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初冬教学设计【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初冬教学设计【三篇】
1、一、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初”、“模糊”、“射”、“层”、“芒”、“茫”、“雾”“庄稼”等11个生字。
通过比较,体会六个
叠词和三个比喻句的作用。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并能背诵。
3、通过学生比较初冬雾中、雾后的不同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和想象力,对学生实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层次、多形式的引导学生读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初冬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识立冬,揭示课题:
每年的11月7日或者8日是立冬,从这天开始就意味着冬天这
个季节到来了。
冬季刚开始的这些日子,就是初冬。
今天我们就一同
走进课文,共同欣赏初冬的画面!齐读课题。
书写指导“初”字
二、配乐初读,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全文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和着音乐)
3、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三、走进情境精读感悟
过渡: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初冬早晨,小乡村的两幅画面,一幅是
----下雾时的景象,另一幅是雾散后的景象。
(板书,指导“雾”字)
(一)想象雾中画面,体会景物特点
我们先来看看,下雾时的初冬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1-5自然段)
a,指名读1-5自然段,其他学生透过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
到了什么?
b,引生入境,感受画面
清晨,你睡醒了,睁开眼,向窗外看去,满眼白色,于是,决定
出去走走。
推开门,哇!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你走在林间小路上,看
到了——
c,学生入境感受画面
生: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
d,图片1处理“白茫茫的大雾”,大雾还能够说成“浓雾”,
雾小的时候能够说成“薄雾”
图片2处理“一层纱”,“一层”是数量词,还能够说一层——?把词语送回句子中,再读感受雾中的朦胧美。
e,初冬早晨的太阳,比以往出现的晚一些,(出示句子,生接读)
(幻灯片出示:第四自然段),
1、透过这句话,你眼前看到了?联系生活实际,指导理解“耀眼”一词,理解“耀”字
2、想象画面读,感受雾中太阳的特点
3、图文对比读,体会太阳升起的样子。
4、处理叠词
(图片直观讲解,动作演示)
a,词卡处理慢慢,理解叠词:
像这样,把一个字或是一个词语重复使用,就是叠词。
这样的重复呀,就像唱歌时一样,(手势加入)不但让我们知道到了他表达的意思,又感觉很美。
再读!
b,文中这样的叠词有好多处呢?你找到了吗?
白茫茫模模糊糊淡淡的慢慢地厚厚的一个一个
(引导体会叠词的作用:淡淡的光表示光线特别的淡,厚厚的红叶表示落叶特别的厚。
)
c,互动体会叠词的应用
瞧,叠词的用处可真大,平时我们可不能小瞧它!其实,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叠词,相信吗?(互动:叫一个小朋友----她的头发长长的;她的眉毛弯弯的;她的笑容甜甜的;哈哈,她走起路来呀像小猫,轻轻地;她跑起来呀像一阵风,快快地)
5、形成画面再回雾中
多形式、多层次读,使学生达到背诵的效果。
a,师生合作读
b,想象画面填空读
c,喜欢哪处景物,自由读,再交流汇报
d,送字宝宝回家
e,看着画面尝试背诵读
(二)对比教学雾后景象感受绚丽美
过渡4:雾慢慢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
(出示图片,认读射字)
1、拓词:射箭,做射箭的动作,通过身体的倾斜,记住字形,
想象体会“光芒”与“箭”的相似点,对“芒”字形成感知。
2、衔接:真神奇,一样的景物,不同的时候,样子也是不同的。
(幻灯片出示下雾时、雾散后的对比读)
(引读)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
雾散后,指,生接——远处的塔、小山都望得见了。
3、(直接出示幻灯片:8、9自然段)小结学法,自学8、9自然段
4、汇报交流
a,朗读中体会修饰词的作用,读时适当突出
b,对比读雾中和雾后的田野、树林景象,透过文字体会朦胧美和
绚丽美
c,画面对比读,感受不同的时间段,相同事物的不同变化,再次
直观感受朦胧美和绚丽美(小结板书)
(音乐响起:读)
d,小结:生活中要善于发现
四、拓展视野,延伸阅读
1、风景欣赏
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很大很大,瞧,这就是我们的家乡——黑龙江,越往南啊,气温就越高,所以呢,即使都是冬天,不同的地方也
会有不同的景象。
有的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有的温暖如秋,有的娇艳
如夏。
正如每年的1月底、2月初的时候,我们的家乡还是雪压枝头、
飞花一尺,而大片的油菜花已经在遥远的云南悄悄绽放。
(幻灯片出示图片)
2、美文赏析-----《初冬的早晨》
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象初冬早晨的画面,感受身边的初冬景象。
小河的薄薄的冰层下面,
小鱼在河底静静地游着。
那青绿色的小草,
突然变成了深黄色,
当然它们已经枯萎了。
杨树的叶子被风一吹,
纷纷飘下来
就像一位秃顶的老人。
野菊花孤零零地开着。
在冷风中摇摆着,
显得那么坚强。
初冬早晨的美,
是一种宁静的美。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初冬》这篇课文短小、图文并茂,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
以其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体现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
尤其文
章是以时间为序,每层又以空间顺序清楚明了,是引导学生了解冬天
景物特点,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
二、设计理念
以读促思,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脉络来感受雾中和雾后小山村不
同的景致特征。
由自由读文——同桌互相赛读——分段读文——借助
画面实行情境观察,激发学生读文的欲望。
依据低年级儿童语言特点,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把语言训练和形象思维
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点,自读、自悟、有感情地表达
文本、背诵课文,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美感,又使学生内
化了语言,学会使用语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文中的10个生字,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水平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悟文本,培养理解词
句的水平。
情感目标:知道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从而更加热爱
自然。
四、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从而实行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四季在变换更迭着。
那么在你
心中四季中哪个季节更美呢?每个季节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一提到冬季(板书:冬)你的眼前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但《初冬》一课会让你感受到别样的风采。
2、板书课题。
17初冬
3、齐读课题,追问初冬指什么时候?
4、举义反三:初春、初秋、太阳刚刚升起——初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对本课难读的词的掌握情况。
3、同桌互相赛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指名分段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读中品味雾中的美景。
看画面感知雾——形象的说一说雾——有感情地读一读,——填补文中空白背一背
2、对比雾后的变化,欣赏美景。
3抓关键词、关键句实行说写训练。
(1)柿子树上挂着很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2)柿子树上有大柿子。
师:比一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师:谁来试一试将将黄叶写得更生动些?
树林里积了一层厚厚的黄叶,像__________。
请同学们在书中写一写。
师:你还能仿照这句话说一说吗?
树林里落了厚厚的一层黄叶,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树林里哪些树叶落了?
但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
你想对“松树、柏树”说点什么?
(句子表达步步推动,由浅入深地实行仿写指导,层层铺垫,为学生思维的表达训练扎实有效地推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内化语言和积累语言这个目标。
)
(四)、配乐朗读,欣赏文本。
篇三
教材简析:
《初冬》一课选自语文教科版第三册,是一篇写景的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图文并茂,描写了一幅我国南方田园初冬早晨的美丽景色。
课文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语言优美。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比较,知道雾中和雾散后景物有什么不同,在想象和体会的基础上朗读文本,感受初冬的景色特点,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初冬的雾大和雾美。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初冬》,伸出你的小手和老
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初冬)“初”是这篇课文中既需要会认,又
需要会写的生字。
观察一下,它是(手势引导学生说出:左右结构),左半部分是(衣字旁),有半部分是(刀字)。
“初字”最初的意思是:裁剪衣服的第一刀。
会认了我们来试着写两个。
注意“衣字旁”
和“衣”字的不同。
2.齐读课题。
“冬”是冬天,那“初冬”是什么意思呢?
(冬天刚刚开始的意思。
)
这样说来,春天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说那是(初春);夏天
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说那是(初夏);秋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应
该是(初秋)。
二、读文感悟,品词析句。
初冬时节,在作者的家乡那个美丽的小山村,会有怎样的一番景
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到131页。
(一)听老师说要求: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就在旁边画上一个“?”。
听懂
了吗?(找一名同学重复读书要求)听懂了、记住了就一定能做好。
开始吧。
(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把你自己不能解决掉的“问号“提出来,大家一起帮你解决。
(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解决问题。
将可遗留在后面实行解决
的问题指导学生做好标注。
)
(二)同学们真会读书,不但能发现问题,还能把问题提出来,
你们太了不起了!你们的优秀表现吸引了两只即将去南方过冬的小燕子,这不,临行前还有任务要交给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任务吗?
看课后习题……
快速读课文,看看那些自然段描写的是下雾时的景象,那些自然
段描写的是雾散后的景象。
用//把两部分分开。
(三)让我们一起到文字中去欣赏作者家乡初冬时节美丽的早晨吧。
1.学习第1自然段:
(1)谁想读一读第1自然段。
(指多名学生朗读)
(2)你觉得他们谁读出来的雾大呢?怎样读才能读出雾的大呢?
(引导学生注重“白茫茫”并可适时出示大雾的视频,让学生直
观感受“白茫茫”,实现以看促读。
)
2.学习第2、3、7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
发现什么不同了吗?
①引导学生了解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
②引导学生去发现“看”和“望”的不同。
(2)这是下雾时的景象,雾散了以后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到后
面去找一找对应的部分先自由读一读。
再指名读。
(前后对比朗读,感受景象的不同。
可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读课文,激发学生读文兴趣且有助于协助学生理解“望”字用词的准确。
)
3.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生对比读: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指名一生朗读后出示句子:太阳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
师读)我觉得这样写就很好。
你们觉得呢?说说你的想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慢慢地”一词体会太阳升起的过程,可带着动作读一读,加深体会
②引导学生感受比喻句的妙用——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2)课文中不止这个处用到了“慢慢地”,快去找一找还那里有这个词,去掉了好不好?为什么?
(3)看来很多事情过程很重要,你能用“慢慢地”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人或者事吗?
(4)到后面找一找描写雾散后的太阳的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对比朗读,体会“发出”和“射出”的不同)
4.学习第5自然段:
在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中,不光有物,还应该有人。
读一读第5个自然段,看看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劳动中的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5.学习8、9自然段
下雾时,远处的景物望不见,近处的景物也看不清,雾散了以后可就不一样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雾散了以后能够看到哪些下雾时看不见的美景吧。
(1)感受“挂”字用词的精妙。
(2)进一步感受比喻句的好处。
三、判官断案,巩固理解。
现在请你们来当小法官,判断一下这些句子是对是错。
用手势来告诉老师你的判断。
①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②农民们正在园子里忙着种白菜。
③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发出光芒来。
④柿子树上挂着很多大柿子,像一个红灯笼。
把这些准确的句子连起来说成一段话,前面加上“初冬时节”。
它就成了一首小诗了。
四、指导背诵
小燕子交给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我们得把自己看到的
美景讲给它听才算圆满完成任务。
不过小燕子要等到来年春暖花开的
时候才回来,还有那么久,所以我们得把这美丽的景象画到自己心里,印到自己的脑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