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疗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_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_方案外感发热是指由外邪侵袭引起的发热症状,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护理外感发热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理论,采取合理的方案进行治疗。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医诊断分析中医诊断外感发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一般来说,外感发热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喉痛、身体酸痛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发热时间、发热的程度和伴随的其他症状。
二、中医护理方法1.饮食调理:(1)清淡饮食:患者在发热期间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清汤、稀粥、蔬菜等。
(2)忌烟酒和辛辣食物:烟酒和辛辣食物会刺激病情,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3)补充水分:发热期间,患者容易出汗,容易引起脱水,应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
(4)适量进食蜂蜜:蜂蜜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适量进食可以缓解咳嗽和喉痛。
2.睡眠调理:(1)保持充足的睡眠:外感发热时,患者容易感到疲劳,需要多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克服失眠:发热时容易造成失眠,可以尝试喝杯温牛奶或进行放松的呼吸训练来帮助入睡。
3.中药调理:(1)草药汤剂: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汤剂,如麻黄汤、银翘散等,具有解表退热、解毒散寒的作用。
(2)中药熏蒸:可选择一些具有散寒祛湿的中药材进行熏蒸,如艾叶、白芷等,用于散寒止痛、祛除湿邪。
4.穴位按摩:(1)风池穴按摩:风池位于颈椎第一椎骨和第二椎骨之间,用拇指在该穴位周围旋转按摩,有缓解头痛和咳嗽的效果。
(2)自然门穴按摩:自然门位于手小指近掌侧端的指缝中。
用大拇指按压该穴位约1分钟,有缓解发热和咳嗽的作用。
5.心理调理:(1)情绪的调整:外感发热时,患者容易感到不适,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患者需要通过放松身心、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缓解不适。
(2)亲友陪伴:患者需要家人和亲友的关心和陪伴,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增强抵抗力。
三、注意事项1.避免受凉:外感发热时,患者的体质较为虚弱,容易感到寒冷,要保持室内的温度适宜,穿着合适的衣物以保暖。
浅谈外感发热的中医证治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指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一般认为腋温超过37℃,口温超过37.2℃,肛温超过37.7℃就是发热。
中医认为发热不仅包括病人体温升高,还包括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它作为一个临床常见的症状或体征,可见于很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本文主要讨论了外感发热的相关证治。
中医学根据临床表现将外感发热分为以下几种。
1 肺卫表证肺卫表证分为风寒袭表证和风热犯表证和暑湿伤表证。
1.1 风寒袭表证 《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又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此时患者恶寒与发热并作,只因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卫行脉外,必先受邪,卫被邪扰,与邪搏争,阳浮而盛,肤表必热。
临床可见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治疗上应以解表散寒为主。
除麻黄汤、桂枝汤外还可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等。
1.2 风热犯表证 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说:“肺位最高,邪必先伤”。
所以在风热病邪侵袭人体时,多先犯上焦肺卫。
风热之邪侵犯肺卫,邪犯于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可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
临床仍可见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治疗上应以辛凉解表、宣肺泻热为主,方用银翘散、桑菊饮或葱豉桔梗汤等。
1.3 暑湿伤表证 《温病条辨》认为:“手太阴暑温,形如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此时暑湿遏表,卫表不和,故见发热,夏月感冒多为此证型。
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则,方用新加香薷饮。
2 邪在半表半里《伤寒论》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邪苦满……小柴胡汤主之”。
此时患者发热与恶寒交替法作,主因外邪由太阳转入少阳,邪气方盛,少阳被郁,阳气出入受阻,郁遏不能外达,则不发热而恶寒,阳气郁极求伸,则发热而不恶寒。
中医对外感热病认知与临床实践

中医对外感热病认知与临床实践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中医对外感热病认知与临床实践的历史回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
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它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既然病理属性是火热,因此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这就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
清代叶香岩(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
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病因病机:病因:1.外感六淫由于气候反常,或人体凋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
·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外感发热是指由于感受外界邪气侵袭而引起的发热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优化总结,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1.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和舌脉等进行全面细致的中医诊断,包括辨别寒热、虚实、表里等特点。
2. 辨证分型将外感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类型,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以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治疗1. 中药汤剂根据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汤剂,如麻黄汤、银花酸枣仁汤等,以清解表邪、散寒解毒或清暑祛湿为主要作用。
2.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辨证特点,选择适当的中药调理方案,如养阴清热、益气固表等,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
3. 中药外敷对于部分患者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的方式进行治疗,如艾叶贴敷、桑叶敷贴等,以促进汗出解表、散寒祛湿。
三、针灸治疗1.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针灸穴位,如风寒感冒可选择大椎、风池等;风热感冒可选择合谷、太渊等;暑湿感冒可选择足三里、印堂等。
2. 针刺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寒针、毫针等,在保证安全和舒适度的前提下进行针刺治疗。
四、推拿按摩1. 推拿手法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推拿手法,如揉法、按法、捏法等,以促进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
2. 推拿部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推拿部位,如头部、背部、四肢等,以促进疏通经络、舒缓症状。
五、饮食调理1. 温补饮食对于寒性外感发热患者,推荐温补饮食,如姜汤、葱姜茶等,以温中散寒。
2. 清热饮食对于热性外感发热患者,推荐清热饮食,如苦瓜汤、柠檬水等,以清热解毒。
3. 防湿饮食对于湿性外感发热患者,推荐防湿饮食,如山楂茶、薏米粥等,以祛湿利水。
六、生活调理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开窗通风,减少污浊空气对身体的影响。
2. 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根据季节和患者体质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冷或过热,以保持舒适感。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03
中医护理措施
中药护理
中药煎服
根据患者病情,按照中医 理论进行中药煎煮,并指 导患者正确服用。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制成 药膏或药袋,敷于患者额 头、腋下等部位,辅助降 低体温。
中药浴
将中药熬成汤剂,让患者 进行药浴,通过皮肤吸收 药物,达到退热效果。
针灸护理
针灸疗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合适的 穴位进行针灸,调节人体气血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 的应用
2023-11-10
• 引言 • 外感发热概述 • 中医护理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疾病,多由感染、炎症等引起,导致患者体温升高、身体不适 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措施在辅助治疗外感发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进行个体化护理,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按摩注意事项
在按摩过程中,需注意力度、频 率和时间等。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药护理在外感发热患者中的应用
中药冷敷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或醋调成糊状,涂抹在患者的额头、太阳穴等部位, 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达到清热解毒、降低体温的效果。
中药泡浴
将中药煎成汤剂,让患者进行泡浴,可以借助药汤的温热作用,刺激身体表面的 穴位和经络,从而缓解发热症状。
02
外感发热概述
外感发热的定义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 ,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尿多、乏力、头晕、肌肉酸痛等 症状的一种外感病证。
疾病特点:起病急,变化快,易出现高热、神昏、惊厥等危 重证候。
外感发热的病因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 均可引起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在西医中,指出发热是一种症状,在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症状中更为常见。
但是,在中医治疗中,发热不仅仅是一种症状,同时还是一种疾病。
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感发热和内伤性发热。
在中医证候的鉴别和治疗中,对于发热,无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性发热,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证候鉴别。
对于外感发热,有几种类型的综合征辨别和治疗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与您在下文中一起了解几种症型的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外感发热我们的的体温相对恒定,并且不会由于外部温度的差异而变化,且维持在37℃左右。
饮食,运动和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体温微小变化,但没有太大的都临床意义。
发热是指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感发热是指由外感因素引起的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感发热的发生率较高。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发生抽搐,这可能会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1、卫表证卫表证引起的发热在外感发热中更为常见。
一般其症状表现为发热、感冒、鼻充血以及流鼻涕等。
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按照解表退热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有荆防败毒散和银翘粉。
荆防败毒散的药物有荆芥,方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等。
银翘散中的药物有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和牛蒡子。
2.肺热证外感疾病一般会对患者的肺部造成较大的伤害,其一般为卫表证,其次为肺热证。
这类此症型的症状表现为常壮热、胸痛、咳嗽、喘促以及痰中带血等情况。
患者可见口干、舌质红、舌苔黄等情况。
对于该情况,需要采取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中药为麻杏石甘汤,,其方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加减治疗,可加入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等药物。
患者表现痰涎更甚,可加入金荞麦、葶苈子等进行治疗。
3.胃热证胃热证也是在外感发热中比较多见的,在胃热证中表现出哪些症状呢?其通常可见壮热、口渴、面赤以及口苦等。
观察舌苔可见舌质红、舌苔黄。
对于此证通常采取清胃解热的方法。
典型的重要方剂为白虎汤,其方药为石膏、知母、甘草以及粳米。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外感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由于感染病原体引起,如病毒或细菌。
中医学认为,外感发热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导致身体失去平衡,从而出现发热等症状。
中医的护理方案旨在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抵抗力,促进病原体的排出,缓解症状,并加速康复。
本文将介绍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中医护理方案1. 饮食调理外感发热时,人体内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抵抗病原体。
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 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加重病情。
- 多饮温热开水:可以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缓解发热症状。
- 适量摄入营养食品:如蔬菜、水果等,以增强免疫力。
2. 中药调配中药是中医护理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药材的疏风解毒,护补气血等作用来促进康复。
- 药物选择:常用的中药有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散的功效。
- 中药煎煮:将药材浸泡于水中,煮沸一段时间,然后饮用药汤,能够增加药效。
- 注意服药时间: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安排中药的服用时间。
3. 穴位按摩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 大椎穴:位于颈椎上缘,按摩此穴位可以发散风热,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
- 风池穴:位于颈椎两侧,按摩此穴位可以舒缓肩颈疼痛和咳嗽等症状。
- 太渊穴:位于足三里下1寸,按摩此穴位能够补益气血,增加人体抵抗力。
4. 参加适当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消耗体力。
- 注意锻炼时间:避免在体温较高时进行锻炼,以免加重病情。
- 保持适度休息:好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加快康复进程。
注意事项- 外感发热的护理方案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如果病情加重或持续多日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
- 若要使用中药,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一、引言外感发热是指因感受外界寒邪或暑邪导致的高热病症,是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
中医护理方案对于外感发热的治疗和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优化总结,并就相关的优化策略进行讨论。
二、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的现状分析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案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个性化护理当前的中医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的特点,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护理措施,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稳定。
2. 护理手法单一目前存在的中医护理方案过于单一,主要以汤药煎煮、针灸等方式为主,缺乏多元化的护理手法,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 护理过程缺乏规范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着缺乏规范的情况。
护理人员对于护理操作的流程、步骤、时机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的认知,导致护理效果的不确定性。
三、优化策略为了改善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案,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 强调个性化护理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要重视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程和身体状况,制定个别化的护理方案。
例如,对于体虚的患者可以采用补益药物进行调理,对于体寒的患者可以采用温阳药物进行治疗。
2. 多元化护理手法除了传统的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外,还可以引入更多多元化的护理手法。
例如,推拿按摩、艾灸、拔罐等,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和接受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护理手法。
3. 规范护理过程建立统一的护理操作规范,明确护理步骤、时机和要求,确保护理过程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护理操作的技能和素质。
4. 注重营养调理外感发热病症通常伴随着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弱等问题。
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要注重对患者的营养供给和饮食调理,合理配餐,增加患者体力和免疫力。
四、优化效果评估为确保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应进行定期的优化效果评估。
可以通过患者的体温、症状缓解情况、用药剂量的减少、康复周期的缩短等指标来评估优化效果。
外感发热治法探讨

.治法方药外感发热治法探讨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摘要外感发热的核心在于外感邪气与人的正气相争.治疗上当根据发热的不同阶段以宣散清利、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和益气养阴法分别施治,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尤其重视宣透和解法的应用,突出“邪有去路”的重要性。
关键词外感发热宣散清利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益气养阴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9)01—0052—02中医的外感发热广泛见于多种急性疾病.涉及多个系统的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属于中医外感发热的病人.在发病初期直接找中医看、服用中药的人并不多.而应用的中药也主要局限在清热解毒利湿类药物的范围.这里既存在着对中医认识上的误区.也涉及对外感发热认识和药物应用上的局限和不足。
笔者结合自己在临床上应用中药治疗外感发热的点滴体会.谈谈外感发热的中医认识和治疗用药体会。
所谓的外感发热是相对于内伤发热而言.应符合以下条件:有外感病史;起病急,来势猛;热度高,持续不退;病程短,变化快:起效快,治疗易。
这些特点包含了外感发热的病因、起病特点、症状特点、病程特点和治疗特点。
应该明确的是这种外感发热.从中医的范同来讲,不仅仅是指太阳表证发热.也包括了少阳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以及阳明里热的高热不退.核心是感受外邪。
对于外感发热的治疗.应该遵循以下方法和途径:1宣散清利这是治疗外感发热特别是在发病初、中期高热不退时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引起外感发热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邪作用于人体所致。
无论其表现出何种热型.祛除外邪始终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换言之.给邪有去路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根本。
只有祛除了引起发热的外邪.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退热的目的.而且这种退热一旦起效.热度就不会退而复升。
邪的最佳去路就是通过发汗和利尿.使外邪从汗和小便而走。
因此,发汗和利尿是治疗外感发热必用的方法。
常用的发汗药物主要有青蒿、薄荷、紫苏;常用的利尿退热药有滑石、车前子、碧玉散、六一散等等。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简介外感发热是指由于外界感染引起的发热症状,包括感冒、流感等。
中医护理方案注重整体观念,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穴位按摩、食疗调理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护理方案,以帮助患者缓解外感发热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方案一: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外感发热的一种主要方式。
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并缓解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1.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发热、喉咙痛等症状。
2.银杏叶:能够增强免疫力,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并且对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3.薄荷叶: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外感发热的头痛、身痛等症状。
使用中药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或乱用药物。
方案二: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相关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按摩的常用穴位有:1.风池穴:位于颈部,两侧靠近颅缘凹陷处。
按摩风池穴可活血祛瘀,缓解头痛、颈痛等症状。
2.肺俞穴:位于背部,两侧脊柱旁,第三胸椎棘突下。
按摩肺俞穴可清热解毒,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按摩时,可使用适度力度,每个穴位按摩约3-5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
方案三: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通过调整饮食来促进康复。
在外感发热期间,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提供足够的营养,增强体力和免疫力。
以下是一些适合外感发热患者的食疗调理建议:1.温降饮食:可食用一些具有降火、退热作用的食物,如绿豆汤、西瓜、柚子等。
2.滋阴清热食物:可食用一些清淡的滋阴食物,如芦荟、百合、银耳等。
3.袪湿食物:可食用一些可能有湿气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山药等。
饮食调理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制定,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寒凉食物。
注意事项在进行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休息: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来帮助身体恢复。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19例辨证施护

端 的排 病 反 应 , 呕 吐 、 泻 、 如 腹 出疹 、 体 酸 麻 胀 痛 等 , 时 报 告 肢 及
医生 , 要时遵医嘱予相应处 理 , 必 以缓 解 不 适 。 注 意 避 风 寒 , 多
本 组 1 例 外 感 发 热 ( 阳证 ) 人 , 中 男 9例 , l 9 少 病 其 女 O例 , 年 龄 1 岁 ~9 8 5岁 , 均 年 龄 6 平 5岁 , 程 最 长 1 , 短 3d 病 8d 最 。 入 院 后 以 治 本 为 主 , 以治 标 , 用 六 经 辨 证 用 方 ( 阳 主证 方 兼 应 少 之 一 , j 主要 从 生 理 健 康 、 理健 康 和社 会 功 能 3方 面 来 评 价 病 心
黄 秋祥
Hu n u in ( a gQixa g TCM s i l fGu n d n r vn e Gu n d n 1 1 0Ch n ) Ho p t a g o g P o ic , a g o g 5 0 2 ia ao
摘要 : 1 对 9例 外 感 发 热 病 人 采 用 六 经辨 证 用 方 , 以 传 统 中 医疗 法 , 据 不 同证 型 的 特 点 及 疾 病 的进 展 情 况 进 行 辨 证 施 护 , 取 有 配 根 采 针 对 性 的护 理 措 施 , 效地 缓 解 了病 人 的痛 苦 , 得 了良好 的 临床 效 果 。 有 取
・
91 ・ 0
CH I ESE N NU RSI G ESEAR CH A p i, 01 Vo1 6 N o A N R rl 2 2 .2 .4
中 医治 疗 外 感 发 热 1 辨 证 施 护 9例
Di e tc u s n f1 a es o x g n u e e r t d wih TOM r a m e t al c ialn r i g o c s fe o e o s f v rtea e t 9 te t n
中医应对外感发热

中医应对外感发热一、什么是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指人体被外邪侵袭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体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感冒”。
二、中医认识外感发热在中医理论中,外感发热是由外邪侵入人体,致使正气受损、邪气盛行所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制约而形成的。
正气是人体先天获得的抵御外邪的能力,邪气是外界的致病因素,它会造成人体生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失调,导致发热等症状。
三、中医应对外感发热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适当的中药治疗可以协助人体调整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平衡,从而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有多种,具体的处方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而定。
常用的中药有葛根、连翘、青果、板蓝根、金银花等,具体的用法和用量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合理的饮食可以协助人体调理脏腑,增强正气。
在外感发热期间,可以适当增加营养和热量的摄入量。
常见的建议包括:•适量补充蛋白质,如鸡肉、鱼肉、豆腐等;•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饭、粥类等;•避免过冷过热、过咸过甜的食物。
3. 养生保健中医认为,保持身心健康是防治外感发热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餐后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定期参加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保持精神愉悦,积极面对生活与工作的种种困难;•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勤擦桌椅等。
四、注意事项在应对外感发热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避免疲劳过度,积极休息;•勿过度服用退烧药,以免导致副作用;•避免涉及病情的运动和剧烈的体力劳动;•保证适度的睡眠,加强身体的休息和恢复。
五、外感发热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正气与邪气失衡所致。
适当的中药治疗、合理的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可以有效协助人体恢复正常。
在应对外感发热时,注意避免疲劳和过度用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外感发热中医辨证辨病依据

外感发热中医辨证辨病依据
外感发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通常是指由外邪侵袭引起的
发热症状。
在中医辨证施治中,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
症状等综合情况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便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从中医辨证的依据和辨病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中医辨证的依据主要包括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
望即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眼神等外在表现;闻即
闻诊,倾听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问即问诊,询问患者
的病史、症状、饮食、排便等情况;切即切诊,通过脉搏的形态、
节律、速度等来判断病情。
对于外感发热,中医师会通过这些诊断
手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表现,例如发热的程度、伴随的症状等。
其次,中医辨病的依据主要包括辨别病邪的性质、病位和病机。
在辨别病邪的性质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发热症状,判断是属于
风邪、寒邪、暑邪还是湿邪侵袭所致;在辨别病位时,会根据患者
的症状表现来判断病邪所在的脏腑部位,如肺、脾、胃等;在辨别
病机时,会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等情况来判断病邪对机体的影响
程度,如气滞、湿热等。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辨病外感发热的依据主要包括四诊合参和辨别病邪的性质、病位和病机。
通过全面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

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外感发热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常见于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症状。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是由风寒、风热、风湿等外邪入侵人体所致,治疗应当以药物为主,并配合适当的中医护理,以促进病情恢复。
1.饮食调理:在发热期间,宜多饮用温开水以促进排汗,帮助体温调节。
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可以适量摄入温补性食物,如鸡汤、煲汤等,有助于补充体力。
2.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因过度封闭而使病情加重。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疲劳,保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
3.中药熏蒸: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材,如薄荷、百部、苍术等,熬制成药浴水,进行蒸泡或蒸汽熏蒸,有助于清热解毒,缓解症状。
4.中医按摩:可采用推拿手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排汗和体内湿气的排除。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大椎等。
5.中药浸泡:将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的中药材,如板蓝根、金银花等,加入温水中浸泡,然后用来洗澡。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药物成分进入体内,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6.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叶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热熏,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正气的恢复,从而改善发热症状。
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以清热解毒为主,通过药物的治疗和上述护理措施的配合,可以加速体内湿气的排出,促进病情的康复。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和进行中医护理时,应根据个人体质,结合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法是针对轻度病情和较为平稳的患者而言,对于严重感染或伴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最后,强调预防胜过治疗,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是最好的护理方法。
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的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的新进展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
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
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
近年来中医治疗涉及八纲、病因、卫气营血、三焦合脏腑、六经合三焦合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以及经方随证加减、医家经验总结、中成药临床观察、自拟方、针灸刮痧等多方面治疗,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泛用,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病毒感染无特效药,治疗中产生了诸多的困难,目前来说难以解决。
于是中医药在外感发热的治疗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便成为研究的热点。
人们通过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以及专药研究验证出单味中药,中药组方以及中成药在治疗外感发热中的优势。
1 实验室研究清开灵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中成药制剂,它广泛应用于临床,蒋玉凤[1]等研究清开灵能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源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促进解热物资的释放,可能是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重要解热机制。
张庆宏等[2]以宣肺透表,清热解毒法为指导原则确立的中药复方制剂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病毒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张仲海等[3]探讨了柴葛清热颗粒降温与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性,实验表明柴胡,葛根能增加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呈量效关系;能明显增加小鼠脾重,E玫瑰花结率,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对免疫小鼠胸腺萎缩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高秀之[4]在研究中医药退热机制时谈到了几种中成药的药理研究。
如新博柴黄冲剂可以使小儿各细胞因子更为明显的下降,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的升高达到退热的目的,起到解热的作用。
而痰清注射液可以减轻肺泡渗出和间质水肿,保护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的细胞形态,起到改善血流状态的作用,有效提高肺泡的换气功能。
论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

维普资讯
中医药 通报 ・ 名医精华
目赤 , 持 续 1小 时 体 温 略 有 下 步 下 降 , 约 2月 9 日体 温 已 趋 正 常 苔 白微 腻 , 示 患 者 有 寒 邪挟 湿 。 提
降, 晚约 1 至 1—1 2时 汗 出 热 退 。 ( 7 2C) 因 近 年 关 , 者 回 家 心 寒 为 阴邪 , 性 凝 滞 收 引 , 邪 郁 3.  ̄ , 患 其 寒
有人认 为 , 中医“ 退热 ” 不如 西 相 交 , 度上升 , 热 病情 加 重 , 后期 热
作者简介
病 史摘 要 : 规 则 发 热 一 月 。 不
于8 2年 1 2月 2 6日为庆 祝生 日而
洪广祥 , , 男 著名中医学家 。主任 医师 、 教授 , 北京 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 聚餐后 发 热 , 而腹 泻 呕 吐 , 疗 继 治 学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全 国首批 5 0名老 中医药 专家学术 经验继 0
维普资讯
中医药通报
20 07年 l O月
第 6卷
第 5期
论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
● 洪 广 祥
关键词 外 感发热 宣散透 热 法 名老 中医经验 典 型病 案
发 热 是 临床 上 的一 个 常 见症 医药来得 快 , 是 一种 误 解 。其实 度 下降 , 告痊 愈 。而有 的病 人初 这 病 状, 是机体 正气抗 御病 邪 和机 体 内 中医药 治 疗 发 热 证 有 着 很 好 优 势 次服 药体温 不但 未降 , 而有 短暂 反
统、 正规 的诊治 , 仅诊 断不 名 , 不 而 临床 过 程 中 , 发 现 类 似 规 律 , 也 这 且也 无 明显 疗 效 的发 热 患 者 。在 种短暂 的体 温反跳 , 以理 解为 邪 外 感发 热 , 因感染 所 致 的发 多 可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浅谈“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中药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 第21卷 第2期213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中医中药·浅谈“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中药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张志巧(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太仓市中医医院 儿科,江苏 太仓 215400)0 引言小儿外感发热是患儿感受外邪所引发的外感疾病,现已成为儿科病房收治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中,患儿常会出现发热、鼻塞、喷嚏、指纹青紫、头痛等主要症状,咳嗽加剧、喘促、不思饮食等兼见症状,西医被称之为上呼吸道感染[1]。
患儿主要受病邪侵袭、风寒入邪病外因所致,内因患儿脏腑娇嫩,易受病邪侵袭入体。
现阶段,临床西医治疗中主要以抗炎、抗病毒、退热等针对性治疗,但对患儿机体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2]。
中药药浴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可调整人体机内腑脏功能,具有调节气血、调整阴阳的特点。
基于此,本文探究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中运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理论中药药浴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采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8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纳入患儿均符合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西医、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告知书。
排除标准:①高热、惊厥患儿;②伴有重度营养不良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患儿;③出血疾病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n =54)和对照组(n =54),对照组:男26例,女28例,平均年龄(2.58±0.74)岁,平均病程(15.05±2.07)h ,平均体温(38.28±1.09)℃;观察组:男27例,女27例,平均年龄(2.51±0.68)岁;平均病程(14.13±2.31)h ,平均体温(38.13±1.12)℃。
两组患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名老中医罗笑容是我国中医界的知名专家,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对小儿外感发热具有丰富的经验。
以下将介绍他的治疗经验。
罗笑容认为,小儿外感发热是由外邪侵袭机体所致,机体阳气受邪气的侵袭而出现外感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治疗外感发热应以解表、散邪为主,同时结合患儿的具体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辨证论治。
罗笑容强调了体温的监测。
他认为,只有准确地了解患儿的体温情况,才能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的进展。
他将体温分为轻度发热、中度发热和高度发热三个等级,不同等级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发热的患儿,罗笑容主张保持室内环境的空气流通,保持患儿衣物的透气性,同时适当增加患儿的饮水量,以促进出汗、退热。
他还推荐了一些自然疗法,如敷贴风池穴(位于颈部的两侧)或涂抹透气性良好的中药膏药,促进病邪的排出。
对于中度发热的患儿,罗笑容建议采用温开水擦拭全身或患儿的重要穴位,以促进热量的散发。
使用中药进行中药熏蒸,利用中药的挥发成分激活患儿体内的阳气,达到解表和退热的效果。
对于高度发热的患儿,罗笑容主张及时用药治疗,以控制发热的程度和时间,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治疗中,他注重药物的选择和患儿的体质特点。
一般来说,他会选择一些具有解表和退热作用的中药,如银翘片、葛根汤等,也可以根据实际病情间断或长期使用,以期达到理想的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罗笑容还强调了对患儿的护理。
他建议患儿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对于食欲不振的患儿,他主张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食用一些具有发汗作用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姜、大葱等。
合适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也有助于患儿的痊愈。
在临床实践中,罗笑容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方法。
他的治疗理念注重整体化,致力于促进患儿体内阴阳平衡的恢复,通过防治外感发热,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罗笑容的治疗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也会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用发汗药 , 表邪 从 汗解 , 方 面清 里热 或使 热 从下 使 一 解, 例如葛根 黄芩 黄连汤 。⑤ 和解 退热法 。此法适 用 于 病在半表半里 , 呈现往来寒热的热型 , 伤寒论》 《 的小柴胡
汤 就 是 用 来 治 疗 寒 热 往 来 的 少 阳 证 名 方 。 ⑥ 通 便 退 热
化热 的过程 ; 疫毒 为病 , 起病急 , 传变更 快 , 势更甚。又 热 如病位影响发 病 , 随病邪 作用 的肺 、 、 脾 肝胆 、 胃肠 、 胱 膀 等的不同 , 则相应脏腑的气机发 生紊 乱 , 因而就有不 同的 外感发热病证 。外 感发 热病证 以 阳胜为 主 , 着病情 的 随
里热 炽盛 等证 。③ 清 热 化 湿 退 热 法 。此 法 适 用 于湿 温 病
上病 邪兼夹致病 , 如风寒 、 热 、 热 、 风 湿 风湿 热等。外感发 热病 因的差 异性 , 季节 、 与 时令 、 气候 、 区等 因素有 关。 地 外邪入侵人体 的途径 , 由皮毛或 口鼻而入 。一般说 来 , 多
230 ) 13 0
【 中图分类号】 R5. ; 4. 【 2 0 R 1 4 5 4 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2 21( 1)1 0 8 0 0 —692 1O — 0 —2 0 0 5
外感 发热 是指感 受六 淫之 邪或温 热疫 毒之 气, 导致
营 卫 失 和 , 腑 阴 阳失 调 , 现 病 理 性 体 温 升 高 , 有 恶 脏 出 伴
年对外感 发热观察 , 外感 发热 的治疗方法 总结 如下 : 将 ①
发汗退热法。采用 发汗 药物 , 到退热 目的。中医学认 达
为 ,邪 在 皮 毛 者 , “ 汗而 发 之 ” “ 若 燔 炭 , 出而 散 ” ,体 汗 。此
外感发热是 由外感六淫 ( 、 、 、 、 、 ) 疫毒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 乘虚侵袭人体而发 。六淫之 中 , 以火 、 、 、 热 暑 湿致 外感 发 热为主要病邪 , 、 、 风 寒 燥邪亦 能致外感 发热 , 但其 常有 一
个 化 热 的病 理 过 程 。 六 淫 可 以单 独 致 病 , 可 以 2种 以 亦
法用于外感表 证发热 ( 风寒袭表 证、 风热犯表证 ) 例如麻 , 黄汤 、 桂枝汤 、 防败毒散 、 荆 银翘 散 、 菊饮。②清热退 热 桑
法。运用寒凉药物组成方剂 , 到清解 内热 目的 , 如 白 达 例 虎汤 , 就是清热方剂之一 , 治疗 阳 明经 证, 温病 热人气分 ,
寒、 面赤 、 烦躁 、 脉数等 的一类外感 病证。其在 内、 外科发 病率 中占有较高 的比例 , 响工作 和生 活 , 重者可 出现 影 严 神昏谵语 , 抽搐惊厥 , 有时甚 至危及生命 。中医药对外感
发热 有 系统 的理 论 和 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 有 较 理 想 的 治 具 疗效 果 。 中 医根 据 “ 病 同治 ”、 同病 异 治 ” 原 则 , 能 异 “ 的 常
六淫之邪 , 由皮 毛肌 腠 而 入 , 由表 入 里 , 至 脏 腑 , 为 热 传 发
久热不退 , 湿” 热 ” 因“ 与“ 邪相结 , 既非 寒邪汗之 可解 , 又
非 热 邪 清 凉 可 退 , 、 、 皆非 所 宜 , 汗 吐 下 因此 只 能 运 用 芳 香 化湿结合清凉退 热方 法。例如 热重 湿轻 以三石 汤、 露 甘 消 毒 丹 为 代 表 , 热 并 重 以 三 仁 汤 为 代 表 。④ 表 里 双解 湿 退 热 法 。 这种 退 热 法 , 用 于 表 证 未 罢 又 有 里 证 , 床 一 适 临
发展可出现化 热 、 燥结 、 伤津 等演变 。若病 势 由气入 营入
血 , 疫毒直陷营血 , 会发生神 昏、 或 则 出血 等 危 急病 症 。 2 中 医治 疗 方 法
执简驭繁 , 疗效确凿 , 兹将其证治略述 如下 。
1 病 因 病 机
根据中医“ 异病 同治” “ 、 同病 异治” 的原则和笔 者多
作者简介 : 刘华 平( 9 5 ) 男 , 18 一 , : 医药 治 疗 肺 系 统疾 病 。 中
. . -◆ -◆ 一 ◆ _. - + 。 ◆ - . - ◆ 。◆ m . _. ◆ _. _◆ 一 ◆ -- . , - t . -. … +
病。疫毒之邪 , 多由 口鼻 而侵 , 由上而下 , 由浅 而深 , 为 发 热病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 入侵 , 体正气与 之相搏 , 人
正邪交争 于体 内, 引 起脏腑 气机紊 乱 , 阳失调 , 则 阴 阳气
亢奋 , 、 热 毒充斥于人体 , 生 阳气偏盛 的病理性 改变 , 发 即 所谓 “ 阳胜则热 ” 的病 机。外感发热 的病 理性 质为 阳气亢 奋, 即属热属实 。其不 同的病 变和临床 表现 , 则是 由感邪 的性质和病 邪 作用 的脏 腑 部 位所决 定 。如 病 邪影 响 发 病, 火热之邪为 病 , 变较 速 , 热 发热 为主 ; 热 为病 , 湿 其性 黏滞 , 病变多留恋中下焦 ; 风寒为病 , 则有 一郁而
法 。这种方法适用 于里热重 , 久热伤津而 大便干燥 , 或 此
时 单纯 清 里 热 难 以 收 效 , 宜 泻 下 肠 胃热 结 和 燥 湿 才 能 只
退热 , 如三承气汤 。⑦凉血退 热法 。温病热 人营血 , 例 血
燥, 夜热甚 , 斑疹 , 昏谵 , 或 烦躁不寐 , 此种热 型兼症 , 是血
5 8
逦 生医 2 1 1 o 年 月第 3 卷第 1 3 期
H bi C Jna 21 .o3 .o1 eeJ M, u 01v l3N . T a
浅谈 中医治疗 外 感 发 热
刘 华 平
( 江苏省 溧 阳市 中医院急诊 科 , 苏 溧 阳 江
【 关键词】 发热 ; 外感病证 ; 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