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马鞍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7题;共45分)
1. (2分)(2017·杭州模拟) 下列语段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曼而隽永。
A . díshàn lín juàn
B . zhuózhàlín juàn
C . dízhàlíng jùn
D . zhuóshàn ling jùn
2.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联盟(méng)血清(xuè)巨额(é)
B . 遗嘱(shǔ)渗透(shèn)挪威(nuó)
C . 颁发(fēn)即日(jí)首届(jiè)
D . 仲栽(cái)拔款(bō)利息(xī)
3. (2分) (2019八上·珠海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2019年国庆70周年之夜,璀璨的灯光把珠海的上空辉映得无比绚丽。
B . 在漫长的人生画卷中,每个人多少都免不了有些许败笔,只要直面挫败,它也会变成我我们成长的新起点。
C . 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D . 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黑势力团伙锐不可当的的气焰被彻底扑灭了。
4. (2分)(2017·北京模拟) 诗人余光中参加一次文艺颁奖仪式,获奖者大都是黑发晚辈,只有余光中是白发老者。
余光中风趣睿智的致词赢得了满堂喝彩。
下列选项中余光中最得体的致辞是()
A . 一个人年轻时同老头子一同获奖,表示他已经成名;可年老时还能同小伙子一同获奖,说明他尚未落伍。
B . 我这老头子能与年轻人一同获奖,首先感谢评委的公正,一视同仁。
C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人能赶上我,我十分欣慰。
D . 我虽然是个老头子,但我的心态年轻,我永不服老,所以能和年轻人同台领奖。
5. (12分) (2019七上·常山月考)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江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而在曹操《观沧海》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同样写出了大海磅礴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怜故园菊,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风逢李龟年》)
(4) ________,高兴唱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________,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朱自清《春》)(5)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南国暮春景象烘托一种伤愁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6)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交替、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向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 (10分)(2020·铜仁)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很多老师反映,我国中小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于是“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统计数据见下图。
材料二
“好的问题”是探寻一个目标,直指目标核心,解决当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是能与对方形成深度交流的问题;是能让提问者变得更积极、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的问题。
(1)请观察图一,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
(2)阅读了材料二,你一定了解了“好问题”的几个特征,现在你班将举行“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点燃青春激情”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采访提纲,向书中人物提问,帮助青春迷茫、沉溺在网络和小说的虚拟世界中的同学找回初心,重燃信仰之炬。
目录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贺龙二三事“真正的”红军
红军旅伴彭德怀印象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游击战术
在长沙的日子红军战士的生活
革命的前奏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红军的成长“红小鬼”
第五篇长征关于朱德
大渡河英雄(有删节)
过大草地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7. (15分) (2020七上·方城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
“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
材料三“世界读书日”宣传海报
(1)请你为“世界读书日”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3)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材料三是“世界读书日”的宣传海报。
请你以宣传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该海报主体图形的构图要素。
(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语言简明得体。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5分)
8. (16分) (2017八下·江都月考) 阅读散文《最温暖的墙》,完成小题。
最温暖的墙
①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
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
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被粉笔灰吸得一千二净。
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焐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客,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
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
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
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
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是开玩笑的,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细看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
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
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
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
她微笑着向学生道谢.转过身,书写。
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
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
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
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
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文章讲述了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请用一句话将故事内容概括出来。
(2)比喻修辞的使用,让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的感染力。
试分析下面两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
①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②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3)第⑦段划线句说:“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联系前后文思考,为什么说这独特的创意“富有诗意”?
(4)文章最后一段说“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此刻,老师心里会想到些什么呢?请根据文章作合理想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此刻,她心里想着:________
9. (9分) (2020七上·江城期末)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钱伟长: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①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②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
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
③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
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
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
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
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
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④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
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
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⑤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
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
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
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
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
(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为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是看古书长大的,又遇到吕叔湘这样的名师,所以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
B . 钱伟长极度用功,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打动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被允许试读物理系一年,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
C . 钱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途径虽然不同,但结果相似,于是两人合写成了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D . 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取得杰出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
(2)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的原因的一项是()
A . 论文攻克了当时的科学难题。
板壳内禀理论是极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钱伟长从原有各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出各种板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内容。
B . 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此文发表于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
C . 论文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与赏识。
爱因斯坦看过此文后由衷感叹其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难题。
D . 论文很有实用性,钱伟长利用论文的原理帮助整个伦敦避开了德国导弹的袭击。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钱伟长能由数理上一塌糊涂逆袭成为一流的科学家?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10. (12分)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
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史记·陈涉世家》)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宜多应者/诚宜开张圣听
B . 扶苏以数谏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 . 卒买鱼烹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3)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11. (14分)(201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蠹化
陆龟蒙
橘之蠹① ,大如小指,首负特角,身蹙蹙然,类蝤蛴而青。
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
或枨触之,辄奋角而怒,气色桀骜。
一旦视之,凝然弗食弗动;明日复往,则蜕为蝴蝶矣!又明日往,则倚薄风露,攀缘草树,耸空翅轻,瞥然而去。
或隐蕙隙,或留篁端,翩旋轩虚,飏曳纷拂,甚可爱也。
须臾犯蝥②网而胶之,引丝环缠,牢若桎梏。
人虽甚怜,不可解而纵矣!
噫!秀其外,类③有文也;默其中,类有德也;不朋而游,类洁也;无嗜而食,类廉也。
向使前不知为橘之蠹,后不见触蝥之网,人谓之钧天④帝居而来,今复还矣!
天下,大橘也;名位,大羽化也;封略⑤ ,大蕙篁也。
苟灭德忘公,崇浮饰傲,荣其外而枯其内,害其本而窒其源,得不为大蝥网而胶之乎!
(选自《唐甫里先生文集》,有删减)
(注释)①蠹(dù):蛀虫。
②蝥(máo):同“蟊”,蜘蛛。
③类:好像。
④钧天:天的中央。
⑤略:地界。
(1)解释下列画线字词。
①翳叶仰啮________ ②翩旋轩虚________
③不朋而游________ ④害其本而窒其源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须臾犯蝥网而胶之,引丝环缠,牢若桎梏。
(3)本文与韩愈的《马说》相似,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
四、解答题 (共1题;共5分)
12. (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远方的憧憬。
陶渊明为此构筑了桃花源,哥伦布为此勇渡大西洋;农民工为此离乡背井到了繁华的都市,挥汗如雨;志愿者为此远赴穷乡僻壤,送教送医……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个远方在召唤?那也许是个神秘的国度,也许是一种向往的生存方式。
也许是一个人生目标。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用规范汉字书写。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7题;共45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
答案:5-2、答案:5-3、答案:5-4、答案:5-5、答案:5-6、
考点:
解析:
答案:6-1、答案:6-2、
考点:
解析:
答案:7-1、答案:7-2、答案:7-3、
考点:
解析: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5分)答案:8-1、
答案:8-2、
答案:8-3、
答案:8-4、
考点:
解析:
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答案:10-1、答案:10-2、答案:10-3、考点:
解析:
答案:11-1、答案:11-2、答案:11-3、
考点:
解析:
四、解答题 (共1题;共5分)答案:12-1、
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