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2届襄阳五中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西周前期的统治者在构建政权合法性的过程中,主张要怀敬畏之心处理朝政,施恩于百姓。

而秦始皇称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是“(自己)兴兵诛暴乱”,并未提及民众对统一的贡献与牺牲,民众只是其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已。

这一变化说明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B.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
C.儒家民本思想受到关注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

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记载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3.如图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

据图可知
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
B.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扩大
C.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
4.明太祖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寻找建都地点,事毕即罢。

后来,明代宗(15世纪末)逐步派尚书、侍郎担任巡抚到各地(常驻)以提督军务、安抚民众,并且设置巡抚衙门,不再与布政使合署办公。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地方行政机构的精简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加强军队建设的需要
D.巡抚制度的地方化趋势
5.清代苏州长洲的陆墓镇,以烧造砖瓦和织造汗巾出名;吴江的庵村、檀邱市,以铜、铁器制造为主;盛泽镇、震泽镇、黄溪市和新杭市是闻名的丝织业市镇;元和的唯亭镇,棉织和编织业均颇为发达。

这说明当时苏州
A.生产型市镇集中涌现
B.集镇之间生产协作紧密
C.农业生产专业化发展
D.市镇经济发达依赖消费
6.据1893年的海关报告,江浙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型布,“系用印度纱与土纱并织,其坚致温暖,虽稍逊土布,然颇动目,甚为合用,每匹长5丈,约值洋银1.25元,价亦较廉”。

而当地同一时期同等规格的传统土布价值洋银1.6元。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自然经济在南方完全走向解体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进口洋纱在中国市场范围扩大
7.1904年,在浙江埭溪镇发蒙学堂总教习蔡绿农为其妹妹举办的放足纪念会上,众人合唱《放脚乐》歌:“放脚乐,乐如何?请君听我放脚歌。

棉花塞脚缝。

走路要平过。

……夜间
赤脚睡,血脉好调和。

放了一只脚,就勿怕风波。

”这反映出当时
A.民间的养生风气日渐浓厚
B.妇女地位获得较大提高
C.社会环境趋于宽松自由
D.教育近代化推动习俗变迁
8.辛亥革命各省光复后任职都督的27人中,有14人来自新军官员,包括新军统制、协统、标统、管带及教官等,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另有革命党人即职业革命者5人;旧官僚包括巡抚、布政使、提督5人;立宪派包括3位议局议长,均占少数。

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
C.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D.受到军阀势力的干涉
9.如图所示为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五”计划成就的报道。

该报道的内容
A.彰显了新中国的制度优势
B.反映了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倾向
C.体现了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D.印证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固壮大
10.如图所示为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刊载的《“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安顺县)顶云公社部分干部座谈会>《“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两篇通讯。

这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与完善
B.安徽农村改革的深远影响
C.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D.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
1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城邦本来就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内,就成为一个城邦”;城邦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集体”。

在此,亚里士多德强调
A.公民团体等同于城邦制度
B.城邦公民群体的参政范围不断扩

C.城邦政体确保了人人平等
D.公民群体是城邦存在和发展的基

12.1492年10月12日凌晨,哥伦布到达了“新大陆”。

但使哥伦布失望的是,这里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黄金和香料。

尽管如此,土地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哥伦布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财富需求。

由此可知,哥伦布远航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具有深刻的经济动因
C.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D.深受价格革命的影响
13.18世纪,意大利史学家维柯提出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化过程,每个民族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

而三个时代的更迭又总是与政治变革相联系。

这一认识()
A.全面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D.否定了神创世界说的理论
14.1930年前后,斯大林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那些胡说必须降低我国工业发展速度的人,是社会主义的敌人,是我们阶级敌人的代理人”。

据此可知,斯大林的论断
A.将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相结合
B.以追求建设速度作为终极目标
C.推动苏联工业建设道路的开展
D.导致经济政策转向了自由生产
15.在中世纪的英国,一切贵族都可以拿起武器,向暴君要求自由,由于贵族和国王二者之间的地位始终不相上下,从而形成长期抗衡的局面,自由思想渐渐地根深蒂固,并越出“贵族自由”的藩篱,成为英国社会从上层到下层普遍共有的一种价值取向。

这表明,近代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A.蕴含明确的制衡机制
B.受到主权在民的影响
C.是贵族与国王妥协的产物
D.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
16.如图是1990~2016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统计图(单位:%)。

这表明
A.世界经济总量呈现萎缩态势
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C.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渐变趋势
D.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
二、非选择题
17.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材料一战国中期,“国家无序”和“天下不平”的局面使自觉承担“平天下”的孟子内心十分沉重。

他不仅为继承和发扬儒家道统、学说而忧,以身作则,不断与各学派之人争辩,以正人心,而且先后游历不同的诸侯国,面对杀气腾腾正在靠武力的方式争王称霸的诸侯们,坚定地宣扬自己“王道”的治国理论,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法家商鞅的变法改革思想在秦国取得功效,而孟子的“王道”却难以被统治者重视,这深深地激发了孟子“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的感慨。

面对生活在灾难重重中的民众,孟子对他们的生存和命运总是怀着那份“不忍人之心”。

他立足社会现状分析出现这种贫富差距的原因,得出经济不平等是战争频发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摘编自李月梅《孟子忧患意识研究》材料二顾炎武的诗文、著作、学术思想等方方面面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他的忧患意识。

政治方面,他强烈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主张限制君权,分权众治,提出君主应放权给地方政府,加强地方自治,改革地方弊政,严把官吏的任免,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从而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

社会及民生方面,顾炎武面对“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严重局面和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他主张“藏富于民”,提倡满足人民日常最基本的需要,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生活。

思想方面,顾炎武抨击了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他认为应该务当世之务,主张文人应拥有羞耻之心,遵守起码的学术道德,学以致用,反对空谈。

顾炎武的“天下”观念没有局限于传统忧患意识中一姓之兴替,而是指出亡国是亡国,亡天下是亡天下,将天下兴亡,置于整个天下的安危
得失中。

梁启超对顾炎武推崇备至,反复宣传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敏《顾炎武忧患意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忧患意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18.清末新政与工商业发展。

材料晚清新政时代,由度支大臣载泽兼任督办盐政大臣,有全国盐政行政用人之权,并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之《中英商约》中商讨有关免厘加税之条款。

清政府为发展
工商业,于1903年8月成立商部,以载振为商部尚书且伍廷芳、陈壁为左右侍郎,其职责为管辖所有工商路矿和农垦、农牧方面的事务。

商部成立后,制定并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私人资本办实业,以立法形式给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以某种保护,还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规定了对补办及经营工商业的奖励办法,如凡集股五十万至五千万的工商业者,奖以商部头等顾问官等职位,加以七品至头品顶戴。

虽然实际得到奖励的人微乎其微,但这一政策的颁布,多少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发展工商业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发展工商业的意义。

19.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一1950年2月以后,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

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此之前,中国政府接管了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房产。

美国国内以歇斯底里反共为特征的麦卡锡主义开始肆虐。

后来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在敌视新中国方面比杜鲁门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段时间内采取“放蒋出笼”的政策,鼓励、纵容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进行军事骚扰。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中,中美双方虽在言辞上一再严厉警告对方并表达了绝不在原则问题上与对方妥协的决心,但双方开始显示出了不使事态发展演变为战争的某种意愿。

在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一再下令,要求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只打蒋军,不打美军”。

当时美国正专注于欧洲事务。

因而美国方面对危机的反应令人寻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第七舰队为向金门岛运送物质的国民党舰只护航,但同时他又命令美军护航船只不得进入沿海3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材料二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出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继之基辛格秘密访华。

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

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佳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美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呈现此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大世界历史事件的两种观点,约公元500—1900年(节选)
欧洲中心论反欧洲中心论
600—1000年欧洲开创了中世纪的农业革命。

公元前400—公
元500年
中国开创了诸多技术发明,促进了欧洲18、
农业革命。

约1000年意大利人开创了远距离贸易及
早期资本主义,意大利成为全球
主导力量。

约800年
意大利人加入了亚非主导的全球经济。

东方
了东方“资源组合"的传播,从而促进了落后
展。

1434年中国从世界退出留下的真空很
快被优越的西方填补。

1434—1800/1839

中国保持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和生产
位,能够抵御西方的侵入以及支配欧洲商人
1455年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

1040/1403年毕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朝鲜人首先发明金术。

1492年后欧洲的“大发现时代"和早期西
方全球化的出现。

约5001500/1800

亚非的“大发现时代”:东方缔造并维持全
及主导了东方全球化),中国选择不实行帝国
1700—1850年英国工业化是内部的或自生变
革的成功。

1700一1850年
“非欧洲世界”(特别是非洲)为英国的工
巨大贡献,通过后者对其诸多资源的撄取和
19世纪20
年代
英国扭转了对中国的贸易赤字。

19世纪20年代英国只是通过向中国推销鸦片才扭转了贸易
1839—1858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以武力
打开并挽救了中国落后的经济。

约850—1911年
中国保持对世界贸易的开放,并在这一时期
的经济发展。

——(英)约翰·霍布森著、孙建党译:《西方文明的东方源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