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文综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历史部分)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综历史部分试题
24.我国自周代始就有了一条婚姻忌禁,凡同姓者不问远近,有无血缘关系,均不得互相婚配。
《魏书.高祖记》记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某学者研究周代禁止同姓婚配时,引用《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又用《国语》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论证。
该学者认为周代禁止同姓婚配的原因是
A.出于周代宗法制的考虑,维护男权为中心的宗族观念
B.同姓不婚可以起到维护人伦的作用
C.同姓不婚是出于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危害
D.主要从政治利益出发,加强对异族的控制和交流
25.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
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荒谬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B.儒家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处于根本对立,双方无法兼容
D.中国的西方化不彻底,无法真正推动中国进步
26.1911年至1913年,中国的政党据不完全统计有312个,上海和北京占了一半以上。
影响最大的是国民党、统一党、民主党、共和党。
这些政党的党员有资产阶级革命派、有立宪派、知识分子、乡绅地主。
党员入党没什么手续,有的有党证,有的连党证也没有,打个招呼就成党员了,如梁启超有3个党籍,章炳麟有5个党籍,黄兴有11个党籍。
以上现象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党派无坚定信仰,被袁世凯利用瓦解 B.推动孙中山先生建立统一政党
C.民国初年社会政治不统一 D.中国成功运用了西方政党政治27.下列一组图片(图7)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7
A.体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B.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
C.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D.解决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28.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他不知该材料的真伪。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B.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29.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
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
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
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B.以自由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30.鸦片战争以来,洋装洋服逐渐出现在中国人民生活中,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成为主流服饰。
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C.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31.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城乡差别的扩大 B.工人运动的兴起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3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在激烈的碰撞后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亚非拉文化逐渐取得了世界的承认。
以下现象最能反映这一文化特点的是
A.海明威用“冰山原则”创作了《老人与海》
B.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C.出现了以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民族乐派”
D.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3.有经济史学家说:“(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中所指“大变动”的是
A.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B.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C.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 D.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3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许多非洲人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旗帜下作战,而200多万印度人自愿加入了英国军队,另外还有在香港、新加坡和缅甸被俘的4万名印度俘虏,在日本人的宣传下认识到英国的殖民政策,参加了日本人资助的印度国民军。
当这些人返回家园时,他们必然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当地的殖民地官员和本民族领导人。
可见,二战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最重要影响是
A.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推向战争的深渊
B.战争导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走向分裂
C.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
D.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与世界先进文明的联系
35.2010年6月30日美国参议院以99比0全票通过对奥巴马总统任命的新驻阿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的审核,彼得雷乌斯将接替因对奥巴马政府官员发表诋毁性言论而被解职的前驻阿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
这段材料说明
A.美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 B.美国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C.与总统意见不一的美国官员将被撤职 D.美国参议院与总统立场一致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律十八种》,以《盗》、《贼》、《囚》、《捕》、《杂》、《具》六律为主,兼杂其
它律。
如《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均工律》、《徭律》、《司空律》、《效律》等。
秦律规定,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赀徭三旬;五人以上
共盗赃值一钱,则斩左趾并黥为城旦;诽谤者族;敢有挟书者族;反叛者死【绞、枭首、腰斩、磔、车裂、戮、弃市等等】
《大明律》共分30卷,有《名例律》一卷冠于篇首,包括五刑(笞、杖、徒、流腰斩、死)、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八议(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贵、议宾),以及〈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条。
洪武十八年还颁行《大诰》﹐次年又颁《大诰续编》﹑《三编》﹐二十一年又颁赐《大诰武臣》。
材料二: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建设伊始,宜首重法律”。
1913年7月司
法总长梁启超强调“细究司法独立之精神,惟在审判之际专凭法律为准绳,不受他力之牵制”。
民国初期的罗文干案堪称司法界之独立战争。
而1927年的李大钊案则使政治问题法律化。
到1936年的七君子案更使法律问题政治化。
1947年的闻一多案后,政治的贪婪彻底左右了
司法,堪称民国司法之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律》和《大明律》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它们共同的实质。
(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强调“中华民国建设伊始,宜首重法律”的原因。
结合
材料二怎样理解“1947年的民国司法之死”?(12分)
(3)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法制建设的认识。
(3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欧洲说”——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
和扩展。
”
“世界说”——弗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比它的近邻更快并成功地对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回应呢?为什么中国不能呢?
——费正清《东亚:近代的变化》材料二: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
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
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
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请回答:
(1)材料二、三是如何回答材料一中的问题的?(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三中的观点。
(5分)
46.【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的教会作家,虽然承认财产公有和人与人的平等才符合“自然法”,
但却认为这些原则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而只能在“来世天国”中实现。
到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阿奎那改变了“自然法”的内容,赋予“自然法”的观点以不同的意义。
他认为“自然理性的光辉”是“神的光辉”在人身上的“印记”。
因此,“自然法”服从于“神法”。
他说:“像在上帝所建立的自然秩序中,低级的东西始终服从高级的东西的指示一样。
在人类事务中,低级的人也必须按照自然法和神法所建立的秩序,服从地位比他们高的人。
”这就是说,上帝创造的自然,本来就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的东西应当受制于高级的东西。
在人类社会中也是如此,“下等人”应当服从“上等人”的统治,社会才不致分崩离析。
——作者依据材料整理材料二:每个人生来就享有与他人同等的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在内的一系列自然权利,这些权利乃是由自然法加以昭示并予以保护的,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权予以损害和剥夺。
——洛克(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奎那所论述的观点及其目的是什么?(6分)(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与阿奎那相比洛克的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9分)
47.[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进攻缅甸,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
……西南战场承担的是保持和贯通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从西南方向直接拱卫大后方的战略任务。
1942年5月,……由于滇缅公路的丧失,来自北美、经大西洋和印度洋辗转而来的大
量援华物资滞留印度,无法发挥为中国抗战输血的作用。
为了解决中国抗战的燃眉之急,盟国只好开通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毫无疑问,中国抗战被隔绝,西南国际通道被封闭的状况必须要打破。
正是由于这种战略上的极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国自滇缅公路被切断之日起,就重新贯通中国的西南大动脉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中国也才为此进行了最大的战争投入,中国两次组建的远征军和最精锐的美械新军均投放于此,后期中国抗战资源的使用首先满足的是这一战争的需要。
1943年,亚太对日战争出现了有利的形势。
美军在太平洋上转入了全面反攻,日军顾此失彼,节节败退。
为策应太平洋方向对日进攻,位于大陆的中国也在积极部署反攻,并将西南战场列为反攻的首选地区。
——摘自贺新城《滇西抗战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作用》
(1)根据材料,滇缅公路丧失后,中国与盟国为克服抗战危机采取了哪些行动?(6分)
(2)作者认为滇西抗战在中国抗战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9分)
48.[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
凡十五年,时亦促矣。
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盖赢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柳治徵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
说
明
(1
分)(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5分)
参考答案
24~35:CAABDDCBBACA
40.(1)共同特点:内容丰富,条文明确,涉及面广;刑罚残酷,缺失人性;重法轻礼。
关注经济立法;重视立法。
实质: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或“人治”)(10 分)
(2)原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弊端;孙中山深受西方法治思想影响;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政权;中华民国建设
伊始,百废待兴需要用法律来稳定社会秩序。
(9 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理解: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独裁,政
治干预司法,司法名存实亡。
(3 分)
(3)司法建设曲折发展;要坚持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原则;社会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3 分,言之有理即可
得满分)
41.评分标准:本题采用SOLO 评分法:
第一层次:没有写出观点或观点与材料无关;写出观点但无史实论证;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如:欧洲对世
界市场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0—4 分)
第二层次:能够从一个角度论证问题;观点较明确;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如:从“欧洲说”的角度,欧洲人开辟
新航路,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联系;欧洲人的商贸活动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8、19 世纪后,欧洲
人的工业革命最终将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5—8 分)
第三层次:能综合史实和两位学者的观点,得出多角度的结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12 分)
史实要素“欧洲说”要点“世界说”要点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
工业革命后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加强了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4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1)材料二: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有利于凝聚民
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内地传统观念和
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
(6 分)材料三:中日两国人民的习惯和对外来事物的感觉方
式不同(中国人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日本人则有较强的适应性,乐于接受和采纳)。
(4 分) (2)两段材料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看到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
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
(5 分,言之有理即可)
46.【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 分)
(1)观点:自然法服从于神法;按照自然法和神法建立社会等级秩序(或人有贵贱之分,“下等人”应服从“上等人”
的统治)(4 分)
目的: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2 分)
(2)不同: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人身权利是平等的。
(4 分)
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近代民主思想的萌发;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5 分,少答一点扣1 分)
47. 【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1)行动:盟国开通驼峰航线运输援华物资;中国在西南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投入。
(6 分)
(2)地位和作用:是除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外新的抗日战场;保持和贯通西南国际大通道,从而保障了中国抗战
的物质需要;是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开始。
(9 分)
48.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1)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等旧制;创建以皇帝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弊端初步显现;秦朝虽
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
(10 分)
(2)都肯定秦始皇和秦朝的重要历史地位;(2 分)都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评价(都体现了整体史观)。
(3 分)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