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朱玉峰玉雕作品赏析-范文模板 (1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朱玉峰玉雕作品赏析
屏息静气拙守传承
兽首炉
碧玉天官炉
炉瓶三式
碧玉薄胎茶壶
白玉尊
白玉天官炉
花卉纹圆瓶
朱玉峰1977年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
现为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
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市吴中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201X年起在玉雕界初
露头角,玉雕《香熏》获国家“天工奖”银奖。
201X年至201X年期间,作品
获得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及多项省部级大奖。
201X年连中三元,一举囊
括了国家级“天工奖”金奖、国家级“子冈杯”金奖、国家级“苏意杯”金奖。
一些的历史文化名街,习惯地把工艺美术变成了商业符号,到处是同质化
与物质化。
在缺乏个性和特点的工艺集聚区,不见了技艺的文脉,故而我还是
喜欢乡下的工艺集聚区,虽破乱,但绝对是历史与文化自觉积淀的形成,而非“文化工程”的打造。
在光福银矿路旁的迂里村,就是一处“文化生态”的好
去处。
工作的缘故,我邂逅一批70后与80后交织的陌生“传承人”。
他们是
业界的一股新锐力量,大多是非在列的“传承人”,但都怀着平常心在本能地“文化自觉”,默不作声地做着非遗传承的事,朱玉峰就是其中一人。
由于名
额限制,201X年区级首批非遗传人朱玉峰没能在列,作为评委的我为此经常自责。
借撰此文,我想对玉峰说,“传承人”和“玉器”一样,有时都失却了
“我是谁”的注解。
玉器一旦有了“德操”,它的名字就成了品性的文化符号,令人困惑的,两千年间历代儒林人士和统治者层层叠叠地给玉雕定义的粉饰,
使“德操”屏蔽了玉雕的技艺,人们可以尽心竭力地对之进行阐释、涂饰、开发,为盈利最大化而捆绑“德操”,使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再属于它本来的
自己。
说到底,玉雕就是玉雕,它的优劣在于琢玉人的自身为人修行及技艺的
高低,谈“德操”那是哲学的事。
同样,传承行为与“传承人”无关,当非遗代表性人物渐成传统文化功勋
的符号及成功的标榜时,迫使有些投机者去追溯自己的师傅的师傅的派系,既
而又找寻爷爷的爷爷的存在血缘,这种资格及姿态的僵化,徒有了“传承人”
的文化遗产造型。
在我看来,朱玉峰是位怀有真正的文化遗产基因的难得人才,他没有依仗什么似是而非的凭证来虚张声势,没有以祖业“世袭门”或师传
的“名门”来哗众取宠,更没有挟持着族谱来“啃老”。
而是以热血青年的文
化视角与态度,屏息静气地以非“传承人”的资格做出了传承的事。
1977年朱玉峰生于雕刻之乡光福,父母予他的名字,暗示了他的生命轨迹
与玉会相映生辉。
在迂里村,玉峰辨石识玉的时间多于读书认字,中学毕业后
便拜师学艺,单一的玉雕经历赋予了玉峰扎实纯正的制作技艺。
然而对于传统
的“口传心授”师承模式,“心授”是匠心独具,属艺术范畴,艺术这东西是
无法“心授”的。
就如在玉的面前,真正要把持构图、谋局内涵,那是没法
“口传”的,唯有凭自己的悟性去深入研究,因为那是中得心源的事,别人是
帮不了的,即使是亲骨肉、亲兄弟。
于是,玉峰由学徒出师后再度为徒修“心授”,加入了苏州市玉雕专委会,在一次次全国性的交流学习中,玉文化的
薰陶为他的玉器创作奠定了基础。
201X年起,玉峰的玉雕《香熏》获国家“天
工奖”银奖后,玉峰佳作不断,近几年中几乎囊括了国家“天工奖”、“子冈杯”、“苏意杯”及省级“艺博杯”等玉雕参赛参评金奖,而崭露头角。
长的一派帅哥气概的玉峰却是少语木木,与他交流如一堂论文答辨,我问
他答,但随着话题的专业性,话语权在不知不觉间被他更替了,聊着聊着,
玉峰从言简意赅的少语渐进了大音希声的不语,心就定下来了,慢下来了。
从
聊着,看着到触摸着,好东西就是闭目养神,而屏息静气是我对好作品标签式
的阐释,比如看玉峰的作品,就让我屏气凝神。
对于玉峰来说,最深的呼吸,
就是将现实中“玉”转变成一种“器”的梦境。
于是,这种创造就成为生命运
动的必然的一种呼吸,让他的人生更生动地挥洒下去。
所以,呼与吸既是自然
的生命表现,也是生命重要的张力,就如玉峰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张力
的理想。
并且,我们相信,在玉峰未来的生活中,他会越来越深地理解到世
界的气息,同样,他内在的气息也会变得越来越饱满,那么,他将要呈现在“玉”上的梦境也将会展现出更多“峰”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玉雕作品是奢侈品,那么当下最奢侈的艺术精神莫过于“屏息静气”的精神了,这是当下的稀缺之物,是艺术与人生本该具有的真实关系。
我很赞
许不是“传承人”朱玉峰的传承态度,面对虚无传承,自觉自愿为我们务实地
琢磨着。
对太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无话可说,一种是滔滔不绝。
我庆幸玉峰属于前者,是因为有了近十年琢磨的功底,使他明白了琢玉需要低调,因为琢玉是供养的艺术,必须“屏息静气”才能守拙“玉峰”的美丽。
(叶志明)
特级玉雕工艺大师——宋世义
宋世义,字欣然,号痴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高级工艺
美术师、全国轻工劳动模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传承人。
一九四二年
生于北京,早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专工国画人物和工艺雕塑。
上世纪
六十年代中期,步入玉雕行业,从师王树森等前辈玉雕艺人。
曾先后在清华大
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进修。
在长期的刻苦钻研和不断的探索中,
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理论修养、广博的知识兴趣爱好、扎实的雕塑绘画基础、
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故此,在生产制作、创意设计、授艺课徒、理论教学、
绘图撰文等领域展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宋世义的玉雕作品,兼收并蓄、博取众长、材料多样、翡翠、白玉、玛瑙、珊瑚、松石、水晶等原料都有独到的处理手法。
题材广泛、形式多变、技艺全面、从巨制到小品、从圆雕到浮雕、从山水到人物、从传统到现代、无不涉足,其作品格调高雅、结构严谨、章法考究、造型优美、做工细腻,有很高的艺术
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在玉雕界有“南顾北宋”
之雅称。
宋世义的玉雕作品多次获得天工奖、百花奖、神工奖金奖。
宋世义目前有自己的实体玉雕工作室兼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传习所,并用
心打造不愧为当代高端的玉雕作品。
玉雕师范同生苏作的又一新星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作,由古至今,一直代表着中国玉
石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平,苏州,则成为中国玉雕发源地之一。
提起苏州玉雕,
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范同生,苏帮玉雕的一颗新星。
以作
品风格不拘一格,贴近生活更高于生活而享有很高的声誉。
范同生从小酷爱美术,却接连三次被中央美院拒之门外。
机缘巧合踏上了
玉石雕刻的道路。
酷爱玉石雕刻的他,1994年,只身一人专程来到苏州,学习
苏作玉器的加工工艺,在随后的几年间他拜师学艺,专攻苏作玉器工艺,把苏
玉工艺的“空、飘、细”的艺术特色一一琢磨。
为了追求艺术的高峰,201X年,他毅然撇下工作,开始了天津美院的学习生涯,在天津艺术学院雕塑系进修期间,刻苦钻研雕塑,并尝试将西方雕塑艺术与东方玉雕艺术的完美结合,希望
有所发展。
历经10多年的钻研实践,201X年范同生看准玉器市场的发展潜力,开始自己创业,在白塔东路开办了自己的文同轩玉雕工作室,在继承传统的基
础上,范同生有自己新的创意,除了在呈现玉器作品的端庄古朴、通灵飘逸时
范同生更注重作品的神韵,第四届“陆子岗杯”玉雕精品展上,范同生的“风
调雨顺”“庄周梦蝶”两件人物玉雕作品分别获得了优秀奖和最佳创意奖,
在追求神韵上“庄子梦蝶”是一件让范同生满意的作品。
他说:“走南闯北那
么多个城市,感觉只有苏州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烟雨最契合我骨
子里的东西。
”
随着传统文化回归热潮的不断兴起,玉石艺术品消费市场日趋兴旺。
也因
于此,一件好的玉雕作品,除却上好的玉料,对创作者的构思与立意,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