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及第四纪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风蚀地貌及风积地貌,风积物的鉴别特征及黄土的根本特征。难点风积地貌的分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风成地貌的概念,理解风成地貌发生的主要地域及发生条件;
2. 理解风蚀作用的过程,掌握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石窝、石蘑菇、石柱、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岩漠和石漠〕及其根本特征;
6. 理解侵蚀沟的分类及概念,冲沟的侵蚀作用及其形态特征等;
7. 掌握河流的概念,河谷的组成要素。河水的运动方式,河流侵蚀作用方式和侵蚀基准面,河流袭夺。河流的搬运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河流的堆积作用;
8. 理解平原河流的分类,弯曲型河流的演变特征。冲积物的二元构造和河漫滩的形成过程。理解河床相的程度分带及顺直河段的河床地貌及其沉积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难点是海岸地区地质记录中如何区分是新构造运动还是海平面引起的升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
2. 理解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
3. 理解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化的根本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及第四纪地层划分。难点是中国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系统的建立。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第四纪地层划分标志〔古气候、古生物、古人类与考古、构造和地貌;岩性和岩相、同位素年龄、古地磁等〕;
2. 理解当前第四纪下限划分的几种观点;
3. 掌握第四纪划分及各世的绝对年代界限;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土的组成部分,纯熟掌握土粒的密度、土的密度、含水率、饱和度、孔隙率和孔隙比各指标的概念并能在各指标互相换算中灵敏应用;
2. 理解并掌握砂土的相对密实度的概念并且掌握其分类方法;
3. 理解并掌握细粒土的稠度及稠度界限的概念并理解其各稠度状态;
4. 纯熟掌握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的定义并能应用于各土类的分类;
3. 理解风的搬运作用特点,沙丘的概念、成因和演化过程及沙丘的分类;
4. 掌握风积物的鉴别特征;
5. 重点掌握黄土和黄土状岩石的概念、世界和我国黄土分布、形成环境及工程地质特性,研究意义;
6. 掌握黄土的根本特征:黄土及黄土状岩石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胶结方式、孔隙性等,黄土的侵蚀地貌和溶蚀地貌;
9. 微弯型河流的演变特点,游荡性河流的形态特征、演变规律、游荡成因,汊道型河流的演变特征;
10. 掌握宽谷、峡谷、不对称河谷、深切曲流、岩坎、石滩、深槽及壶穴的概念,掌握山区河流冲积物的根本特点;
11. 掌握河流阶地的概念、阶地的组成要素、阶地成因;重点掌握阶地分类: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上迭阶地、内迭阶地、埋藏阶地〕。掌握层状地貌、地文期及阶地位相图的概念,阶地在新构造运动研究中的意义;
7. 理解黄土剖面古气候旋回与深海沉积古气候曲线比照。
3
9.海岸地貌及其相关堆积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海岸地貌及其相关堆积;潮汐作用为主的海岸及其相关堆积;与生物作用有关的海岸及其相关堆积;海岸演化与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海岸地质作用。难点是海岸演化。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海岸、海岸线的定义;
2.理解形成海岸地貌的主要营力;
3.掌握不同营力所形成的海岸地貌的特点及鉴别标志;
4.理解海岸带地形特征及地貌特征;
5.重点掌握海蚀作用及相关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及海蚀桥等〕特征;
6.掌握泥沙横向运动〔横向流〕形成的海积地貌〔海滩、沿岸堤、沙角及水下沙坝〕及纵向运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湾顶滩、沙嘴、拦湾坝、连岛坝〕;
12. 理解水系类型〔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扇状水系、弧状水系〕及其控制因素,河流的构造分类〔顺向河、走向河、逆向河、先成河、迭置河〕。
4
8
6.喀斯特地貌及其堆积物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喀斯特的概念,分布,研究意义;喀斯特发育的根本条件;地表岩溶地貌及地下岩溶地貌。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地表岩溶地貌的形态及地下岩溶地貌。难点是岩溶地貌形态的鉴别 。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喀斯特的概念、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岩溶的研究意义;掌握岩溶发育的根本条件;
2. 重点掌握地表岩溶地貌的形态〔溶沟、石芽、石林、漏斗、落水洞、坡立谷、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天生桥等〕特征及各种地貌类型的详细含义、形成条件;
3. 理解地下岩溶地貌—溶洞〔地下暗河〕的主要特征;理解几种岩溶地质构造类型〔程度与缓倾斜构造型、单斜构造型、褶皱构造型〕。
3
7.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冰川、冰期和间冰期的概念;山岳冰川及其堆积物;大陆冰川及其堆积物;冻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特征。难点是堆积物的鉴别。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冰川、冰期和间冰期的概念,理解冰川的发育条件及形成过程及冰川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2. 掌握山岳冰川的根本特征〔如分布特征〕、冰蚀作用的类型〔挖掘、啮蚀作用、错磨作用〕、冰蚀地貌〔冰斗、冰川谷、悬谷、角峰、刃脊、冰溜面、羊背石等〕特征、冰碛地貌及冰水堆积物地貌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新构造特征及研究方法。难点是新构造研究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新构造运动、新构造期的概念、新构造运动的下限及研究意义;
2. 掌握新构造运动的根本类型。中国新构造运动根本类型,新构造运动的方向和幅度,新构造断裂与岩浆活动和地震的关系;
3. 掌握新构造运动的根本特征。理解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步骤及主要研究方法〔地质构造法—几亿年到几万年;构造地貌法—几万年到几百年;考古法—几万年到几千年;历史法—几前年到现代;测量法—几十年到几个月;遥感解译、地震法、地球化学法、测年法、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法等〕。
7.理解泥沙横向和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沙坝〔堡岛〕—潟湖);不同海水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海岸〔基岩港湾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砂质堤岛海岸及贝壳堤平原海岸〕演化与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3
10新构造运动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新构造运动的根本概念;新构造运动的根本类型;新构造运动的根本特征;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3. 理解示意剖面图、图切剖面图和综合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4. 掌握地貌类型图的制图方法,第四纪地质图的概念,第四纪地质图的制图原那么,第四纪地质图图例。
2
10
18
机 动
总 计
40+18
3. 重点掌握山岳冰川堆积物的鉴别特征;
4. 理解大陆冰川的根本特征、冰蚀作用特点、主要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及冰水堆积地貌;
5. 掌握季节性冻土及多年冻土的概念和分布、冻土构造、融冻土地貌类型〔石海、石河、构造土等〕,影响永冻层深度和厚度的因素,理解冻土研究的意义。
3
8.风成地貌及风积物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风成地貌的概念;风蚀作用与风蚀地貌;风的搬运、堆积作用;黄土及黄土地貌。
序 号
章 节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讲课
实验
其他
0.绪论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根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现状和开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二者间的互相关系;
2. 一般理解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现状和开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山地的高度分类;平原的形态分类、成因分类;夷平面的概念、研究意义。难点是各类重力堆积物的识别,夷平面的鉴别标志。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山地的根本概念,山地的高度分类;
2. 掌握平原的根本概念、平原的形态分类、成因分类等。掌握夷平面的概念、形成过程、夷平面的主要鉴别标志、夷平面形成时代确实定,研究意义。
6
1.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工作方法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野外观察;地貌及第四纪地貌制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四纪松散堆积层的观测方法及第四纪地质图的测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观察道路、观察点的布置,掌握观察点的内容和要求,其中重点掌握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观测工程;
2. 掌握第四系实测剖面图的测制方法;
5. 理解塑性图及对细粒土的分类;6.源自理解细粒土的冻胀性和土的崩解性的概念;
7.掌握土透水性和毛细性的概念;
8. 理解影响土的透水性的因素。
2
3第四纪气候及海平面变化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及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4. 掌握第四纪一些常用的测年方法;
5. 掌握中国第四纪地层的根本特征;
6. 掌握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系统;
7. 理解东北、西北、西藏地区第四纪地层的根本特征。
4
2.第四纪生物界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生物界的主要特点;第四纪哺乳动物;人类开展的主要阶段;中国第四纪植物群的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第四纪哺乳动物特征及在第四纪地层划分中的作用。难点是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几个重要动物群。
3. 理解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在水文地质及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及矿产开发研究中的意义;
4. 理解第四纪沉积物的根本特征。本章的重点是地质学及地貌学、研究内容及其在水文地质及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及矿产开发研究中的意义。
2
1.第四纪地层划分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划分方法,中国不同地层的第四纪地层系统。
4. 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4
4.山地与平原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山地的根本概念;山地的高度分类;重力堆积的类型、形态特征、构造特征及不同重力堆积物的鉴别特征及其与非重力堆积物的区别;平原的根本概念、平原的形态分类、成因分类;夷平面的概念、形成过程、夷平面的主要鉴别标志、夷平面形成时代确实定,研究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斜坡水流的形式、侵蚀作用及侵蚀地貌;
2. 理解影响斜坡水流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
3. 重点掌握坡积物及坡积裙的形态特征、构造特征及其主要鉴别标志;
4. 理解暂时洪流的概念与分类、作用特点及发生条件;
5. 重点掌握洪积扇的地貌和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和一般工程地质特性;
4
5.河流地貌及相关沉积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斜坡水流形成的地貌及其堆积物;暂时洪流形成的地貌及其堆积物、侵蚀沟;河流动力作用与河流相的关系;平原河流地貌及冲积物;山地河流地貌及冲积物;河流阶地;水系与河流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坡积物及坡积群、洪积扇的形态特征、构造特征及其主要鉴别标志;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物特点。难点是各种堆积物的区别。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风成地貌的概念,理解风成地貌发生的主要地域及发生条件;
2. 理解风蚀作用的过程,掌握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石窝、石蘑菇、石柱、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岩漠和石漠〕及其根本特征;
6. 理解侵蚀沟的分类及概念,冲沟的侵蚀作用及其形态特征等;
7. 掌握河流的概念,河谷的组成要素。河水的运动方式,河流侵蚀作用方式和侵蚀基准面,河流袭夺。河流的搬运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河流的堆积作用;
8. 理解平原河流的分类,弯曲型河流的演变特征。冲积物的二元构造和河漫滩的形成过程。理解河床相的程度分带及顺直河段的河床地貌及其沉积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难点是海岸地区地质记录中如何区分是新构造运动还是海平面引起的升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
2. 理解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
3. 理解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化的根本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及第四纪地层划分。难点是中国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系统的建立。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第四纪地层划分标志〔古气候、古生物、古人类与考古、构造和地貌;岩性和岩相、同位素年龄、古地磁等〕;
2. 理解当前第四纪下限划分的几种观点;
3. 掌握第四纪划分及各世的绝对年代界限;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土的组成部分,纯熟掌握土粒的密度、土的密度、含水率、饱和度、孔隙率和孔隙比各指标的概念并能在各指标互相换算中灵敏应用;
2. 理解并掌握砂土的相对密实度的概念并且掌握其分类方法;
3. 理解并掌握细粒土的稠度及稠度界限的概念并理解其各稠度状态;
4. 纯熟掌握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的定义并能应用于各土类的分类;
3. 理解风的搬运作用特点,沙丘的概念、成因和演化过程及沙丘的分类;
4. 掌握风积物的鉴别特征;
5. 重点掌握黄土和黄土状岩石的概念、世界和我国黄土分布、形成环境及工程地质特性,研究意义;
6. 掌握黄土的根本特征:黄土及黄土状岩石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胶结方式、孔隙性等,黄土的侵蚀地貌和溶蚀地貌;
9. 微弯型河流的演变特点,游荡性河流的形态特征、演变规律、游荡成因,汊道型河流的演变特征;
10. 掌握宽谷、峡谷、不对称河谷、深切曲流、岩坎、石滩、深槽及壶穴的概念,掌握山区河流冲积物的根本特点;
11. 掌握河流阶地的概念、阶地的组成要素、阶地成因;重点掌握阶地分类: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上迭阶地、内迭阶地、埋藏阶地〕。掌握层状地貌、地文期及阶地位相图的概念,阶地在新构造运动研究中的意义;
7. 理解黄土剖面古气候旋回与深海沉积古气候曲线比照。
3
9.海岸地貌及其相关堆积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海岸地貌及其相关堆积;潮汐作用为主的海岸及其相关堆积;与生物作用有关的海岸及其相关堆积;海岸演化与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海岸地质作用。难点是海岸演化。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海岸、海岸线的定义;
2.理解形成海岸地貌的主要营力;
3.掌握不同营力所形成的海岸地貌的特点及鉴别标志;
4.理解海岸带地形特征及地貌特征;
5.重点掌握海蚀作用及相关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及海蚀桥等〕特征;
6.掌握泥沙横向运动〔横向流〕形成的海积地貌〔海滩、沿岸堤、沙角及水下沙坝〕及纵向运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湾顶滩、沙嘴、拦湾坝、连岛坝〕;
12. 理解水系类型〔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扇状水系、弧状水系〕及其控制因素,河流的构造分类〔顺向河、走向河、逆向河、先成河、迭置河〕。
4
8
6.喀斯特地貌及其堆积物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喀斯特的概念,分布,研究意义;喀斯特发育的根本条件;地表岩溶地貌及地下岩溶地貌。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地表岩溶地貌的形态及地下岩溶地貌。难点是岩溶地貌形态的鉴别 。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喀斯特的概念、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岩溶的研究意义;掌握岩溶发育的根本条件;
2. 重点掌握地表岩溶地貌的形态〔溶沟、石芽、石林、漏斗、落水洞、坡立谷、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天生桥等〕特征及各种地貌类型的详细含义、形成条件;
3. 理解地下岩溶地貌—溶洞〔地下暗河〕的主要特征;理解几种岩溶地质构造类型〔程度与缓倾斜构造型、单斜构造型、褶皱构造型〕。
3
7.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冰川、冰期和间冰期的概念;山岳冰川及其堆积物;大陆冰川及其堆积物;冻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特征。难点是堆积物的鉴别。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冰川、冰期和间冰期的概念,理解冰川的发育条件及形成过程及冰川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2. 掌握山岳冰川的根本特征〔如分布特征〕、冰蚀作用的类型〔挖掘、啮蚀作用、错磨作用〕、冰蚀地貌〔冰斗、冰川谷、悬谷、角峰、刃脊、冰溜面、羊背石等〕特征、冰碛地貌及冰水堆积物地貌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新构造特征及研究方法。难点是新构造研究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新构造运动、新构造期的概念、新构造运动的下限及研究意义;
2. 掌握新构造运动的根本类型。中国新构造运动根本类型,新构造运动的方向和幅度,新构造断裂与岩浆活动和地震的关系;
3. 掌握新构造运动的根本特征。理解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步骤及主要研究方法〔地质构造法—几亿年到几万年;构造地貌法—几万年到几百年;考古法—几万年到几千年;历史法—几前年到现代;测量法—几十年到几个月;遥感解译、地震法、地球化学法、测年法、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法等〕。
7.理解泥沙横向和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沙坝〔堡岛〕—潟湖);不同海水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海岸〔基岩港湾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砂质堤岛海岸及贝壳堤平原海岸〕演化与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3
10新构造运动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新构造运动的根本概念;新构造运动的根本类型;新构造运动的根本特征;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3. 理解示意剖面图、图切剖面图和综合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4. 掌握地貌类型图的制图方法,第四纪地质图的概念,第四纪地质图的制图原那么,第四纪地质图图例。
2
10
18
机 动
总 计
40+18
3. 重点掌握山岳冰川堆积物的鉴别特征;
4. 理解大陆冰川的根本特征、冰蚀作用特点、主要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及冰水堆积地貌;
5. 掌握季节性冻土及多年冻土的概念和分布、冻土构造、融冻土地貌类型〔石海、石河、构造土等〕,影响永冻层深度和厚度的因素,理解冻土研究的意义。
3
8.风成地貌及风积物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风成地貌的概念;风蚀作用与风蚀地貌;风的搬运、堆积作用;黄土及黄土地貌。
序 号
章 节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讲课
实验
其他
0.绪论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根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现状和开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二者间的互相关系;
2. 一般理解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现状和开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山地的高度分类;平原的形态分类、成因分类;夷平面的概念、研究意义。难点是各类重力堆积物的识别,夷平面的鉴别标志。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掌握山地的根本概念,山地的高度分类;
2. 掌握平原的根本概念、平原的形态分类、成因分类等。掌握夷平面的概念、形成过程、夷平面的主要鉴别标志、夷平面形成时代确实定,研究意义。
6
1.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工作方法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野外观察;地貌及第四纪地貌制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四纪松散堆积层的观测方法及第四纪地质图的测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观察道路、观察点的布置,掌握观察点的内容和要求,其中重点掌握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观测工程;
2. 掌握第四系实测剖面图的测制方法;
5. 理解塑性图及对细粒土的分类;6.源自理解细粒土的冻胀性和土的崩解性的概念;
7.掌握土透水性和毛细性的概念;
8. 理解影响土的透水性的因素。
2
3第四纪气候及海平面变化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及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4. 掌握第四纪一些常用的测年方法;
5. 掌握中国第四纪地层的根本特征;
6. 掌握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系统;
7. 理解东北、西北、西藏地区第四纪地层的根本特征。
4
2.第四纪生物界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生物界的主要特点;第四纪哺乳动物;人类开展的主要阶段;中国第四纪植物群的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第四纪哺乳动物特征及在第四纪地层划分中的作用。难点是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几个重要动物群。
3. 理解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在水文地质及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及矿产开发研究中的意义;
4. 理解第四纪沉积物的根本特征。本章的重点是地质学及地貌学、研究内容及其在水文地质及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及矿产开发研究中的意义。
2
1.第四纪地层划分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划分方法,中国不同地层的第四纪地层系统。
4. 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4
4.山地与平原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山地的根本概念;山地的高度分类;重力堆积的类型、形态特征、构造特征及不同重力堆积物的鉴别特征及其与非重力堆积物的区别;平原的根本概念、平原的形态分类、成因分类;夷平面的概念、形成过程、夷平面的主要鉴别标志、夷平面形成时代确实定,研究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理解斜坡水流的形式、侵蚀作用及侵蚀地貌;
2. 理解影响斜坡水流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
3. 重点掌握坡积物及坡积裙的形态特征、构造特征及其主要鉴别标志;
4. 理解暂时洪流的概念与分类、作用特点及发生条件;
5. 重点掌握洪积扇的地貌和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和一般工程地质特性;
4
5.河流地貌及相关沉积
教学目的:主要讲述斜坡水流形成的地貌及其堆积物;暂时洪流形成的地貌及其堆积物、侵蚀沟;河流动力作用与河流相的关系;平原河流地貌及冲积物;山地河流地貌及冲积物;河流阶地;水系与河流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坡积物及坡积群、洪积扇的形态特征、构造特征及其主要鉴别标志;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物特点。难点是各种堆积物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