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阶段练习(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一、诗歌鉴赏(共25题,总计0分)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①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②。
(注)①掬(jū):双手捧起。
②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8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破题,总揽全诗。
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地点,又点明了“赏玩忘归”的原因--“春山多胜事”。
B.颔联上句将明月与泉水合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下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C.颈联“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特别珍惜山中的一花一草的感情。
D.尾联运用了以动衬静(反衬)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
8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诗歌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甲)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寄扬州韩绰判官①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②明月夜,玉人③何处教吹箫。
(注)①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②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③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174.下面对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亲友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此诗构思新巧,言浅意深。
B.《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句中可以看出此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可以入画,给人遐想。
C.《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写实之景,描写出回家团聚时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175.《寄扬州韩绰判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6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
161.结合“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分析词人抒发的情感。
4.159.古诗文阅读
(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6.下列选项中,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147.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44.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4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描述这两句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7.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韦庄(唐)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注释)珪:guī古玉器名。
130.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
..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13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
8.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28.这是一首送别诗。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之情,也表现了诗
人的人生态度。
129.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9.古诗词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1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②。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④风静縠纹⑤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②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③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④夜阑:夜尽。
⑤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113.下面对本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酒后清醒归来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出词人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
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出词人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1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静衬动,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B.词中上片写词人的醉酒,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做好了铺垫。
C.下片抒情的方式既有直抒胸臆,又有融情于景,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D.全词风格清旷,飘逸,豪放,抒发了词人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11.夏初雨后寻愚溪
唐·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注:①霁(jì):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营营:谋求。
③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100.请对首联作简要赏析。
101.这首诗也写于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它与《小石潭记》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2.古代诗歌阅读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栎:同“栋”,一种乔木;②茗:茶的稚称。
176.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177.(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83.“又逐春风到洛城”是紧扣“春风一夜吹乡梦”中的哪个词语来写:()
A.春风B.吹C.乡梦D.一夜
8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春光。
B.“杨柳阴阴”“残花落尽”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早春景物图画。
C.“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D.全诗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语言平白浅直,构思精巧奇特,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诗中的“它”指的是,本诗蕴涵着诗人艾青对的向往和追求。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8.如何理解《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别”。
6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画面加以描绘。
16.阅读《木兰诗》,完成下列小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66.对文中塑造的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B.文章详写木兰战场上的英雄气概,略写木兰女儿情怀,丰富了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
C.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木兰的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木兰的行为情态,神气跃然。
D.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67.文中画线句子传达出木兰细腻的情感,下列诗句与此意境相符的一项
A.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7.5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两题。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在这首诗中,苏轼思考了一个什么问题?
(2)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射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
D.第四句的意思是,在这八月十五之夜,不知那深深的秋思落在谁那里,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5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19.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9.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线的句子。
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6.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D.整首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7.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2.诗中“割”的意思是;诗人妙笔生花,以“割”字突出了泰山的特点。
33.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题江湖伟观
宋·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①,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释)①魏阙:指朝延
19.作者描写的是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通过景物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0.本诗尾联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请加以赏析。
23.古代诗歌鉴赏。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
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18.“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2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4.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35.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轻车简从,经过迢迢关塞,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B.颈联意境雄浑,壮阔深邃,“直”“圆”二字构成一幅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画面。
C.尾联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赏,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D.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语言自然精炼,主要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后孤独寂寞的心情。
9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参考答案】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诗歌鉴赏(共25题,总计0分)
1.
81.C
82.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
【分析】
8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错在“将要离开时特别珍惜山中的一花一草的感情”。
应该是:将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
故选C。
8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这首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
从“赏玩夜忘归”和“欲去惜芳菲”可以看出,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
174.D
175.《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南青山绿水的眷恋,对远在热闹繁华之乡故人的怀念之情。
【解析】
174.D. 有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虚写之景。
故选D。
175.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三四句的意思“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
绿水之间。
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3.
160.示例:“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意思对即可。
)
161.该句化用《北冥有鱼》中的话,写词人想象大鹏一样乘风去到那没有离散、没有战乱没有悲伤的仙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意思对即可。
)
【解析】
【分析】
160.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天接云涛连晓雾”,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接”、“连”写描写出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巧妙地将“天幕、波涛、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161.考查对诗句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
“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
“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
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作者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4.
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根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中诗句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望”字理解。
这首词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表达作者被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小题2】试题分析: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
运用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5.
146.C
147.[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到不能插簪了。
这一联写出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