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激思”的技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激思”的技巧研究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究思维的科学,因为数学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抽象,所以很难直接
为学生所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设疑激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巧,它能够激发学
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知识。
二、“设疑激思”的定义
“设疑激思”(Doubt-Inducing)即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并发掘并解决疑惑。
这种教学技巧不仅让学生思考,还能帮助学生累积学科知识和大脑能力。
当教师用“设疑
激思”的方法授课时,他会让学生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以扩展学
生的思考能力和宽泛化思维的深刻性。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授新的数学概念或解法时,教师不要仅仅讲解,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
思考“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子和实践,鼓励学生提出
问题,发掘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索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授数轴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当我们从0开始,向右走到4时,我们是什么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想到,我们在数轴上点4处。
进一步地,在解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再问学生,当我们从4往左走3个位置时,我们会停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想
到数轴上的1位置。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解决两类相减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找朋友的运算法则。
找朋友
的运算法则就是把两个数加在一起,然后再把其中的一个数减去。
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
想出一个解决方法。
3.开展思维激发活动
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有趣
的思维激发活动,比如说谜语、数学幽默、数学小游戏等。
4.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深入了解数学的本质和思考方式。
例如,学生可以在
做面积计算时,进行实际测量,从而直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中的应用。
1.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设疑激思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能力,还能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设疑激思”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模式。
2.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设疑激思”,学生的思维展开了全新的领域,学生能够通过在计算实际问题时,将数字、逻辑与其它元素融合到一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
因此,学生将能够更快、更准地
掌握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3.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设疑激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想象、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学生
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都会习惯于先思考,再去求助教师或同学。
4.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
通过“设疑激思”,学生将能够开拓思维模式,加强对数学概念、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和展示。
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加前卫和细腻,变得更加适合在数学体验中生活和工作。
五、小结
“设疑激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有用,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和学习数学课程。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提高学生的学
习能力和思考的维度,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推理能力。
因此,“设疑激思”是一种非
常重要的教学技巧,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