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2021学年
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贫富分化的加剧
B.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3.“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

”2021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

这是祭拜
A.蚩尤
B.炎帝
C.黄帝
D.大禹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西周C.商朝D.战国
5.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

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弟弟叔虞。

这则故事讲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
C.君主专制D.禅让制
6.在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要供奉祖先
牌位或家谱。

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宗法制
7.“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8.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新兴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

“他”所代表的学派是
A.墨家B.法家C.儒家D.道家
9.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趋势是
A.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大
B.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C.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D.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大
10.“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
A.大禹B.郑国C.李冰父子D.王景
11.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生产力飞速的发展
1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
A.高转筒车的发明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13.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该故事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

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A.老子B.庄子C.墨子D.孟子
1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体现了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西周的封分制
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D.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15.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

该文物印证了秦朝
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D.法律严苛
16.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

这是因为秦国
A.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17.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土地私有制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8.秦统一六国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
A.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秦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C.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并采取了正确的统一策略
19.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
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
C.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
D.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20.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高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

围绕他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焚书坑儒D.统一度量衡
21.《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苦秦”的原因包括
①战乱频繁②徭役繁重③刑罚残酷④赋税沉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由于汉初的政治决策失误,导致地方王国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甚至引发了“七国之乱”。

到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D.设立中朝
23.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
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B.董仲舒倍受各级官员推荐
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
24.千古帝乡,智慧襄阳。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这个时期被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5.西晋傅咸赞美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夫其为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该项发明是
A.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药
26.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

这说明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2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众多书籍涌现,如《黄帝内经养生秘籍》等流行。

人们假借《黄帝内经》的主要理由是()
A.中医学奠基之作,影响深远B.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C.东方药物巨典,主讲养生D.三皇五帝皆为高寿之人
28.佛山禅之旅开辟了一条新疆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是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内容,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时,通常最先说起的中国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29.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
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的深远影响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0.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

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札记中庸》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三“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

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孔子论语一刑政》材料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
——《韩非子五蠹》材料五“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賤必賞,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韩非子王道》(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

大汶口晚期原始居民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多少不一、档次不同,差距很大,这说明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等级观念,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2.B
【详解】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制作各类工具,已经学会打制石器,故选B。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排除C;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D。

【点睛】
“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故选C。

蚩尤是被炎黄共同打败的南方部落首领,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A;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但后炎帝部落也被黄帝部落打败,与C项相比,不是最佳选项,排除B;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建立了夏朝,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人文初祖”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即可。

4.C
【详解】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为这个时候有了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故C正确。

夏朝时期尚未有成熟的文字,A错误;西周和战国晚于商代,B和D错误。

5.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世袭制指的是君主权力的传承,成王并没有把自己的权力转移给弟弟,排除A;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C;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按照贤能标准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已经被世袭制取代,排除D。

“后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表明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
6.D
【详解】
A是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B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C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强调“尊宗敬祖”“认祖归宗”,与题干中的“供奉祖先牌位”的风俗相关,故选D。

7.B
【详解】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因此选B。

8.B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法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主张严刑峻法,变法改革以及君主专制,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和当权者的需要,被秦王嬴政所采纳,故选B;墨家的代表是墨子,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中下层劳动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与当权者的需要不同,故排除A项;儒家的代表是孟子,孟子主张仁政;道家的代表是庄子,庄子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没有得到嬴政的采纳,故排除C、D项。

9.C
【详解】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随着诸侯兼并战争的进行,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分封制日益受到破坏,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故C正确;诸侯混战反映分封制日益受到破坏,周王室衰微,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A错误;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随着诸侯兼并战争的进行,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BD错误。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都江堰是秦国李冰修造的,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A项涉及的是治理黄河,故排除A;郑国修建了郑国渠,不合题意,故排除B;王景主要是在东汉时期治理黄河,故排除D。

11.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退避三舍”来源于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来源于吴越之间的争霸战争;“围魏救赵”是桂陵之战中,齐军包围魏国都城用以援救赵国;“纸上谈兵”来自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

以上的成语都与春秋战国的兼并与争霸战争有关,反映了诸侯之间兼并争霸战争不断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A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排除。

B项,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排除。

12.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
【详解】
高转筒车是唐朝时期出现,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耦犁技术是汉代出现,故C错误;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故D错误。

【点睛】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13.A
【详解】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说明事物有着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情况,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老子的主张,故选A;庄子主张逍遥和齐物论,排除B;墨子是墨家的代表,孟子是儒
家的代表,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D。

14.A
【详解】
孔子在教育思想方面倡导"有教无类",学生无论何种阶层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受众群体,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故A项正确;宗法分封属于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孔子兴办私学不足以瓦解宗法分封制度。

故B项错误;教育受众群体的扩大与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诸侯争霸主要追求的是土地和人口,与教育关系不大。

故D项错误。

15.B
【详解】
材料“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体现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皇帝集权的史实,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16.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措施,大大激发了秦国上下参战的热情,自此秦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故D正确;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建立县制等都不能调动民众的参战热情,故ABC错误。

17.D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设施,并且部分设施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秦国",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实力远超其他六国,国家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故选D;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完善和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在其他国家也有出现,排除AB;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而非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排除C。

18.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主观因素是D,BC不是主观因素A不是最主要的。

19.A
【解析】
据材料“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体现了秦朝货币统一的现象,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没有突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由分封制到郡县制,本质上反映了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故选A。

20.C
【详解】
注意题目关键信息是“思想上”,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思想上”,排除。

21.B
【详解】
题干中“天下苦秦久矣”意思是天下的老百姓忍受秦朝的暴政很久了,暗示秦朝的统治该结束了。

奏的暴政是陈胜、吴广爆发起义的根本原因,徭役繁重、刑罚残酷、赋税沉重都属于奏的暴政,是陈胜、吴广爆发起义的原因,②③④正确,故选B;战乱频繁不属于奏朝的暴政,①排除,故排除ACD。

【点睛】
22.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将王国的封地越分越小,故选C;郡国并行制推行于汉初,是地方行政制度,结果是导致了王国问题,而不是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排除B;设立中朝是中央中枢机构的调整,不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

2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ABC 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点睛】
解题时要抓住“根本原因”这一限制条件。

24.B
【详解】
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因此,答案为B;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排除CD。

25.B
【解析】
材料出自晋人傅咸的《纸赋》,赞美纸的洁白受墨,物美价廉。

从“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可以看出与书写文章的材料有关,因此可以确定该项发明为造纸术,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26.C
【详解】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综合国力异常强大,所以体现国家强盛风格的大赋盛行,东汉和帝以后国家政治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当时文学发展的趋势,故C正确;皇帝个人的喜好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故A
错误;文人士大夫们颂扬国运,也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但也不起决定作用,故B错误;D项表述是错误的,汉赋只是当时主流的文学形式,没有官方文学这一说法,故错误。

故选C。

2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中医学的相关成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影响深远。

理所应当受到越来越关注养生的人们的推崇。

故,正确答案选A。

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相关成就
2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汉朝开辟的,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禹的儿子启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由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选B;在这种政治局面的长期影响之下,人们逐渐形成了将统治阶级看作人民的"家长"的观念。

题目中仅涉及官
员和人民的关系,这与宗族关系无关,排除A;题目未涉及官员考核与官民政治诉求的相关信息,排除CD。

30.A
【详解】
根据材料“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1.(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可知汉初设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从汉承秦制方面回答其渊源。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可知措施是封国制;其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可从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等方面作答。

关于该措施的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方面回答。

32.(1)①材料一:政事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

②材料二: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强调用道德教化去治理百姓。

③材料三:孔子主张先礼后刑。

(2)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3)同:都强调礼法并用。

异:儒家先礼后法,以礼为核心;法家以法为主,辅之以礼。

【详解】
(1)分析材料一可知,孔子认为: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

他们在世,这
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概括可得出材料一认为,政事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

分析材料二可知,孔子认为: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概括可得出材料二认为,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强调用道德教化去治理百姓。

分析材料三可知,孔子认为: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

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

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

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概括可得出材料三中孔子主张先礼后刑。

(2)依据材料“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賤必賞,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3)结合上述问题的作答可知,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相同点是都强调礼法并用。

不同的是儒家先礼后法,以礼为核心,而法家以法为主,辅之以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