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滨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滨州市【最新】高三下学期第二次
模拟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普通玻璃B.动物脂肪C.医用药棉D.硅橡胶
2.《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 ”文中未涉及下列操作原理的是
A.溶解B.萃取C.蒸馏D.过滤
3.从牛至精油中提取的三种活性成分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中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
B.b分子存在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C.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D.a、b、c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加聚反应
SO的性质,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4.实验室为探究铁与浓硫酸(足量)的反应,并验证2
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KMnO溶液逐渐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A.装置B中酸性4
B.实验结束后可向装置A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以检验生成的2
Fe
SO的漂白性
C.装置D中品红溶液褪色可以验证
2
D.实验时将导管a插入浓硫酸中,可防止装置B中的溶液倒吸
5.用电解法可提纯含有某种钾的含氧酸盐杂质(如硫酸钾、碳酸钾等)的粗KOH容液,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极f为阳极,电极e上H+发生还原反应
B.电极e的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
C.d处流进粗KOH溶液,g处流出纯KOH溶液
D.b处每产生11.2L气体,必有1molK+穿过阳离子交换膜
6.短周期元素a、b、c、d、e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由它们形成的化合物X、Y、Z、W 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X、Y、Z均含有d元素;X的焰色反应呈黄色;Y是两性氢氧化物;0.1mol·L-1W溶液的pH为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元素的含氧酸的酸性在同主族中最强
B.b元素的单质和氢化物可能具有氧化性和漂白性
C.c与e和a与e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均属于电解质且化学键类型相同
D.b、c、d元素的离子半径大小顺序是b
7.常温下将NaOH 溶液分别滴加到两种一元弱酸HA 和HB 中,两种混合溶液的pH 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离常数:Ka(HB)>Ka(HA)
B.Ka(HA)的数量级为10-5
C.当HA 与NaOH 溶液混合至中性时:c(A-)=c(HA)
D.等浓度等体积的HA 和NaB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H+)>c(OH-)
二、实验题
8.叠氮化钠(NaN3)固体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是汽车安全气囊中的主要成分,能在发生碰撞的瞬间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将气囊鼓起。

工业级NaN3的制备分两步进行,反应方程式如下:
ⅰ.2Na+2NH32NaNH2+H2
ⅱ.NaNH2+N2O NaN3+H2O
实验室利用如下装置模拟工业级NaN3的制备。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Ⅰ:制备
(1)装置C中盛放的药品为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D中进行油浴而不用水浴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2O可由NH4NO3在240~245℃分解制得(硝酸铵的熔点为169.6℃),则可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加热装置已略去),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在制备NaN3的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时开始通入N2O。

实验Ⅱ:分离提纯
反应完全结束后,取出装置D中的混合物进行以下操作,得到NaN3固体。

已知:NaNH2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 和氨气
(3)操作Ⅳ采用乙醚洗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定量测定
实验室用滴定法测定叠氮化钠样品中NaN3的质量分数:①将2.500 g试样配成500.00 mL溶液。

②取50.00 mL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00 mL 0.1010 mol·L-1(NH4)2Ce(NO3)6溶液。

③充分反应后,将溶液稍稀释,向溶液中加入8 mL浓硫酸,滴入3滴邻菲哕啉指示液,用0.0500 mol·L-1(NH4)2Fe(SO4)2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Ce4+,消耗溶液体积为29.00mL。

测定过程的反应方程式
为:2(NH4)2Ce(NO3)6+2NaN3=4NH4NO3+2Ce(NO3)3+2NaNO3+3N2↑
Ce4++Fe2+=Ce3++Fe3+。

(4)配制叠氮化钠溶液时,除需用到烧杯、玻璃棒、量筒外,还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

(5)试样中NaN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三、原理综合题
9.碲(Te)为第五周期元素,与氧同主族,其单质和化合物在化工生产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1)画出碲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TeO2微溶于水,易溶于较浓的强酸和强碱。

写出TeO2溶于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用铜阳极泥(主要成分为Cu2Te,还含有少量的Ag、Au)为原料制备单质碲的工艺流程如下:
①“加压浸出”过程中被氧化的元素为____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1molCu2Te被“浸出”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酸浸”时,温度过高会使碲的浸出率降低,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还原”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工业上还可以将铜阳极泥煅烧、碱浸后得到Na2TeO3溶液,然后再通过电解的方法得到单质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25℃时,向1mol·L-1的Na2TeO3溶液中滴加盐酸,当溶液pH约为6时,此时溶液中c(HTeO3-) :c(TeO32-)=_____________。

(H2TeO3的K a1=1.0×10-3,K a2=2.0×10-8) 10.碳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中应用广泛。

Ⅰ.碳氧化合物的综合利用
(1)利用CO可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 排放。

已知:反应Ⅰ:2CO(g)+2NO(g)N 2(g)+2CO2(g) △H=-746 kJ·mol-1
反应Ⅱ:4CO(B)+2NO 2(g)N2(g)+4CO2(g) △H=-1200kJ·mol-1
则反应NO 2(g)+CO(g)CO2(g)+NO(g)的△H=__________kJ·mol-1。

在一定条件下,将NO2与CO以体积比1:2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Ⅱ,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容器中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c.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d.NO2 与C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2)工业上利用CO 与Cl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光(COCl2),反应方程式为:CO(g) +Cl 2(g) COCl2(g) △H<0。

某研究小组在恒温条件下,向2L恒容容器中加入0.2molCO和0.2molCl2,10min时达到平衡,测得10min 内
v(COCl2)=7.5×10-3mol·L-1·min-1,则平衡时n(Cl2)=________ mol,设此时CO的转化率为a1,若其它条件不变,上述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a2,则
a1_______a2 (填“>”“=”或“<”)
(3)利用“组合转化技术”可将CO 2转化成乙烯,反应方程式为:6H2(g)+2CO2(g)
CH2=CH2(g)+4H2O(g)。

实验测得温度对CO2平衡转化率、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如图a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N点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M 点正反应速率
b.250℃时,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最大
c.M点平衡常数比N点平衡常数大
d.随着温度升高,乙烯的产率增大
Ⅱ.碳氢化合物的综合利用
利用甲烷的裂解可以制得多种化工原料,甲烷裂解时发生的反应有:2CH 4(g)
C 2H4(g)+2H2(g),2CH4(g)C2H2(g)+3H2(g) 。

实验测得平衡时气体分压(Pa)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b所示(气体分压=总压×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

(4)1725 ℃时,向1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3 molCH 4达到平衡,则反应2CH4(g)
C2H4(g)+2H2(g)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CH4生成C2H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11.自然界存在丰富的碳、氮、硅、磷、铁、铜等元素,它们可形成单质及许多化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C、N、Si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磷酸(H3PO3)与过量NaOH 反应生成亚磷酸氢二钠(Na2HPO3),则亚磷酸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Fe x N y的晶胞结构如图-1所示,Cu 可以完全替代该晶体中a 位置Fe 或者b 位置Fe,形成Cu替代型产物Fe(x-n)Cu n N y。

Fe x N y转化为两种Cu替代型产物的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其中更稳定的Cu替代型产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乙酰基二茂铁是常用汽油抗震剂,其结构如图3 所示,该物质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有___________,亚铁离子具有强还原性,从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

(5)金刚石晶胞结构如图-4,立方BN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硬度与金刚石相当。

在立方BN晶体中,B原子与N原子之间共价键与配位键数目比为____________;每个N 原子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N原子数为_______________;如果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取
6×1023mol-1,立方BN的密度为ag·cm-3,摩尔质量为bg·mol-1,计算晶体中最近的两个N原子间距离是_________nm(用含a、b代数式表示)。

四、有机推断题
12.2-苯基丙烯酸(俗名阿托酸)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材料中间体,其工业合成方法(从F 开始有两条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i.
ii.
iii.
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反应④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E是否完全转化为F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符合下列条件的D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____,其中苯环上的一元取代物有2 种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③核磁共振氢谱的峰面积比为6:2:2:1:1
(5)路线二与路线一相比不太理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CH3COOH 制备HOOCCH2COOH 的合成路线。

(合成路线的表示方法为:A B……目标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A 项,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为:Na 2SiO 3、CaSiO 3、SiO 2(或Na 2O·CaO·6SiO 2),不
含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A 错误;B 项,动物脂肪主要是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不含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B 错误;C 项,医用药棉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纤维素,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C 正确;D 项,硅橡胶是指主链由硅和氧原子交替构成,硅原子上通常连有两个有机基团的橡胶,属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故D 错误。

2.C
【详解】
投茶、出浴涉及茶的溶解,淋壶、烫杯、酾茶过程涉及萃取以及过滤等操作,而蒸馏涉及到物质由液态变为气体后再变为液体,泡茶过程没有涉及到此蒸馏。

A.溶解符合题意;B.萃取溶解符合题;C.蒸馏不溶解符合题;D.过滤溶解符合题;故选C 。

3.A
【详解】
A 、a 中带*为手性碳原子,有两个手性C ,故A 正确;
B 、b 分子只有2个不饱和度,同分异构体中一定不可能有苯环的结构,因为一个苯环就有4个不饱和度,故b 分子不存在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故B 错误;
C 、c 分子中有一个异丙基,异丙基中的3个C 不都在同一平面上,故c 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故C 错误;
D 、a 、b 、c 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但c 分子中并没有碳碳双键,故不能加聚反应,故D 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A 。

4.B
【详解】
A.2SO 通入酸性4KMnO 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锰、硫酸钾和硫酸,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2SO 的还原性,故A 正确;
B.KSCN 溶液用于检验三价铁离子,故B 错误;
SO能使品红溶液变为无色是二氧化硫生成的亚硫酸结合有机色素形成无色物质,体现了C.
2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用酒精灯加热,褪色的品红恢复红色,故C正确;
D.B中的溶液发生倒吸,是因为装置A中气体压强减小,实验时A中导管a插入浓硫酸中,A装置试管中气体压强减小时,空气从导管a进入A装置,a导管起平衡气压的作用,故D 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与装置的理解与评价,掌握二氧化硫氧化性、漂白性、还原性等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5.B
【解析】根据图示,K+移向电极f,所以f是阴极,e是阳极,阳极O 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故A错误;e是阳极,阳极O 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电极e的电极反应式为
4OH--4e-=2H2O+O2↑,故B正确;c处流进粗KOH溶液,h处流出纯KOH溶液,故C错误;f
是阴极,H+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非标准状况下11.2L氢气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0.5mol,故D错误。

点睛: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6.B
【解析】
根据题意及转化关系图可知,X中有Na、Al,Y是Al(OH)3,W是一元强酸,即为HCl,X、Y、Z均含有Al元素,则X是NaAlO2,Z是AlCl3,则a、b、c、d、e 分别是:H O Na Al Cl。

A、e元素是Cl,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在同主族中最强,故A错误;B、b元素为O,其单质有O3,其氢化物有H2O2,两者均具有氧化性和漂白性,故B正确;C、c与e形成的化合物为NaCl,是离子晶体,化学键是离子键,a与e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HCl,是分子晶体,化学键是共价键,两者均属于电解质,但化学键类型不同,故C错误;D、b、c、d元素的离子分别是O2-、Na+、Al3+,电子层结构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故D错误;故选B。

点睛:该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推断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中每一句话,分析出题目想传递的信息,如Y是两性氢氧化物,则Y是Al(OH)3,X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X中有Na、Al,0.1mol·L-1 W溶液的pH为1,则W是一元强酸,即为HCl,就能够顺利的分析出a、b、c、d、e 分别
是:H O Na Al Cl 。

7.C
【解析】Ka(HB)=
c (H +)c (B −)c(HB), Ka(HA)=c (H +)c (A −)c(HA), 该图是混合溶液的pH 与lg c (A −)c(HA)、lg c (B −)c(HB)变化的图像。

A 、当横坐标相同时,即
c (A −)c(HA)与c (B −)c(HB)相同,发现HA 的pH 大,说明此时HA 溶液的c (H +)小,则Ka(HB)>Ka(HA),故A 正确;B 、当lg
c (A −)c(HA)=0时,c (A −)c(HA)=1,此时c (H +)在10-5-10-4.5之间,故Ka(HA) 也在10-5-10
-4.5之间,故Ka(HA)的数量级为10-5,故B 正确;C 、根据图像,当c(A -)=c(HA)时,lg c (A −)c(HA)=0,此时溶液呈酸性,故C 错误;D 、
等浓度等体积的HA 和NaB 混合后所得溶液,HA 对NaB 的水解有抑制作用,依然是酸性溶液,c(H +)>c(OH -),故D 正确;故选C 。

点睛:该题通过图像考查了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问题,解出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图像,即该图是混合溶液的pH 与lg
c (A −)c(HA)、lg c (B −)c(HB)变化的图像。

看到横坐标,马上联想到Ka(HB)=c (H +)c (B −)c(HB), Ka(HA)=c (H +)c (A −)c(HA)
,结合纵坐标就可以判断Ka 的大小,尤其是C 选项,只有结合图像、选项才能分析得到当c(A -)=c(HA)时,lg c (A −)c(HA)
=0,此时溶液呈酸性,而我们正常的思路是通过分析守恒关系得到结论,该题恰好逆其道而行之,这需要我们在做题中,灵活应对,尤其是图像题。

8.碱石灰 水的沸点为100℃,达不到210~220℃ ad
NH 4NO 3 N 2O↑+2H 2O↑ 装置D 中熔融钠单质的银白色光泽全部消失 NaN 3不溶于乙醚,能减少其损失;可洗去NaN 3 固体表面的乙醇杂质;乙醚易挥发有 利于产品快速干燥 500.00 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0.9360(93.60%)
【解析】
(1)A 中产生的氨气混有水蒸气,干燥氨气选择碱石灰,则在C 中盛放的药品是碱石灰;装置D 中发生反应之一:NaNH 2+N 2O NaN 3+H 2O ,该反应需要温度较高,而水浴温度达不到反应所需的温度210℃-220℃,所以进行油浴而不用水浴;
(2)N 2O 可由NH 4NO 3在240~245℃ 分解制得(硝酸铵的熔点为169.6℃),在制得N 2O 之前,NH 4NO 3就已经熔化,故试管不能向下倾斜,以防熔化后的NH 4NO 3流下,故不用c ,NH 4NO 3分解会得到水,若用b 装置,水蒸气冷凝后会掉在试管底部,试管会炸裂,故
不用b,故气体发生装置选a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NO3 N2O↑+2H2O↑;在制备NaN3的实验过程中,当Na和NH3完全反应时,开始通入N2O发生NaNH2+N2O NaN3+H2O,制得NaN3,所以当观察到装置D中熔融钠单质的银白色光泽全部消失时开始通入N2O;
(3)D中混合物加水后,根据叠氮化钠(NaN3)固体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NaN3溶解在水中,NaNH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氨气,可知操作Ⅱ加乙醇可降低NaN3的溶解度促使NaN3析出;乙醚洗涤叠氮化钠可减少叠氮化钠的损失;故操作Ⅳ采用乙醚洗涤的原因是NaN3不溶于乙醚,能减少其损失;可洗去NaN3固体表面的乙醇杂质;乙醚易挥发有利于产品快速干燥;
(4)配制500.00 mL叠氮化钠溶液时,除需用到烧杯、玻璃棒、量筒外,还用到的玻璃仪器500.00 mL 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5)结合滴定过程,将2.500 g试样配成500.00 mL溶液,取50.00 mL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叠氮化钠和六硝酸铈铵反应,剩余的六硝酸铈铵,加入浓硫酸,用0.0500mol•L-1(NH4)2
Fe(SO4)2(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过量的Ce4+,结合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计算:2(NH4)2Ce(NO3)6+2NaN3=4NH4NO3+2Ce(NO3)3+2NaNO3+3N2↑
Ce4++Fe2+=Ce3++Fe3+。

n[(NH4)2Ce(NO3)6]=0.1010mol•L-1×50.00×10-3L=5.050×10-3mol,
n[(NH4)2Fe(SO4)2]=0.0500mol•L-1×29.00×10-3L=1.450×10-3mol,
与NaN3反应的n[(NH4)2Ce(NO3)6]=5.050×10-3mol-1.450×10-3mol=3.600×10-3mol,故
500.00 mL溶液中(2.500 g试样中)n(NaN3)=0.036mol,ω=0.03665/
2.500
mol g mol
g
×100%=×100%= 93.60%。

点睛:该题以实验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实验操作基本常识和滴定原理的应用,在这类型题目中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出现的信息,如叠氮化钠(NaN3)固体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已知:NaNH2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 和氨气,审清楚这些信息以后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操作Ⅳ采用乙醚洗涤的原因;在最后用滴定法定量测定叠氮化钠样品中NaN3的质量分数时,要注意结合滴定过程,是将2.500 g试样配成500.00 mL溶液,取50.00 mL(取了十分之一)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叠氮化钠和六硝酸铈铵反应,剩余的六硝酸铈铵,加入浓硫酸,用0.0500mol•L-1(NH4)2Fe(SO4)2(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过量的Ce4+,结合化
学方程式定量关系计算。

9. TeO 2+2OH -=TeO 32-+H 2O Cu 、Te 8N A (或4.816×1024) 温度升高,盐酸挥发,反应物浓度降低,导致浸出率降低
TeCl 4+2SO 2+4H 2O=Te↓+4HCl+2H 2SO 4 TeO 32-+3H 2O+4e -=Te +6OH - 50:1
【解析】
(1)碲(Te)为第五周期元素,与氧同主族,其原子序数为:52,故其原子电子排布为:2 8 18 18 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已知易溶于较浓的强酸和强碱,这一性质与氧化铝的性质类似,故TeO 2溶于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TeO 2+2OH -=TeO 32-+H 2O ;
(3)①根据流程图:“加压浸出”得到了CuSO 4溶液和TeO 2,铜阳极泥主要成分为Cu 2Te ,均为0价,故该过程中Cu 和Te 被氧气氧化;1molCu 2Te 被“浸出”时,生成2mol CuSO 4 转移4mol 电子和1mol TeO 2 转移4mol 电子,故1molCu 2Te 被“浸出”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为8N A
或4.816×
1024; ②“酸浸”时,用浓盐酸将TeO 2转化成TeCl 4,温度过高,盐酸挥发,反应物浓度降低,导致浸出率降低;
③“还原”过程用SO 2将TeCl 4还原成单质Te ,故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TeCl 4+2SO 2+4H 2O=Te↓+4HCl+2H 2SO 4;
④工业上还可以将铜阳极泥煅烧、碱浸后得到Na 2TeO 3溶液,然后再通过电解Na 2TeO 3溶液的方法得到单质碲,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要降低,即是Te 由+4价降到0价,故电极反应为:TeO 32-+3H 2O+4e - =Te +6OH -;
(4)25℃时,向1mol·L -1的Na 2TeO 3溶液中滴加盐酸,当溶液pH 约为6时,c (H +)=10-6mol/L ,
H 2TeO 3 的K a2=()233c Te c Te O H c H O -+-
⨯()
()=2.0×10-8,故c(HTeO 3-) :c(TeO 32-)=50:1。

10.-227 ac 0.05 < bc 1.0×107Pa 62.5%
【解析】
(1)已知:反应Ⅰ:2CO(g)+2NO(g)N 2(g)+2CO 2(g) △H=-746 kJ·mol -1
反应Ⅱ:4CO(B)+2NO 2(g)N2(g)+4CO2(g) △H=-1200kJ·mol-1
则反应NO 2(g)+CO(g)CO2(g)+NO(g)由(反应Ⅱ-反应Ⅰ)/2得来,故该反应的△H=(-1200+746)/2= -227 kJ·mol-1;在一定条件下,将NO2与CO以体积比1:2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Ⅱ,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当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变,可以说明达到平衡,故a正确;b.因为该反应中,所有物质均是气体,气体总质量、总体积均不变,容器中气体密度一直不变,故b错误;c.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说明NO2(g)浓度不变,故c正确; d.NO2 与CO的体积比刚开始就是1:2,系数之比也是1:2,故在反应过程中NO2 与CO的体积比一直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ac;
(2)根据反应: CO(g) +Cl 2(g) COCl2(g) 在恒温条件下反应
起始浓度 0.1 0.1 0
反应浓度 0.075 0.075 0.075
平衡浓度 0.025 0.025 0.075
则平衡时n(Cl2)=0.025mol/L×2L=0.05mol;
设此时CO的转化率为a1,若其它条件不变,上述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
由于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起始压强最大,若恒压条件下进行反应,相当于在反应过程中加压,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a2,则a1< a2;
(3)根据图像,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逐渐下降,。

a.N点温度高于M点,但催化效率低,故N点正反应速率不一定大于M点正反应速率,故a错误;b.催化剂催化效率在M点时最大,即250℃时,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最大,故b正确;c.M点CO2平衡转化率大于N点,M点相对于N点平衡正向移动,故M点平衡常数比N点平衡常数大,故c正确;d.随着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乙烯的产率减小,故d错误;故选bc;
(4)由图可知,在1725 ℃时,CH4的lg p =2,C2H4的lg p =1,C2H2的lg p =2,H2的lg p =5,故CH4的分压 p为100Pa,C2H4的分压 p为10Pa,C2H2的分压 p为100Pa,H2的分压 p
为105Pa,故反应2CH 4(g)C2H4(g)+2H2(g)的平衡常数K P=
52
2
1010
100
⨯()
=1.0×107;在同温
同体积的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故CH4、C2H2、C2H4、的物质的
量之比为10:10:1,根据C守恒,CH4生成C2H2的平衡转化率为
102
1010212

+⨯+⨯
×100%=62.5%。

点睛:该题中最后考查了压强平衡常数的计算,解决这一问的关键是看懂b图像,知道每一种气体的平衡分压,结合平衡常数计算公式。

代入计算即可;计算CH4生成C2H2的平衡转
化率时,需要用到在同温同体积的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故CH4、C2H2、C2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10:1,最后根据C守恒,计算CH4的总物质的量。

11.N>C>Si Fe3CuN sp3、sp2Fe2+的3d轨道有6 个电子,
失去1个电子后3d轨道电子排布处于半充满稳定状态3:1 12
【解析】
(1)C、N是同一周期元素,但N原子2p轨道半充满较C原子更稳定,故N的第一电离能更大,C、Si是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增强,故Si第一电离能小于C,故C、N、Si 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N>C>Si;
(2)亚磷酸(H3PO3)与过量NaOH 反应生成亚磷酸氢二钠(Na2HPO3),说明亚磷酸(H3PO3)
是二元酸,其结构中,应有两个羟基、一个非羟基氧,P与这个非羟基氧形成的是配位键,则亚磷酸的结构式为;
(3)根据题意,Cu 替代a 位置Fe 型具有的能量更高,更稳定,Fe x N y晶体的化学式为:Fe4N,a位置铁是晶胞的顶点位置,Cu 替代a 位置Fe后,晶胞中少一个Fe多一个Cu,故更稳定的Cu替代型产物的化学式为Fe3CuN ;
(4)乙酰基结构中,碳原子有三种,甲基中的C是sp3杂化,羰基中的C是sp2杂化,5
元C环中的C是sp2杂化;故乙酰基二茂铁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有sp3、sp2;亚铁离子具有强还原性,及Fe2+亚铁离子容易失电子,Fe2+的3d轨道有6 个电子,失去1个电子后3d轨道电子排布处于半充满稳定状态,故其具有强还原性;
(5)由金刚石的晶胞结构可以知道,晶胞内部有4个C原子,面心上有6个C原子,顶点有8个C原子,在BN晶体中,每个B原子和4个N原子形成共价键,B原子的配位数是4,B原子与N原子之间共价键的数目是12,所以B原子与N原子之间共价键的数目与配位键的数目比为,根据晶胞结构图,以晶胞顶点上的氮原子为例,与该氮原子距离最近的氮原子位于经过该顶点的面的面心上,这样的原子有12个,根据均摊可以知道,一个晶胞中N原子数目为
4,B原子数目也是4,根据可以知道晶胞的体积,所以晶胞的边长为,最近的两个N原子间距离是晶胞面对角线的,所以晶体中最近的两个N原子间距离是。

12.苯乙酸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
3 由于H既有羟基又有羧基,所以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时,会生成酯类副产物,影响2-苯基丙烯酸的产率
【解析】
根据题意:M是甲苯,A是,B是,C是
,D是,G是,H是。

(1)C是,名称为苯乙酸,反应④由E生成F,醛基被氢气还原,反
应类型为加成或还原反应;
(2)检验E是否完全转化为F ,即检验醛基即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3)反应③由和生成,根据
信息的提示,化学方程式为
;(4)D是,其同分异构体有多种,要满足①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有醛基②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有酚羟基③核磁共振氢谱的峰面积比为
6:2:2:1:1,说明有5种H,且数目比为6:2:2:1:1;这样的结构有:
,共3种,其中苯环上的一元取代物有2 种的结构简式为;
(5)路线一是先消去,后水解,路线二是先水解后消去,得到H,
由于H既有羟基又有羧基,所以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时,会生成酯类副产物,影响2-苯基丙烯酸的产率,相比与线路一不太理想;
(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CH3COOH 制备HOOCCH2COOH 的合成路线,根据原料与目标产物的对比分析,在原料中需要加碳原子,且该碳原子为羧基,故根据提示信息,合成路线设计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