、性别和年龄差异作为观察指标。

1.4 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x ±s )形式表示,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 2
检验。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 <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科药物不良事件性别和年龄差异
从1.1中可知,在抽样的82例出现药物不良事件的儿科患儿中,有男性患儿44例,女性患儿38例,其所占构成比分别为53.6%和46.4%. 这说明,在性别构成比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P >0.05)。

在抽样患儿中,3岁以下的有36例,构成比为43.9%;3~6岁的有22例,构成比为26.8%;6岁以上的有24例,构成比为29.3%. 这说明,儿科患儿出现药物不良事件者以3岁以下人群为主。

2.2 药物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和处理情况
在抽样的82例研究对象中,有78例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轻度,构成比为95.1%,其余4例为中度,构成比为4.9%,没有出现以往临床上未曾见过的、新的不良反应。

当患儿出现异常情况时,已经立即停药,并积极对症治疗,有28例已经完全治愈,其构成比为34.2%,其余54例的病情也有明显好转,构成比为65.8%,没有处治无效和死亡病例出现。

2.3 引发不良事件的药物类型
导致抽样的82例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事件的药物类型包括抗感染类药物、中药制剂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精神系统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生物制品、呼吸系统类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和消化系统药物。

其中,以抗感染类药物引发的药物不良事件最多,高达29例,构成比为35.4%. 2.4 不良事件累及器官和症状表现
在抽样的82例患儿药物不良事件累及的器官和相应的症状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 呼吸系统——肺部感染;②血液系统——白细胞水平异常;③神经系统——昏迷;④泌尿系统——血尿、腹痛;⑤消化系统——恶心、ALT/AST 水平异常;⑥全身性损伤——晕厥、面色苍白、四肢冷、发热;⑦心血管系统——呼吸急促、心慌、胸闷、房室传导阻滞、肝损伤、心肌损伤;⑧皮肤及附件——皮疹、颜面水肿、唇部水泡糜烂。

其中,皮肤系统及附件损伤患儿人数最多,有38例,构成比为42.2%. 3 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有效防范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方法主要有:①在用药前,应该严格把控其适应症或禁忌症,并综合性了解和评估患者的情况;②在用药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年龄、体重、状态选择剂量、给药途径或频率;③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对相关重点药物进行检测和实验室检查,科学评估药物联合应用后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初步判定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依从性情况;④全面掌握病患的过敏反应史。

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的生理结构、生化功能都较为特殊,肝、肾、神经等重要的脏器和系统都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药动学和药效学相关指标也会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并有其本身所特有的规律可循,因此,临床儿童的用药应与成人有所区别,切不可一概而论。

.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76·
文章编号:2095-6835(2015)06-0076-02
土壤Pb和Cd测定中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杨 琼,杨旻霓
(诸暨市环境监测站,浙江绍兴 311800)
摘 要:使用石墨消解仪消解土壤后制备待测溶液,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Pb和Cd的含量。

实验表明,本方法的线性系数均大于0.999 0,Pb和Cd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 利用该方法对3种土壤国家标准物质(GBW07447、GBW07449、GBW07451)进行测定,所得结果与标准值一致,加上该方法操作性强、灵敏度高,因此是测定批量土壤样品中Pb和Cd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样品处理;消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O657.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5.06.076
在土壤检测项目中,重金属分析的主要元素为Pb、Cd,其含量测定时的常见处理方法有电热板消解法、微波消解法、高压釜密闭消解法等,但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烦琐、分析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如果用于单一样品测定尚可,但不适用于批量样品测定。

对于批量土壤样品的测定,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Pb、Cd含量进行检测,则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且采用全自动消解仪湿法消解,仪器能实现自动加酸、梯度升温、自动定容等功能,大大提升了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实验仪器:Thermo M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Deena 60石墨消解仪THOMAS CAIN、Pb、Cd空心阴极灯。

实验试剂:硝酸(优级纯,上海国药),氢氟酸,高氯酸,Pb、Cd单元素标准溶液(1 000 mg/L)(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土壤标准物质GBW07447、GBW07449、GBW0745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1.2 实验方法
1.2.1 仪器的工作条件
仪器的工作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Thermo M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工作条件
元素 Pb Cd 进样量/μL 20 20
参考波长/mm 217.0 228.8 通带/nm 0.5 0.5
灯电流/mA 10 8
干燥温度/℃ 100 100
干燥时间/s 30 30
灰化温度/℃ 800 800
灰化时间/s 20 20 原子化温度/℃ 1 400 1 300
原子化时间/s 3 3
清除温度/℃ 2 500 2 500
清除时间/s 3 3
背景校正塞曼塞曼
1.2.2 样品处理
称取0.2 g过80目筛的土壤样品置于消解罐中,并将其放
置于消解架上。

往消解罐中加入10 mL硝酸,然后加热至120 ℃
并持续1 h,直至冷却;再加入5 mL氢氟酸,加热至140 ℃持
续1 h,直至冷却;加入2 mL高氯酸,加热至160 ℃持续1 h。

儿童属于临床上公认的药物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专项监测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并且应将其作为今后药物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张海霞,彭翠英,蒋志,等.125例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
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1):46-47.
[2]吴明钗,林洁.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36例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2,31(6):356.
〔编辑:白洁〕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dverse Drug Events in Pediatric
Chen Mingkang
Abstract: This survey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disease receiving drug therapy occur during treatment of adverse events. The main choice in my hospital receiving medical treatment during the 82 cases of adverse events in children with medical records, medical record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summed up the cause of children with adverse ev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drug types of adverse events involving the organ , symptoms, sever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the processing conditions, such as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ead to disease in pediatric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adverse drug events occur involving nine kinds. Among them, the most adverse events of anti-infective drugs i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process triggered; adverse events involving the eight major systems of children, the most affected are the skin and accessory systems; the number of mild adverse reaction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0%, and 50 % of adverse events can be completely cured after treatment; there i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composition, however,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ld are the main crowd adverse events occur. It can be seen, the high incidence of clinical pediatrics department of adverse drug events. In practice,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ediatrics, adopt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events, thus ensuring the safe use of drugs in children.
Key words: pediatrics; adverse drug events; medication safety; disease in children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