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河南省××县二调文字成果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
成果分析报告
(农村部分)
组织实施单位:××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承担单位:××××××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四月
目录
一、概述 (1)
(一)县域概况 (1)
(二)土地利用特点 (1)
二、农村调查成果 (2)
(一)外业调查成果 (2)
(二)数据成果 (2)
(三)图件成果 (2)
(四)文字成果 (3)
(五)数据库成果 (3)
三、成果分析 (3)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3)
(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6)
(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7)
(四)与前成果对比分析 (7)
(五)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16)
四、土地利用的经验及问题 (17)
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18)
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0)
(一)向居民点要潜力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21)
(二)向违规用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1)
(三)向低效土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2)
七、结论 (22)
一、概述
(一)县域概况
××县位于豫东平原,…………。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县全县未利用地仅有3161.64公顷,土地开发利用率高达97.77%,土地垦殖率70.65%。

2、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
××县人均耕地量已接近土地承载极限。

××县总人口131.56万,人口密度为896.28人/ Km2,是河南省人口密度(554人/Km2)的近一倍,人均土地资源量仅为0.11公顷(1.65亩);人均耕地量为0.08公顷(1.20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量(0.11公顷)的72.73%,河南省人均耕地量(0.09公顷)的88.89%。

3、城镇村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10.58公顷)比重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41981.39公顷)的15.57%,高于河南省平均比重(11.08%)约4个百分点;纯农村居民点用地19993.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8%,人均居民点用地0.0171公顷(171m2),远远超出了《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居民用地标准。

4、土地后备资源匮乏,资源潜力有限
××县由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极高,土地后备资源稀缺。

未利用地极少。

全县未利用地共3161.64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488.16公顷,湖泊水面758.83公顷,内陆滩涂911.04公顷,裸地3.61公顷。

主要土地资源潜力分布在农村居民点内,但潜力有限。

二、农村调查成果
(一)外业调查成果
1.76幅调查底图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有关成果。

3.《土地权属协议书》。

(二)数据成果
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

2、不同权属性质面积统计数据。

3、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数据。

4、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数据。

(三)图件成果
1、1:10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挂图。

3、基本农田分布图。

4、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四)文字成果
1、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5、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6、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五)数据库成果
按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三、成果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主要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澄清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的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登记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基础依据和建议。

2009年××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2009年××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2009年××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单位:公顷
这次调查成果显示:全县土地面积为141981.39公顷,其中:①耕地总面积为100315.1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65%;②园地总面积为9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7%;③林地总面积7707.6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3%;④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22110.5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57%;⑤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为4382.8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9%;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为7190.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06%;⑦其他用地总面积为178.9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13%;其现状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土地利用现状看,××县的土地结构主要有五部分组成。

其中耕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65%,人均0.08公顷(1.20亩);建设用地占15.57%;林地面积占5.43%;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占
5.06%;交通运输用地占3.09%。

××县二调成果还显示,2005-2020年的基本农田规划保护面积为85933.33公顷,相对于耕地总面积100315.13公顷的保护率高达85.66%。

(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调查显示,××县集体土地较多,有135847.8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5.68%;国有土地只有6133.56公顷,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32%。

全县没有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土地。

(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从区域分布规律看,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0.65%的耕地,分布在全县广大农村;占全县总面积15.57%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城镇、村庄和独立工矿所在地;占全县总面积0.07%的园地主要分布在××乡、××乡和齐老乡;占全县总面积5.43%的林地,多依河流、沟渠、道路两侧和农村居民点周围分布;交通运输用地主要是高速和各级公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河流、坑塘和沟渠。

(四)地类变化趋势分析
2008年至2009年××县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对比表
单位:公顷
从08年的变更数据与09年的二调数据对比表和变化情况图可明显看出××县的地类变化趋势,7个一级类中有3个一级类处于减少趋势,4个一级类处于增加趋势。

各地类的具体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是:
1、耕地变化趋势和原因
(1)趋势分析
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耕地总量减少7640.44公顷,减少率为6.92%。

其中水浇地增加76922.81公顷,增加率为429%,旱地减少84383.25公顷,减少率为99.9%。

(2)原因公析
××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城镇建设规模扩大;二是村庄外延扩张严重;三是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弃农务工,在承包的耕地里植树所至。

08年的变更数据与09年二调数据对比发生的耕地减少量,并非一年所至,事实上减少的耕地应是详查以来的多年形成的,原因是年度变调查不到位。

2、园地和林地变化趋势及原因
(1)趋势分析
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园地减少880.44公顷,减少率
为90.15%;林地减少905.64公顷,减少率为11.1%。

(2)原因分析
园地和林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县地处平原,土地资源量不足,加上园、林经济效益不好和农业结构调整致使园地、林地减少。

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化趋势和原因
(1)趋势分析
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量增加2920.53公顷,增加率为15.2%。

其中,建制镇增加1398.62公顷,增加率为333.3%;村庄增加3060.57公顷,增加率为18.1%;采矿用地减少1464.32公顷,减少率为85.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减少
74.34公顷,减少率为60.8%。

(2)原因分析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量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城镇建设规模扩大;二是村庄外延扩张严重。

其中,村庄用地面积增加说明近年来××县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不够;采矿用地大量减少的原因是××县整治、拆除粘土砖瓦窑场的结果;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的减少,主要是近年来的殡葬制度改革致使大量墓地消失所至。

4、交通运输用地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1)趋势分析
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增加1308.2公顷,增加率为42.5%。

其中,铁路用地减少20.98公顷,减少率为34.75%;公路用地增加812.17公顷,增加率为197.9%;农村道路增
加517.01公顷,增加率为19.9%。

(2)原因分析
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增加的原因与近年来大力发展交通有关。

其中,铁路用地减少与行政区划调整有关,如区内有铁路用地的原××县××乡在这次土地调查前划给了×××××区,致使铁路用地量减少;公路用地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大广高速和周商高速公路建设;农村道路增加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河南省村村通工程建设所致。

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变化趋势及原因
(1)趋势分析
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量增加366.09公顷,增加率为5.4%。

其中,其中河流水面减少1203.14公顷,减少率为44.7%;湖泊水面增加106.64公顷,增加率为16.4%;坑塘水面增加790.35公顷,增加率为48.1%;内陆滩涂增加911.04公顷,增加率为100%;沟渠增加1449.57公顷,增加率为100%;水工建贡减少1688.36公顷,减少率为91.9%。

(2)原因分析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沟渠、内陆滩涂和坑
塘水面的增加,次要原因这次调查是与详查时的地类认定不一致有关,如08年变更数据(或详查数据)中××县就没有沟渠这一地类的数据。

6、其它土地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1)趋势分析
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其它土地总量减少了16.98公顷,减少率为74.3%。

其中,设施农用地增加74.1公顷,增加率为73.2%;田坎次少463.68公顷,减少率为100%;盐碱地减少3.05公顷,减少率为100%;沼泽地减少127.96公顷,减少率为100%;裸地增加3.61公顷,增加率为100%。

(2)原因分析
其它土地综合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详查与这次调查对田坎定义的不同,导致田坎地类消失;二是土地综合整治导致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盐碱地和沼泽地消失;三是设施农用地的增加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四是极少量裸地的增加原因是废弃工矿所致。

上述地类变化趋势的分析中,08年变更数据与09年二调数据对比,之所以在一年间多数地类数据发生大量变化,除了极个别地类是因详查与二调的地类认定不一致导致外,多数地类一年间发生大量变化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年度变更调查不到位所致。

(五)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起基础支撑作用的土地调查工作及其成果,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应用前景是广阔的。

它既是确定土地产权和管理土地市场的基础,更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本保证。

成果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次调查的图件成果,既反映了当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又为今后的年度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奠定了基础,为始终保持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2、这次调查的数据成果,将为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及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提供基本保证。

3、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对保护农民集体土地权益、解决土地纠纷、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建设,对依法管理土地和政务公开,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具有重要作用。

四、土地利用的经验及问题
(一)土地调查的法制化是摸清土地家底,真正掌握土地基础数据的法律保证。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统计制度。

《土地调查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这就使得我国的土地调查步入了法制化进程。

这次土地调查,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按时完成,并取得了真实可靠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有了法律作保证。

(二)改进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程序及技术方法,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是进行土地多用途管理的根本保证。

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尽可能做到民主、公开并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一经颁布就具有法律权威,且非经法律程序不能随意修编或改动。

(三)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上,应同样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把基本农田保护块精确到地类图斑。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界线,应与路、沟、渠、地类图斑边界一致。

基本农田规
划图比例尺一定要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一致,这样才便于规划的实施与操作。

(四)严格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依法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有偿的标准,以保证原土地所有者的处境和失地后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原则,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农民权益,遏制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发生。

(五)明确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的工资待遇,是解决土地执法人员后顾之忧,确保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

执法人员没有生活保证,难免造成执法过程中的不法现象。

建议有关上级把执法人员的待遇问题提上日程、落到实处。

(六)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控制,严格执行城镇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和法定宅基地标准,是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有效途径。

××县的耕地后备资源极少,要满足既要建设又要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战略目标,控制着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扩张,并从居民点内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是本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好途径。

但这次调查成果显示,××县的农村居民点近年来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要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变当前本县农民宅基地严重超标,居住松散,致使居民点大速度外延扩张的现状,改变林地逐步进入耕地的现象,致使耕地在慢慢减少。


此,我们的想法和建议是:
(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依法给居民点划定外围红线(扩展边界),且规定居民点范围只能逐渐缩小,不能向外扩张,加大空心村整治工作。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依照建设部门的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步骤的对农村居民点实施归并整理。

(三)严格执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关于农村一户一宅和平原地区一宅不得超过约0.02公顷(167平方米)的面积规定。

(四)注重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在用地审批上,坚决控制小项目大圈地现象,科学把握建设项目用地量。

在农用地经营方式上,要注重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粗放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向规模经营的方式发展。

(五)建立县、乡、村、组一体化的土地利用执法监察体系,对违法用地实施时时监察。

特别是对村民违规建住宅、以养殖、园地看护等临时建筑为名建永久房屋进行时时监控,发现苗头及时制止,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六)加强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

由于本县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加强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数量保护是基础和前提,否则再好的农业结构、再高产的品种、再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也无用武之地。

因此,必须加强耕地数量保护,严格限制村庄向耕地延伸,严格限制耕地中栽种树木致使一些质量较好的耕地慢慢变为林
地,实行节约集用地;质量保护,是满足今后对耕地产品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的唯一途径,为此,必须加大物质和政策的投入力度,通过土地整理等一系列措施,改造中低产耕地的生产条件,培肥耕地地力,全面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从而满足对有限耕地的需求。

(七)保护耕地环境是保护耕地质量和耕地产品质量的唯一途径。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业对耕地的污染,为耕地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从而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八)占补平衡、用途管制、依法管地、持证用地等现行政策都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且行之有效的好政策、好法规,要注重严格执行落到实处。

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县土地资源潜力匮乏,调查显示,××县的农用地(115123.57公顷)已占县域土地总面积(141981.39公顷)的81.08%;除去不具开发潜力的交通运输用地(4382.81公顷)和水域水利设施用地(7190公顷)及开发成本很高、潜力有限的城镇村和工矿用地(22110.58公顷);县辖区内最具土地数量开发整理潜力的只有农村居民点(19993.45公顷)。

由于地处平原,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中的路、沟、埂等非耕地所占比重很低,数量潜力极少,因此要想挖掘××县的土地资源潜力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向居民点要潜力;二是向违法违规用地要潜力;三是向低效土地要潜力。

(一)向居民点要潜力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1、有计划的通过中心村建设和村庄归并,调整居民点和居民住宅布局,填实空心村,拆除小村及散村,建设集中、紧凑、符合法定面积标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

从而达到缩小居民点用地规模,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目的。

2、建议对一户多宅和超出规定面积的农户,对超面积部分实施有偿使用,同时实行宅田挂钩,超宅户和超面积户既要付出经济代价、又要减少自己的责任田,双管齐下进行制约。

不要把依法对超宅、超面积农户采取的经济制约措施,说成是乱收费或“涉农”问题。

经济手段是现行管理措施中最有效、最便捷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和解决超宅、超面积问题。

3、严禁农宅(房)随意买卖现象。

近年来一些外出打工在城市安家或在外工作的人员以出卖老家房屋为名,连同住宅卖掉的现象日趋增多,卖房(宅)人,大多是一户多宅的村民,严重干扰了土地管理法关于一户一宅的规定。

建议,凡是出卖农村住房的,一律不得申请新的住宅,所卖住宅必须是本集体符合申请新宅条件的村民购买,同时办理新宅报批手续。

(二)向违规用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1、对批而未用土地责令限期使用,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投入使用的,依法收回。

批文中只转用未征收的,交由原农民集体继续按农用地使用;批文中已征收为国有土地的,按闲置国有土地依法收回拍卖。

2、对违法占用、改变农用地用途的土地,根据情况,符合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给予依法报批,不符合规划的坚决拆除并恢复土地原状。

3、对于外出打工人员在撂荒的承包田中植树造林和以绿色通道和农田林网建设为名在公路和农村道路两旁大面积栽种树木的现象要引起足够重视,承包田中植树造林要坚决制止,公路和农村道路两旁,符合农田林网建设规定,要限制栽种树木行数。

(三)向低效土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1、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要求,对全县低效耕地进行综合整治。

通过对渠、埂、路和分散的小地块进行归并治理,扩大实际种植面积,提高土地质量,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2、对这次调查成果显示的国有低效建设用地,限期达到规定的利用标准,达不到的,或按闲置土地依法收回,或在低效用地内安排增加新的用地项目,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建设用地规模扩张。

七、结论
××县农村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切实可行,技术路线正确,技术方法符合规程并有创新,各类面积统计与控制面积吻合,地类认定、图斑划分、线状地物宽度、飞地调查正确,各类数据准确,成果完整且真实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