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专项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渡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都市农业与生
态旅游专项规划(二)
【2007-08-03】【阅读:2096次】【关闭】
四、“十一五”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发展的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全面提高绿色覆盖率
加强天然林保护。

切实保护好中梁山866.7公顷天然林,发展商品林,建好防护林、经果林,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本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区域内25°以上坡耕地推行山顶戴“帽”——生态林,山腰系“带”——经济林,山脚穿“鞋”——花卉、苗圃,把退耕还林、还草与治理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

到2010年,退耕还林(草)666.7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千米。

建设河流道路绿化网络。

通过实施三峡库周荒山绿化、天然林保护、跳磴河、双石河支流、水井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
结合市政绿化工程,将长江河岸、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道、国、省、乡、村道路两旁进行全面绿化,增加绿化覆盖面积。

2、加快全区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加强农用化学品安全管理。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模式在耕地利用与保护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
型转变,促进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从经验低效型向精准高效型转变,提高化肥利用率、优质有机肥料施用量、低毒高效农药及生物农药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控制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

在辖区内禁止新建大中型养猪场、养牛场,划定禁养区、限养区,严格控制养殖场的规模和数量,对现有养殖场(户)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削减敏感区域的饲养总量,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

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污染。

到2010年力争规划建设大渡口区城镇污水处理厂2座,兴建农村垃圾站20座,开展河道整治30千米,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和集镇环境质量。

3、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开发荒山秃岭的基础上,到2010年,兴建名贵花卉苗木基地200公顷,名、特、优、新水产基地100公顷。

按照“龙头在内,基地在外”的
思路,走出一条“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着力抓好本区内农产品加工,带动全市其他区县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区成为优质农产品加工配送基地。

到2010年,建成各类各具特色的区级生态(现代)农业科技园3个,各类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2个。

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根据大渡口区的中梁山山脉沿线有林场、石林寺、金鳌寺、白居寺等生态旅游资源,以“做小做精”为目标, 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地形特点,重点规划建设3个生态旅游项目(附后)。

4、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我区要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重庆市远郊区如武隆、巫山等良好自然资源优势建设原料基地,通过区内龙头加工企业与其紧密合作,尽快将区内名牌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开发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产品。

到2010年,创建无公害食品10个、绿色食品5个和有机食品2个。

5、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狠抓骨干水利工程建设,2010年前完成跳磴镇中小型水库建设。

继续实施农电网改造,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

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全面推行农田林网建设,农田规范化、条田化、道路网络化、林网化、灌溉渠系化,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6、建立健全生态观光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观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重点把科技推广和服务与农户经营、市场开拓、科技人员利益挂起钩来,使生态观光农业科学技术入村入户,植入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产品开发之中。

健全生态观光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体系。

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态观光农业素质。

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企业家,带动广大农民致富。

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农业广播学校、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在完善、充实现有环境污染监测、水土流失监测、农业土壤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防预警监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监测等的基础上,在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大渡口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增强监测功能。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

交通建设。

以构筑区内骨架,打通出口,提高等级为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抓好重点旅游区和生态观光旅游景点的公路和乡、村支线公路建设,并逐步实施以提高抗灾能力和路面质量为主的硬化路面工程。

供水设施建设。

以提高集镇供水能力和质量为目的,以长江水为水源,新建和改建乡镇供水站2个,基本解决农村人口1.6万人、牲畜3万头的饮水困难。

通讯电力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和完备以光缆为主的干线传输网,数字移动通讯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促进公用通讯网、有线电视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相互融合,营建“信息高速公路”,实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家庭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和完善小城镇电网系统建设。

小城镇建设。

突出抓好跳磴镇、建胜镇等重点小城镇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将跳蹬镇红胜村、南海村建设并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带动大渡口区生态观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保障体系和制度。

不断推进农村向城市化转变,实现多极化、高起点推进农村城市化,建立健全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保障体系和制度,探索创新农村城市化体系和制度。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建设力度,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培训、输出、权益保护等四方面工作,促进农村城市化,每年培训2000人,力争带动农民5000人向二、三产业转移。

(二)重点发展项目
五、“十一五”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府主导,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组织机构
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各相关机构分层管理而又互相协作的组织管理机制,让农业生态旅游粗放经营管理向规模效益型的有序良性循环方向转变。

政府在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规划指导,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定位、项目规划、景点、线路设计、布局、生态容量、社会经济容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速度
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是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建设的重要一环。

各景区要根据具体情况,配置和完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以完善和拓展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真正做到让游客“可来、可往、可吃、可玩、可住”。

其中,尤其要抓好以城区、各景区、景点为重点的道路建设和游客运输。

(三)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发展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既要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也要争取内资、外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及其它资金的投入。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国家、地方、部门、企业、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吸引资金,形成全方位发展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新格局。

(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必须加强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规范管理。

围绕“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的要求,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市场、价格、服务质量、经营管理制定规范化标准,依据法规整顿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市场秩序,促进该产业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创造优良的软环境。

(五)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会给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和破坏。

生态农业旅游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从开展生态教育,加强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和生态培育等环保工作。

(六)加强促销,树立品牌形象
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由企业、景点、新闻媒体共同参与,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组织一个
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促销团,指定专人分管、策划,在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系统推出每季、每半年、每年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进行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宣传,帮助企业寻求走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和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