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类方剂学期末考试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或填空】【P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五十
二病方》。
【P4】两汉时期:根据《黄帝内经》后人总结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
【P7】宋元时期:《太平惠民与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明清时期: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的《医方考》。
【P1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法统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P14】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制方理论。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对方剂以治法分类。
【p17】(多选)方剂药物配伍的作用: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p20】(多选)方剂的运用变化:1、药味增减,2、药量增减,3、剂型更换。
【p30】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p32】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芍,姜枣合用调与营卫;‘为仲景方群方之冠,乃滋阴与阳,调与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
【p35】九味羌活汤:表达‘分经论治’思想代表方。
【p38】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p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甘草=1:2
【p5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p58】大承气汤: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p61】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p67】麻子仁丸: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症。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p70】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p75】小柴胡汤:功用:与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者。
【p77】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p82】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
【p84】逍遥散: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肝脾同治,气血并调)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p94】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血分证。
【p96】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p98】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p101】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
【p102】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p104】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证。
【p106】龙胆泻肝汤: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p108】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p118】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p121】当归六黄汤: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p125】香薷散:主治阴暑证代表方。
【p127】六一散:滑石:甘草=6:1
【p133】理中丸: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p135】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与证。
【p141】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p143】阳与汤:主治:阴疽。
【p147】四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9克)白术(9克)茯苓(去皮)(9克)炙甘草(6克)。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症。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p149】参苓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p149】参苓白术散与补中益气共有的药物:人参,白术,甘草。
【p150】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代表方;主治:1、脾虚气陷证(久泻久痢,
崩漏)。
2、气虚发热证。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p152】生脉散:组成:人参9g 麦门冬9g 五味子6g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p153】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
【p155】完带汤: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p156】四物汤: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解,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p158】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甘温除热代表方。
【p159】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同治,气血并重)
【p161】八珍汤:四君加四物。
【p164】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是为三补;泽泻,茯苓,牡丹皮是为三泻。
【p171】肾气丸:补阳之品药少量轻,滋阴之品药多量重,取少火生气之义。
【p175】地黄饮子:治疗喑痱证。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走。
【p181】牡蛎散: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
【p184】四神丸: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
补火生土代表方。
【p206】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紫雪(熄风止痉),至宝丹(芳香开窍)。
【p212】越鞠丸:主治:六郁证;由气、血、痰、火、湿、食致病,叫六郁证。
【p213】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p214】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
【p220】苏子降气汤:主治:上实下虚喘咳症。
【p222】定喘汤: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p224】旋覆代赭汤: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p225】生姜:旋覆代赭汤15g;橘皮竹茹汤9g;丁香柿蒂汤6g
【p229】桃核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证。
【p231】血府逐瘀汤: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p233】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120克(生)当归尾6克赤芍5克地
龙3克(去土)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主治:中风治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中风后遗症常用方);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p236】温经汤: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p240】桂枝茯苓丸:主治:瘀阻胞宫证。
(胎动不安)
【p243】十灰散: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症。
京墨:收涩止血。
【p247】槐花散:风热或湿热邪毒引起的肠风、脏毒。
【p246】黄土汤: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p252】川芎茶调散:外感风邪头痛。
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是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治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之头痛,故为君药。
【p253】大秦艽汤:风邪初中经络证。
【p258】消风散: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
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p260】羚角钩藤汤:治疗肝经热盛动风的常用方。
【p261】镇肝熄风汤:用的是怀牛膝。
【p263】天麻钩藤汤: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p264】大定风珠:主治阴虚风动证。
【p268】杏苏散:主治:外感凉燥证。
本方为轻宣凉燥的代表方。
【p269】桑杏汤:主治:外感温燥证。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轻证的常用方。
【p272】增液汤:增水行舟法。
玄参30g,麦冬24g,细生地24g三药合用,养阴增液,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
【p274】麦门冬汤:培土生金法。
【p276
【p281
【p284】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
【p287】三仁汤: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等症。
【p293】五苓散:泽泻为君药。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p299】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p302】实脾散: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汽内停
之阴水。
【p306】独活寄生汤: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p311】二陈汤:主治:湿痰证。
二陈合用:1,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表达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2,半夏,橘红皆以陈久为良,而无过燥之弊,是为二陈。
【p321】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寒饮咳嗽。
【p324】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证。
【p328】保与丸:山楂180g;六神曲60g ;半夏90g ;茯苓90g ;陈皮30g ;连翘30g ;莱菔子30g;主治:食滞胃脘证。
【p331】健脾丸:主治脾虚食积证。
【p332】枳实消痞丸:消痞除满,健脾与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症。
(心下痞满)
【p337】乌梅丸:主治脏寒蛔厥证。
(以及久泻久痢)
【p11】八法:汗、与、下、消、吐、淸、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与法:是通过与解与调与,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与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吐法:使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脘间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口而吐出。
【p19】君臣佐使理论: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1、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以达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与药,即具有调与诸药作用的药物。
【p23】剂型特点:17种。
1、汤剂:将药物加水或酒浸后煮过,去渣取液;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而且可随证加减药物运用较全面灵活,
适于病症较重或病情不稳定者。
2、散剂: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后制成粉末状制剂,可内服外敷;特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3、丸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形的
【p43
但桑菊饮大多为辛凉之品,以疏散风热,清宣肺热的桑叶、菊花为主,并配伍肃降肺气的杏仁,其肃肺止咳之力大,宜用治温病初起,表证较轻,邪热不甚,肺失清肃之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而银翘散有银花、竹叶,且银花、连翘用量较重,并配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等辛散透表之品,则解表清热之力强,宜于温病初起,邪热较甚,偏重于卫表之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表解而里滞亦除。
即前人所谓从表陷者仍当由里出表,如逆水挽船上行之意,故称。
【p75】小柴胡汤中黄芩与柴胡配伍意义: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与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p82】大承气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散均治疗厥逆证,如何区分使用?
答:大承气汤功用是峻下热结,治疗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其机理是实热内结,气机阻滞,阳气受遏,不能外达四肢,或热盛伤津劫液,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火热上扰心神,神明混乱等所致;四逆汤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其机理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厥证,其机理是由于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成手足厥寒;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证,其机理乃手足不温也。
【p91】白虎汤中知母的作用:臣药知母一可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可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与石膏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p94】清营汤中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
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为透热转气发。
【p119】青蒿鳖甲汤配伍特点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
【p146】补益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答: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
(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左金丸,枳实消痞丸)
喘咳证?
答:苏子降气汤适用于由肾阳不足,以而不纳气,导致的喘逆短气,肾阳不足导致的水不化气而使水冷为痰,导致的痰涎壅盛的以上实下虚的喘咳证;定喘汤适用于体表感受风寒,肺气壅闭不降,郁而化痰涎,出现的痰多色黄,质稠不易咳出的喘咳证;小青龙汤适用于表寒引动内饮,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足,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咳喘痰多而不稀的喘咳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适用于风寒表邪不解而郁里化热,从而充斥内外,肺失宣降,引起的喘咳证。
【p238】生化汤:组成:全当归24g,川芎三钱9g,桃仁6g,干姜2g,甘草2g。
意在生新化瘀,证由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所致;方中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为君药。
(产后第一方)
【p261】镇肝熄风汤中配伍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的意义?
答:1、疏肝理气,肝为刚脏,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品,强制肝阳下行,势必郁遏其升法条达之气,故用川楝子生麦芽茵陈舒达肝气,遂其条达之性,使之镇肝而不郁遏,以利于肝阳之潜降;2、清泻肝热,以抑肝阳上亢之势,此三药可清肝热疏肝郁,使镇中有疏,而无伤肝之条达疏泄
之弊。
【p287】三仁汤中杏仁、生薏苡仁、白蔻仁的配伍意义?
答: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
【p309】桂枝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肾气丸,当归四逆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桂枝汤中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答:五苓散中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阳气蒸腾以助膀胱气化;苓桂术甘汤中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方。
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小建中汤中饴糖配桂枝,辛甘温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肾气丸中附子大辛大热,为温阳诸药之首,桂枝辛甘而温,乃温通阳气要药,三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源,共为君药;当归四逆汤中当归甘温,养气与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共为君药;核桃承气汤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君药,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桂枝茯苓丸中既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佐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热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桂枝汤中桂、苓、芍并用,佐以姜、枣,有调与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与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p309】黄芪在防己黄芪汤,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中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答:防己黄芪汤中黄芪与防己为君药,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与防己祛风行走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当归补血汤中重用黄芪五倍于当归是为补气而专固肌表,同时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配合当归,使气旺血生;玉屏风散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是为君药;补中益气汤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