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课记录《杨氏之子》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杨氏之子》评课稿
陈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陈老师的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
陈老师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
陈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陈老师采用了范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
陈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
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陈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
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
陈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
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
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
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