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数学课堂才够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故事”的数学课堂才够味
作者:易增加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05期
故事的趣味性不仅深受孩子的喜爱,更是给予孩子无限的追寻和遐想。

故事内容不管是真
实的还是虚构的,它总能开启人们的视野,赋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抽象而逻辑的数学知识如能融入故事情节,必使数学知识倍感亲切而灵性,单调而枯燥的数学课堂如能注入故事情境,必使数学课堂倍感温暖而活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引用或创编利于学习的
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索知识、内化知识,在故事的感召下拓展知识、升华知识。

一、故事导入新知——趣味
如果学生能在兴趣盎然的情绪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如果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

由于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种种现状总能给抽象的数学知识带来启发,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为新知探索提供攀爬的支架,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启迪思维,在充满趣味的情节中探索新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富有表情地讲述了“巧卖辣椒的故事”:卖辣椒的人,恐怕都会经常碰到这样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那就是不断会有买主问:“你这辣椒辣吗?”不好回答——答辣吧,也许买辣椒的人是个怕辣的,立马走人;答不辣吧,也许买辣椒的人是个喜吃辣的,生意还是做不成。

一般人就把辣椒分成两堆,吃辣的与不吃辣的各取所需。

有一天没事,我就站在一个卖辣椒的三轮车旁,看摊主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

趁着眼前没有买主,我自作聪明地对她
说:“你把辣椒分成两堆吧。

”没想到卖辣椒的妇女对我笑了笑,轻声说:“用不着!”说着就来了一个买主,问的果然是那句老话:“辣椒辣吗?”卖辣椒的妇女很肯定地告诉他:“颜色深的辣,颜色浅的不辣!”买主信以为真,挑好后满意地走了。

也不知今天是怎么回事,大部分人都是买不辣的,不一会儿,颜色浅的辣椒就所剩无几了。

我于是又说:“把剩下的辣椒分成两堆吧,不然就不好卖了!”然而,她仍是笑着摇摇头,说:“用不着!”又一个买主来了。

卖辣椒的妇女看了一眼自己的辣椒,答道:“长的辣,短的不辣!买主依照她说的挑起来。

这一轮的结果是,长辣椒很快卖完。

看着剩下的都是深颜色的短辣椒,我没有再说话,心里想,这回看你还有什么说法。

没想到,当又一个买主问时,卖辣
椒的妇女信心十足地回答:“硬皮的辣,软皮的不辣!”我暗暗佩服,可不是嘛,被太阳晒了半天,确实有很多辣椒因失去水分而变得软绵绵的了。

卖辣椒的妇女卖完辣椒,临走时对我说:“你说的那个办法卖辣椒的人都知道,而我的办法只有我自已知道!”
同学们听完故事都会心一笑,略有所悟。

是啊!这位妇女用她的智慧很快卖完了辣椒,是她巧用不同的分类办法解决了问题,她的分类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可有启发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熟悉而神秘的三角形世界吧!这样的故事情境导入新知,为枯燥的知识探索增添了活力的色彩。

二、故事探索新知——原味
尽管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必定是在形象的基础上抽象的,这就决定了抽象的知识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有了生活原型的链接,再抽象的数学知识也就形象化了。

可有些数学原型还不易找到,而故事的虚构性则弥补了这一遗憾。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一位老师看到了《读者》的一篇文章,巧妙地引用到教学中,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不愧为故事教学的经典案例。

老师向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一个先生喜得贵子,取名“爱国”。

一年后,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取名“爱民”。

两年后第三个儿子出世了,取名“爱党”。

在第三个儿子满月时,红卫兵冲进他家要把这先生抓走,先生莫名其妙,红卫兵的小头头愤怒地责问这位先生,“你这个老奸巨滑,要不是你第三个儿子出世,我们还被你蒙在鼓里,大儿子叫“爱国”,二儿子叫“爱民”,三儿子叫“爱党”,提取公因式,爱国+爱民+爱党=爱(国+民+党),你这个反动派,抓起来。

”虽然这样的教学有违常规,但学生在一片笑声后却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法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适合学生的就是好方法。

三、故事解决问题——生活味
学生如果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环境中学习,必然会对数学产生厌倦的情绪。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如果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通过风趣幽默的故事呈现,这不仅让学生体会数学中浓浓的生活味道,更是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与乐趣。

教学完立体图形的体积后,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前后知识,并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师设计了一道生活题:用同样多的材料作为侧面做一只饭桶,做成什么形状的饭桶装的饭多?学生读完题目,引来一阵窃笑,窃笑之后带来的是高涨的探究热情,因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如果高相等,关键在于底面积的大小,假设侧面积都是125.6平方分米,高都是10分米,那么底面周长都是12.56分米。

底面周长相等,什么形状的面积最大呢?通过计算圆的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正方形的面积是9.8596平方分米,而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

因此,侧面积相等的材料做成圆柱体的饭桶体积最大,即做成圆形的饭桶装的饭最
多。

此时,教师及时肯定,是啊!即使要做饭桶,也要做个圆形的饭桶。

幽默的问题情境和巧妙的点拨,为解决枯燥的问题增添了喜剧色彩。

四、故事拓展应用——数学味
这里的数学味是指数学文化味,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数学课堂就应该承载着数学文化的传播,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数学知识更富魅力与灵性。

而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精髓,但数学的美不像自然美、艺术美那么鲜明、亮丽而潇洒,甚至也不像其他社会美那么直观和具体,它抽象、严谨、深沉、冷峻而含蓄,是一种理智的美。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数学中美的因素,发现、鉴赏、体验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美的信息。

例如,学习“求比值”的知识后,我们可通过“女孩穿高跟鞋的秘密”的故事,让学生充分体验“黄金分割律”的无穷魅力。

同学们,大家公认的古希腊女神维纳斯塑像的身材是世界上最美的,为什么呢?因为她的躯干(肚脐到脚底的长度)与身高的比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例。

所谓黄金分割就是将一条线段分为两部分,线段的较长部分与整条线段的比值约为0.618,这个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黄金分割数。

黄金分割数的出现,让全世界的女人为了追求魔鬼般的身材而为之疯狂。

很可惜,一般人的躯干与身高比都低于0.618这个数值,大约只有0.58~0.60左右,怎样弥补这个缺陷呢?伟大的人们想到了让女人穿上高跟鞋增加躯干长度的办法,从而改变这一比值,使得躯干与身高的比值更接近黄金分割的标准,从而产生美的效应。

如,某女孩的身高为160 cm,她的原本躯干与身高比为0.60,那么当这位女孩穿上高度为7.5cm的高跟鞋时,这一比值恰好接近0.618,从而获得最佳美感!由此可见,女孩们穿高跟鞋还是真有秘密的。

假如有一个女孩的身高是155 cm,她的躯干是91.5 cm,你建议她配一双多高的高跟鞋(精确到0.1厘米)?生活中,人们正是利用黄金分割的比例,才不断创造出美丽的世界。

这样的故事教学,把数学知识隐含的美学因素尽现在孩子的面前,让数学回归自然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数学之美、创造之美,从而感受、欣赏、体验美学文化,体验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富有故事的课堂,学生精神饱满,时而静心倾听,时而激情澎湃,在故事情节的诱导、感召下积极探索,踊跃表达,思维在或虚或实的故事情节中自由驰骋。

富有故事的课堂,师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分享着彼此的智慧,故事与数学知识交相辉映,学生在故事中编织着知识与梦想,在和谐温馨的课堂中绽放着笑容。

(责任编辑:李雪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