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
征
摘要:中原油田在拐子湖凹陷获得了工业油气突破,表明拐子湖凹陷具有良
好勘探前景。
为了更加准确深入地认识拐子湖凹陷的烃源岩品质,为该区的油气
勘探奠定良好基础,并为进一步研究油气成藏富集规律提供支撑,以拐子湖凹陷
白垩系地层为研究目标,系统采集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岩心及岩屑样品,开展烃源
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生标特征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1)
巴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正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凹陷的
主要烃源层系。
(2)烃源岩生标特征指示源岩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浅湖相的还
原环境,成烃母质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源输入的特征。
关键词:拐子湖凹陷;烃源岩
1.区域地质概况
银额盆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构造上位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
伯利亚和华北四大板块的构造结合部位。
拐子湖凹陷位于盆地内七大坳陷之一的
达古坳陷北部,东西方向上位于务桃亥坳陷和宗乃山隆起与苏红图坳陷之间,凹
陷空间范围约为2600km2,分为南凹、北凹与中凹。
中凹具有东断西超的盆地格局,自东向西可进一步细分为陡坡带、洼陷带、斜坡带。
从钻井的钻遇情况来看,凹陷内自上而上主要发育前中生界,白垩下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银根组与
和白垩上统乌兰苏海组以及新生界地层。
其中巴音戈壁组地层以湖相暗色泥岩为主,是拐子湖凹陷潜在的烃源岩层系。
巴音戈壁组从下往上依据岩性组合特征,
可细分为两段,分别为巴一段(K
1b
1
)和巴二段(K
1
b
2
)。
2.烃源岩特征
2.1烃源岩展布特征
拐子湖凹陷为一单断箕状凹陷,暗色泥岩主要发育与凹陷东部的控凹断层一侧。
巴一段暗色泥岩厚度主要分布在100~600m之间,由凹陷西部的缓坡带向东部的洼陷,厚度逐渐增大。
巴二段暗色泥岩展布特征与巴一段类型,主要分布在100~500m之间,300m以上暗色泥岩厚度的展布空间较巴一段略小,厚度高值区仍位于凹陷东部的洼陷带内。
2.2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
拐子湖凹陷K
1b
1
和K
1
b
2
两个层段TOC分布频率显示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低。
K1b1烃源岩TOC分布范围在0.27~1.71%之间,平均为0.81%。
主峰为0.2~0.4%,有机质丰度整体较低,局部发育较好烃源岩,TOC≥1.0%的样品占比32.9%,中等
丰度源岩样品占比29.6%。
K
1b
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K
1
b
1
相比更低,TOC分布范围
仅在0.09~0.61%之间,平均仅为0.27%。
主峰为0~0.2%,中等丰度源岩样品占比
20.4%,达到高丰度源岩的样品占比更少,仅4.2%,这一比例远低于K
1b
1
的32.9%。
因此,可以认为拐子湖凹陷K
1b
2
烃源岩品质整体较差,属差~中等源岩,K
1
b
1
烃源
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母质类型较好,可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
2.3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特征
拐子湖凹陷K
1b
1
和K
1
b
2
两个层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查干凹陷相似。
烃源岩
热解参数和干酪根碳同位素反映的有机质类型基本吻合,干酪根显微组分镜检反
映的有机质类型相对略差一些。
K
1b
1
源岩干酪根δ13C分布范围都比较广,在-
32‰~-22‰之间,但大部分样品δ13C轻于-26‰,整体属于I~II
1型有机质。
K
1
b
2
源岩干酪根δ13C分布范围在-28‰~-22‰之间,大部分样品δ13C重于-26‰,整
体属于II
2~III型有机质。
干酪根显微组分镜检反映的有机质类型相对略差,K
1
b
1
源岩属II
1~II
2
型,K
1
b
2
源岩整体属于II
2
~III型有机质,可以看出,显微组分镜
检的结果指示K
1b
1
源岩优于K
1
b
2
源岩的特征仍十分明显。
2.4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特征
拐子湖凹陷烃源岩R
o
测试结果显示,各井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埋深均大于3000m,整体都处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其中斜坡带部分烃源岩正处于生油高峰
期(0.7%≤R
o ≤1.3%),部分烃源岩已经达到高成熟阶段(1.3%≤R
o
≤2.0%)。
泥岩热解最高峰温T
max
的统计结果也同样显示,巴音戈壁组源岩总体处于成熟阶段,部分样品达到高成熟阶段。
2.5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拐子湖凹陷巴音戈壁组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主要为C
13-C
37
,其中C
17
-
C
23中分子量正构烷烃占较大优势。
分布峰型主要为单峰前峰型,主峰碳以C
19
为主,
其次为C
17和C
21。
OEP值平均为1.01,CPI值平均为1.12,无明显的奇偶碳优势。
正构烷烃轻重碳比∑nC
21-/∑nC
22+
为0.75~2.75,平均值为1.41,具有明显的轻碳
优势。
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指示烃源岩成熟度较高。
巴一段(K
1b
1
)Pr/Ph主要分布于0.79~1.38之间,平均值为0.99;巴二段
(K
1b
2
)Pr/Ph主要分布于0.78~1.55之间,平均值为1.03。
总体上,巴一段与
巴二段烃源岩 Pr/Ph值的差异不大,植烷优势不明显,且变化幅度很小,说明烃源岩沉积环境比较稳定,沉积水体相对较浅,水介质具有较弱的还原性,指示其母质形成于弱还原环境。
烃源岩的三环萜烷类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较为类似,均检测出完整的C
19-C
29
三
环萜烷,并以C
23
为主峰的正态分布特征,具备典型的湖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合特征。
同时也指示巴一段、巴二段都有一定程度的菌藻类等低等生物的输入。
烃源岩中的藿烷类化合物主要存在四种主要类型,即17α(H),21β(H)-藿烷系列、17β(H),21α(H)-莫烷系列、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 -新藿烷系列。
拐子湖凹陷烃源岩主要以17α(H),21β(H)-藿烷系列化合物为主,莫烷和新藿烷系列丰度低,重排藿烷在不同层段分布差异明显,巴一段C30重排藿烷含量极高,部分烃源岩中含量甚至超过C30藿烷含量,而在巴二段中整体表现为极低含量的C30重排藿烷特征。
伽马蜡烷指数(伽马蜡烷/C
30藿烷)统计分析发现,巴二段(K
1
b
2
)伽马蜡烷
指数主要分布于0.1~0.6之间,平均值为0.3;巴一段(K
1b
1
)伽马蜡烷指数主
要分布于0.6~3.4之间,平均值为1.1。
总体上,拐子湖凹陷巴一段明显高于巴二段,烃源岩形成时期沉积水体的还原性相对较强。
烃源岩均检测出C
27、C
28
和C
29
甾烷,还有少量重排甾烷。
其中甾烷的分布主
要呈现不对称“V”字形,C
28规则甾烷含量最低,C
27
和C
29
规则甾烷含量相当,部
分样品中C
29
规则甾烷有微弱优势,呈反“L”型分布,反应出整体混源的生源特征。
3.结论
(1)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白垩系主要发育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其中K
1b
1
源岩
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正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凹陷的主力供烃层系;K
1b
2
源岩有机质丰度低、类型也较差,已达成熟~高成熟阶段,是凹陷的次要烃源岩层系。
(2)拐子湖凹陷巴一段源岩生标特征具有三环萜烷中C
19
-TT含量高、规则甾烷V字型分布、高成熟阶段αββ构型规则甾烷含量高、孕甾烷含量较低,
伽马蜡烷和C
30
重排藿烷高的突出特征,指示源岩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浅湖相的还原环境,母质来源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源输入的特征参考文献
[1] 成海燕, 李安龙, 龚建明. 陆相烃源岩评价参数浅析 [J]. 海洋地质动态, 2008, 24(2): 7-10.
[2] 陈义才, 沈忠明, 罗小平. 石油与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