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及地理综合体沿确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2、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四种形式: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巨型构造体系引起的分异。

3、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三种形式:热力分带、海陆分异、地表形态的起伏分化。

4、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一般特性主要有:分层性,渗透性,地域性。

5、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个组成部分和组成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总体。

6、大陆水平地带性:在大陆纬度地带性及非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应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性。

主要表现形式:经向式、纬向式、斜交式。

7、大陆干湿地带性:大陆上随海陆格局而产生的干湿分异。

8、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9、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州)。

10、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现代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地类型由一种属性向另一种属性转变的过程。

11、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按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的程度进行逐级划分或合并,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主要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

一般的区划方法有:顺序划分和逐级合并。

12、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部的地带性分异。

13、省性:是地带性单位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

14、土地类型: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对同一级别的不同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15、土地类型结构:指某一区域,同一级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和质量对比关系。

16、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是: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7、美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等级系统是: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18、前苏联土地分级系统自下而上分为:土地相—土地限区—土地地方。

19、区域共轭性:地域上相连接的两个自然地理单元存在着成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上的联系。

20、土地的适宜性:在一定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或持续利用土地资源而不导致其退化。

21、土地限制性:在一定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或持续利用土地资源而不导致其退化。

22、土地评价: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适用性和生产潜力作的等级评价。

遵循的原则有:生产性原则、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永续利用原则、综合性原则。

23、土地利用:人们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取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

24、土地覆被:指地球陆地表面及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5、土地潜力评价: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26、怎样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答: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自然环境各要素层层有序、井井有条的联系在一起,具有整体结构和特有的整体功能。

特点:(1)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共同作用于此;(2)内外营力交锋于此;(3)物质的三相共同存在于此;(4)各圈层存在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5)是所有生命物质集中的区域;(6)可形成独特的衍生物;(7)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27、引起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分别是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表现形式有四种:(1)大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原因:太阳辐射。

各自然地理成分和自然地理综合体沿纬度作有规律的变化,并形成与纬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地域单位。

是自然区划地带性单位的基础。

(2)大陆干湿地带性,原因:地球内能引起海陆差异,进而导致大陆分差异分异。

大陆上随海陆格局而产生的干湿分异.(3)巨型构造体系——形成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4)大陆水平地带性,原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共同作用形成。

在大陆纬度地带性及非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应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性。

28、试述大陆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答:垂直地带性是指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水平地带性是指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到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规律性,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温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差别又相似。

相似性:因为两者的直接原因相似。

自然带谱类似。

差异性:(1)水热对比关系不同;(2)带幅宽窄不同;(3)节律变化不同;(4)带谱联系性不同;(5)自然要素特征变化不同,垂直的各要素有许多特殊性,比水平的要复杂。

29、什么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其特点有哪些?
答:地带性区划单位是根据区域的纬度地带性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特点:(1)在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2)主要是根据平亢地上的气候、植被、土壤及自然综合体划分,在地带性单位内,除了代表地带性的土壤和植被外,还可以有非地带的土壤和植被甚至垂直带结构;(3)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破坏,地带分布往往具有复杂的形式,地域性单位的分布常与纬线偏离;(4)地带性单位由极地到赤道的分布是依次更替的;(5)界限不具有截然的鲜明性。

30、什么是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其特点有哪些?
答: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州)。

特点:(1)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的形成过程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2)非地带性单位的完整性决定于地势构造与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3)不是呈带状按纬线延伸,而是“切断”按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呈“块状“分布;(4)在高纬度和低纬度不具有明显的更替规律,而在中纬度的更替规律有从沿海向内陆更替的趋势;(5)常常具有明显的界限。

31、试比较土地分级系统和分类系统,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答:土地分级是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的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

土地分类: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即按土地个体单位质的相似性进行概括,形成不同级别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的过程。

分级系统单位的特点:(1)较高级单位,是由不同的低级单位合并而来;(2)不同的低一级
单位必须在地域上相邻才能合并;(3)等级越高所包含的低级单位层次越多,内部结构越复杂;(4)低级单位合并成高级单位的依据是各单位间的联系,主要是地球化学联系和地球物理联系。

分类系统单位的特点:(1)分类系统的较高级单位是由较低级单位的属性中归纳出来的;(2)这种归纳不要求地域相邻,它不是区域合并,而是同类概括;(3)分类系统等级越高,所包括的属性越简单;(4)分类系统由低级归纳为高级的根据是特征的相似性,级次的名称与植物分类相同。

32、怎样理解土地的适宜性和土地的限制性?土地限制性评价包括哪些方面?
土地适宜性:在一定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或持续利用土地资源而不导致其退化。

按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四种情况:单宜性、双宜性、多宜性、不宜性:土地适宜性等级用适宜程度表示,它大致分为三个等级:最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

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类型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

限制程度与限制性因素及强度有关。

限制性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因素类型,二是限制强度。

33、怎样理解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人们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取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

土地覆被:指地球陆地表面及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两个方面:
Land use,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

Land cover,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正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地理环境。

土地利用(land use)是这种作用的主要形式。

直接结果是地表覆被状况的变化(cover change)。

LUCC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4、试述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

答:土地是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所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包括一定垂直厚度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

自然属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凡同土地结合在一起”的固定资产都是不可移动的,决定了各地区土地与特定的自然条件相联系的;土地质量的差异性,不同地区,气候条件有差异,造成土地的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不同,土地其它自然要素不同所形成的差异,如耕地、林地、矿山等,同类构成或同类用途土地内部的差异性;土地功能的永久性。

社会经济属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的可垄断性;土地利用的多宜性;土地利用的制约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的增值性。

35、公元一世纪,班固所写的《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

公元前五世纪《禹贡》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名为九州,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

公元前三世纪《管子地员篇》是我国古代代表土地研究的著作,提到“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低,各有草谷”。

沈括的《梦溪笔谈》被史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最早使用“地理学”为书名,尊称为地理学之父。

18世纪至19世纪,俄国土壤学家、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著《论自然地带学说》;德国自然科学家,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洪堡,创立自然地理学,其巨著《宇宙》,提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