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穷人
【设计依据与构思】
《穷人》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焦急的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的时候,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经去世了,两个孩子成了孤儿,桑娜就把他们抱回了家。

丈夫回来后,他们共同收养了这两个孩子。

反映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困苦中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本课时,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结合生活积累谈谈对穷人的理解,奠定情感基础。

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然后检查预习情况,落实识字和熟读课文的目标,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人物品质。

在研读赏析环节,主要抓住课后的问题,展开两次语文实践:先从课文中找出与课题“穷”字相吻合的语句,在对比中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再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感受,让主人公形象更加高大起来。

在赏读写法时,首先标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体会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为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穷人》一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丈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汹”“涌”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读中感受。

教师:准备自主学习任务单、课件。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交流:你感觉自己的生活如何?
(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很幸福。

吃喝不愁;住的很宽敞,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可以享受美食,也可以读很多书;等等。

2.谈一谈:你对穷人有怎样的理解?
(学生交流。


预设:吃不饱,穿不暖,住的不安全,没有多余的钱财,没钱上学等。

3.过渡并揭题:是呀,我们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呀!知道吗,孩子们,几十年前,大多数人还是过着比较穷困的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来了解一下,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两遍。

4.质疑问难: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穷人的名字叫什么?他们怎么生活的?他们身体状况如何?他们每天都做些什么?
过渡: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读书大家的问题会迎刃而解的。

老师先来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谈谈对自己的生活和穷人的理解,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识14个生字。

汹涌澎湃熄掀困唉淋嘿糟嘛皱勺
(1)先借助课后生字表拼一拼,认识这些生字。

(2)同桌当小老师相互读一读。

(3)班级内抽查,教师指哪个读哪个。

温馨提示:“掀”“困”“淋”是前鼻音,“涌”“澎”是后鼻音,“唉”是轻声音节,多练习朗读几遍。

2.认读本课的生词新词。

(课件出示学习任务第2题。


渔夫风暴轰鸣沉思抱怨倾听探望
照顾困难阴冷渔网糟糕忧虑湿淋淋
后脑勺汹涌澎湃心惊肉跳自作自受
(1)同桌先检查,发现字音问题及时纠正。

(2)小组内自由展示,班内抽出六名学生认读。

(3)全班一起读,教师点哪个读哪个。

温馨提示:重点读好“抱怨”“糟糕”“忧虑”“湿淋淋”“后脑勺”“汹涌澎湃”“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词语,特别是“后脑勺”“自作自受”,让学生多练习几遍。

3.读好长句子。

(课件出示学习任务第3题。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我可替你担心呢!”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找8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重点指导:第一句,要读出环境的恶劣和屋内舒适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主人公的忐忑不安;第三句,要读出生活的艰辛;第四句,要读出困难的感受;第五句,要读出生活的凄凉;第六句,要读出内心的煎熬;第七句,要读出主人公话语的断断续续;第八句,要读出感动之情。

4. 课件出示学习任务第4题。

结合课后作家卡片,作品写作背景,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设计意图】由易到难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为识字、阅读扫清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读书、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书,标画关键的词句。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

3.班内交流。

预设: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桑娜去探望生病的邻居时,发现西蒙死了,便抱回了她的两个孤儿。

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4.谈一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你觉得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预设:主人公是桑娜和渔夫,他们都很勤劳、善良,桑娜既温柔又体贴等。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能捕捉到关键的词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下节课我们继续潜心读书,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内涵。

【设计意图】从课文整体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谈话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你看到了怎样的桑娜和渔夫?
(1)指名学生交流,同桌再相互说一说。

(2)教师相机板书:勤劳、善良。

2.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领悟本文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复习导入,了解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心读书,感受文本内容,领悟精神品质
(一)自读自悟一:感悟生活
1.自由朗读,思考:找出与课题“穷”字相符的语句,细细揣摩,谈一谈你的理解。

2.学生自由放声读书,边读边思考。

教师来回巡视,发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引导。

3.班内交流展示,指名学生交流。

(1)研读赏析一。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①说一说:自由轻声朗读,哪两个字映入了你的眼帘?
②交流:同桌相互说一说,班内展示。

预设:“补”和“破”。

③研读:为什么会破了呢?破了的渔网对于一个渔夫来说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渔夫靠渔网捕鱼来维持生计,经常外出打鱼,用的次数太多了,海里的各种情况都有,所以渔网会破了。

用破网打鱼会影响打鱼的数量的。

④议一议:怎么不买新的渔网呢?联系上下文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
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勉强填饱肚子”说明他们的生活太苦了,太穷了,真的是拿不出多余的钱去买新的渔网的。

⑤指导朗读:抓住两个关键词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2)研读赏析二。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①议一议:自由读一读,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②标一标:用心去感受,哪些词语能体现生活很穷苦?用三角符号标画出来。

(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没有鞋穿”“光着脚”“黑面包“”菜只有鱼”。

③拓展:看到这些词语,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他们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相互交流。


预设:生活太艰辛了。

他们会营养不良的。

他们也太可怜了,吃不好,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太不容易了。

④评一评:这种苦日子是渔夫和桑娜不够努力造成的吗?
⑤指导朗读:带着自己的感受,抓住关键的词语读一读。

(3)研读赏析三。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

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①说一说:自由朗读,西蒙家的生活怎么样?结合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预设:西蒙家也很清苦,甚至生活更苦。

她家里又冷又小,屋内的摆设少得可怜。

②想一想: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过渡:桑娜和西蒙一家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她们是很穷。

但是她们身上却有一种可贵的品质,你发现了吗?
(二)自读自悟二:感受人品
1.自由朗读,思考:画出描写能体现勤快、善良的语句,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放声读书,边读边思考。

教师来回巡视,发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引导。

3.班内交流展示,指名学生交流。

(1)研读赏析一。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①找一找:哪些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学生交流。


预设:从“干干净净”“闪闪发亮”感受到女主人非常勤快。

“安静地睡着”体现了他们家非常温馨,比较幸福。

②夸一夸:你会怎样夸赞这位女主人呢?
③指导朗读: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读出温暖舒适的感觉。

(2)研读赏析二。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①说一说:桑娜做了什么事?
(学生班级内交流。


预设:把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

②想一想:结合桑娜家的生活状况,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学生大胆想象。


预设:“你家的生活已经很苦了,不能再添麻烦了!赶快送回去吧,不然你们都会饿死的。

渔夫回来要是不愿意可怎么办呢?”
③走进人物内心:孩子们,你们说的话真的很中肯,桑娜听了一定会很感动的。

你们想到的,桑娜难道不清楚吗?你从哪里能感受到呢?
(学生再次读书,联系上下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预设:从“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可以看出,她也知道生活会变得更苦。

从“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可以看出,她很忐忑,心情很紧张,但是很善良,宁肯自己挨揍,也要把孩子留下。

④议一议:如果桑娜不抱回两个孩子,结果会怎样呢?抱回两个孩子,她家的生活会怎样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班内达成共识。


预设:桑娜真的是太善良了!
⑤感情朗读:把你的感受融入文字,用声音表达出来吧。

(3)研读赏析三。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①想一想:西蒙临死前是怎么做的呢?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抓住具体的文字发表自己的看法。

)
预设:西蒙临死前还牵挂着自己的孩子,在最后一刻,还要帮自己的孩子,这是多么善良、无私的母爱呀!
②指导朗读:年纪轻轻就这么走了,还撇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读出对死者的惋惜和可怜之情。

③探讨:怎么不去医院看病呢?
(4)研读赏析四。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找一找:当知道邻居西蒙死了后,桑娜神情如何?
(学生结合相关词语谈理解。


预设:严肃、忧虑。

②想一想:为什么会如此的严肃和忧虑呢?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说一说。

③探究:从“熬”字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从“熬”字感受到他家的生活会更苦,他身上的负担更重了。

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感觉能熬过去。

他们真的是太善良了!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得这么做,真令人感动。

④写一写:读到这里,有同学的眼圈都红了,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们说,请拿起笔,写下你心里的感受吧。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带着你对桑娜和渔夫的敬意来读一读吧。

(三)自读自悟三。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两个人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
己的感受。

1.学生自由默读,标画相关的句段。

2.学生先同桌相互交流,再小组内交流。

3.探讨:这样的描写有何好处?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受主人公的品质,升华人物形象,让学生一次次被感动,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

灵活多样的读书方式使得学生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三、合作探究,拓展交流
1.合作探讨一:小说结尾有何好处?
(1)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讨论。

(2)同桌相互交流。

(3)小组内交流。

(4)班内共同讨论交流。

预设:创设了悬念,更加深刻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2.合作探讨二:环境描写的好处。

过渡: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何好处?
(1)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讨论。

(2)同桌相互交流。

(3)小组内交流。

(4)班内共同讨论交流。

预设:和外界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突出主人公的善良做了铺垫。

3.拓展交流。

(1)写话:看课文插图,当渔夫看到西蒙家的两个孩子后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呢?请拿起笔写下你心中的那份感动吧!
(2)交流:同桌相互读一读,班内读一读,评选出“最佳写话小能手”,发表扬信,以资鼓励。

【设计意图】创设合作探讨的话题,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为学生迁移运用指明方向。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汹涌澎湃熄掀困唉淋嘿糟嘛皱勺
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部首,说说哪个字最容易写错,交流识字方法。

2.重点指导:“勺”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3.温馨提示:“汹”“涌”“澎”“湃”“淋”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而且都与三点水有关,注意写匀称。

4.每个生字在田格本上写三次,注意写字姿势,写完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5.实物投影学生的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选出十名“小小书法家”。

6.认为哪些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还能写好,再练两遍。

7.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工整地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先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再重点指导写字,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练笔:我和桑娜的孩子比童年。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书目读一读,做一篇阅读笔记。

【设计意图】课内学习,课外延伸,真正将课程的学习进行了课内外有效结合。

课内学法,课外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穷人》一文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和西蒙的遭遇,展示了穷人的困苦与善良。

依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情,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教学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一是通过生活对比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从而奠定情感基础。

针对课题质疑,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学习作者的布局谋篇做好铺垫。

二是让学生多次阅读文本,真正将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人品的高尚。

然后再引导学生聚焦关键句段,品词析句,从文字走近作者,再从作者走进人物内心,真正去感受人品的伟大,为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做最好的实践。

三是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学习的效率。

有时深入思考,有时找关键词语,有时评一评主人公的做法,有时探讨结局,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精神的伟大,在学生心中竖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四是读写结合,在理解和整体归纳时都设计了写的环节,更有利于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从而留下阅读的痕迹,留下心灵的成长足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