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生心灵之窗,投射老师关爱之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开学生心灵之窗,投射老师关爱之光
摘要:德育是当前素质教育践行中的重要一环,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品行密切相关。

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德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指引他们朝正确方向前行。

因此如何在中学开展德育工作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话题。

本文力求通过初中老师的切身体会,分析当前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探讨如何真正做好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工作初中生人文关怀自古以来,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我国的文化传统。

儒家核心观点“礼、仁”就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西方德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并在之后不断演变发展。

由此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德育都被放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

只有德育水平提高了,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智、体、美、劳诸育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当前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对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很多学校都认同德育工作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且也给予了一定支持,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难取得实效。

传统教育更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很多学校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教学中。

而且学校德育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德育而德育,仅仅把它当做一个教学任务,这样往往会使其流于形式[1]。

如学校有时会安排德育实践活动课,但并没有为其配备具体安排和内容,
很多学生只是把这类课程当做休息放松的课程,老师没能给予绝对重视,提出教学要求,最后直接影响德育成效。

(二)缺乏初中德育工作的技巧德育是一门艺术,必须首先打开学生的心扉才能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很多老师的德育都仅停留在口头单方面的说教上,这种方式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仅仅通过说教这种单调的手段是无法让学生欣然接受的,并且长期说教也会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其次单方面的方式更是无法和学生形成互动,走进学生心扉。

作为恶性循环的后果,德育会越来越僵硬和封闭,难以顺利进行。

因此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技巧,构筑与学生的心灵之桥格外重要,也是德育工作的成功之匙。

二、当前初中德育工作艺术的探讨(一)付出关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初中生的心智是不够成熟的,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懂的孩子,并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3],因此强硬的说教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关怀才能越过那堵心墙。

当然这里的关怀并不是刻意显露的,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远比说教能感化学生。

相关实践证明,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必须重视关心和关爱学生,将学生看成自己家人,主动走进学生的家庭生活,将学校、家庭结合起来,将德育与生活直接结合,真正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给予及时关心和帮助,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支撑,获得应有的温暖和关怀。

教师在开展德育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平等对待学生,用真心关爱学生。

只有在关怀学生的基础上,德育之光才能照亮学生心扉。

简言之,德育工作的艺术就是关怀。

案例1:某班有一位男生,长期迟交或不交作业,而且每天都看起来很疲惫。

老师调查以后才发现,原来他每天放学后都去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一直到很晚才回家。

于是老师决定家访,了解情况。

刚开始,他很抵触,在老师的坚持下,还是妥协了。

当老师来到他家之后才发现,其父母离婚了,现在他和父亲一起住,但是父亲每天工作很晚才回家。

他每天去上网的原因其实就是寻找精神上的依托,很明显他缺乏关怀。

于是,老师暗下决心帮助其走回正轨,首先老师建议他父亲以后多抽点时间陪孩子,不要一心只在工作上。

其次老师可在平时经常鼓励该生。

慢慢地,效果越来越明显,他开始认真学习了,成绩相比以前有了飞跃。

(二)以身作则——树立学生的德行榜样德育工作中的德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对老师的要求。

老师的良好品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4],最好的榜样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老师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学生在潜意识里效仿,因此躬行实践远比生硬说教有意义。

很简单的事例,老师几乎天天和学生说要注意安全,过马路时一定要看红绿灯,一定要走斑马线。

可是很多情况下,学生不一定会按要求来,而且有时甚至老师自己也不会这样做。

万一有学生看到老师过马路不走斑马线,或不等绿灯,那么学生自然会认为那些要求只是口头上的,并不需要实行。

相反,如果老师真的等绿灯再过马路,学生看到就会认为自己也得这样,那么无形中,德育工作就成功了。

案例2:某班刚开始实行迟到记名管理的时候,很多同学
都不太配合,迟到现象时有发生。

有一天由于交通原因,班主任在路上堵了很久,最后迟到了,赶到班上后,立马向同学们道歉,并且要求考勤员在记录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保证说以后尽量不再迟到。

之后一段时间里,班上迟到现象明显好转了很多。

老师这次迟到后的以身作则,让学生明白准时上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三)公平公正——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从传统教学模式看,或在老师传统思维的统领下,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学生经常被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两类。

而学校经久不衰的奖项——“三好学生”往往授予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其实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学生就是不同的类型,以成绩为标准是不合理的。

德育更是如此,实行德育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尊重个性。

《论语》中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古人尚能若此,更何况新时代的人们。

每个班几乎都有很多学习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所有方面都不行。

如有一位女孩在学习上很努力,成绩却无法提高,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她会是市区艺术小人才绘画比赛一等奖得主。

相似例子不胜枚举,有的同学在运动上有天赋;有的同学在书法上有天赋;有的同学在陶艺上有天赋,等等。

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老师需要发现这些闪光点[5]。

案例3:在某班,班级管理一直存在问题,班干部无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于是老师决定改变班干部选举方式,采取“应聘上岗”的自由参选模式,并且由同学们投票选举。

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平时一些
不怎么表现自己的同学都踊跃参与竞选。

最后,新当选的班干部几乎每个人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班级管理明显变得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