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史第五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第五章 清末的教育 文教政策、教育宗旨和选材制度
一、“中体西用” 1、历史背景:千年未有之变局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在英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左为十一国公使, 右为清政府代表奕劻(前)、李鸿章(后)。


• • • •


最后,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1905 年 9 月 2 日,袁世凯、张之洞、赵 尔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重臣联名会奏 “请废科举”。 当天,光绪帝发布“上谕”:“著即自 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 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自此,实施1300年的科举制停废。 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为新式学堂的办理提 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也为中国学前教育近 代化清除了思想和制度上的障碍。
(1)求强—求富:军事“长技”、“西 文”、科技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后,首先 讲求的是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 需的 “西文”。以及近代军事技术是离不开数学 和其他科技知识。 70年代后,洋务运动由开办军用工业的 “求强”渐渐转入同时举办民用工商业的 “求富”阶段,教育内容又扩展到商学、兵 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 用、管理学领域。 “中体西用”的内涵也因此不断调整, “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 分。
第五章
清末的教育
历史背景: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标志洋务运动 开端。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办,中国新型学校教 育自此开端。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宣告清政府历经 30余年的“自强新政”失败。1898年,资产阶级掀起了短 命的“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次年《辛丑条约》签 定,中华民族陷入更为深重的灾难。 1901年,清廷下诏“重行新政”,大刀阔斧进行诸多 改革,奠定了中国新教育的基础。但终不能阻止“辛亥革 命”的浪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延续296年 的清朝在此花上了句号,中国千年帝制终结。
(2)冲击中体:甲午战争后 • 到甲午战争后,经维新派的大力宣传 介绍,“西学”的传播重心已经由科技领 域推进到涉及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上层 建筑领域,由物质文明层次进入到精神文 明层次,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 度和纲常伦理等“中体”的核心部分, “中体西用”正面临被突破。 • 正当此时,张之洞即时出台《劝学篇》, 起到了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 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 实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 批判“中体西用”与“政本艺末”,提出“西体 西用”
“体用不二” “中体西用”
哲学层面 体用不二.doc
“艺”“政”并出论
“政本艺末”
事实层面
西体西用
学习西方的生产方式(艺),仿照西方的政 治制度(政),都必须以引进西方西方的科学技术 为基础,有着全盘西化的命题。这暗含着破除了中国 文明优越论的神话,传统儒学因是中国近代化的障碍 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怀疑,并开始动摇。
1909年,中国体操学校女子部 举行春季运动会,吸引了中外观众
清政府时期的小学体操科(体育课)
(5)尚实 仿照欧美“实利主力”,注重实科教育, 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以发展国民生 计。


五、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止 清末科举变革的几个阶段:
正式废除 (1905)
变更科考 内容和科目 (1888,1898)
• •
2、早期教会女学 早期教会女学堪称是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 先声。 • 教会女学在最初招生比较困难: • 一是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 统观念影响; • 二是中国的门户刚刚开放,国人对西人的 文化教育生活还很陌生; •
• •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西方列强是以鸦 片和大炮撬开中国的大门,这不能不引起 中国人民的反抗和仇恨。 • 尽管传教士是以慈善的面目出现,但 要消除中国社会对教会学校的疑忌还必须 费一番努力。在传教士的种种努力下,全 国教会女学生的人数呈增长趋势。


废八股, 改用策论 (1898,1902)
改革和 停罢武科 (1901)
递减 科举中额 ( 1901 )
首先,为配合洋务、实学,主张变更科 考内容和科目。 • 设“算学科” :1872年,船政大臣沈葆桢 奏请,未准。1887年,监察御史陈绣莹重申, 通过,1888年设科取士。并录取了1名“算 学科举人”,成为科举设科中突破。
二、“政本艺末” • 1、背景 • 1858年,中法战争,战场胜利,谈判 座上失败;甲午战争失败及《马关条约》 签定。表明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政策 的失败。 2、特质 “中体西用”中“西用”的内涵实则 是“艺本政末”(器物层),“政本艺末” 仍然在“西用”上做文章,即在中学为体 的前提下,改变当时的政治体制,废除科 举,开办新式学堂(制度层)。

四、五项教育宗旨 • 1、颁布时间及背景 • (1)1906年颁发 • (2)新学制实施需要一个指导思 想,学部请示,光绪批准;该宗旨以 “中体西用”为基本指导原则 ,应对 “政本艺末”“西体西用”的挑战。 五项教育宗旨是晚清新式学堂法 令化的教育宗旨。

2、具体内容 前两项为“距异学者”(中体范畴): (1)忠君。维护专制制度,体现“中体” 中“君为臣纲”的要求。 (2)尊孔。推尊儒学宗师孔子,以维 护“正学”以抵御邪说。经学为必修课、春 秋祭 孔等 。

2、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 督教传教士大会 • 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教活动中,这些基 督教传教士国籍不尽相同,传教士之间甚至 还经常为争夺传教范围发生磨擦。 • 为了促进传教活动的协调,加强传教士 之间的联系与交流,1877年5月,在华基督 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在 这次大会上,美国传教士狄考文作了题为 《基督教会与教育》的讲演,强调教会学校 对中国基督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 •
1901 年“新政”,光绪帝于是年 8月 29 日再 次发布“上谕”,着令自1902年起,乡试、会试 一律停废八股。
再次,改革和停罢武科。 常科分列文、武两科,实行于清朝,旨在为 八旗子弟开通登进之路。 改革:1852年,魏源在《筹海篇》中指出了 “陆营有科而水师无科”的偏颇。1878年,沈葆 桢呈专折“请停武科”。1898年.光绪帝明令: 科举武科“自下届为始,一律改试枪炮”。
千年未有之变局.doc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 有之变局”,要摆脱被宰割的局面,挽救国 家和民族的危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 必须改变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学习西方先 进的生产方式与政治制度。 于是,如何处理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关系,成为当时争论不休又不得不面对,并 力图说清楚的难题。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西学 内涵(物质、制度、思想观念)和对西学的 取舍,以及西学如何嫁接拿来等方方面面。
(1) “西艺”即西方大工业的科学 和技术。洋务派采西学的目的。在于引入 工业文明以在经济形态上改变农业文明的 落后,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 “体”“用” 关系 “体”指本体、内核或根本;“用”指 形式、作用或枝叶、现象的总称,这对范畴 具有“体一用多” 、“体静用变”的特征。 “中体西用”的关系就是“体主用辅”“体 先用后”。 “中体西用”基本内涵是在保持、甚至 张扬以儒学为精神支柱的前提下,并以此为 主导,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相关制度,以 达到满清政府“图强”“求富”和长治久安 的目标。



1897 年,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 科, 1898年由光绪帝特批准行。经济特科 的考试内容具有明显的实科特征。
其次,废八股考试,改用策论取士。 • 1861年,冯桂芬在《改科举议》批评“时文 取士”。后,薛福成、王韬、郑观应、李鸿章等 人也力主停废八股。

• •
1898年“百日维新”,康有为呈《请废八股、 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光绪帝批准, 八股遂废。戊戌政变后,八股复制。

• •
(3)评价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 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为 “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 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 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 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 缺口,改变了单 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 但是,“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 方案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 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 间的排异性反应。 冯天瑜论文化保守主义.doc
停罢: 1901 年 7 月,张之洞、刘坤一专折奏 请 “ 停 罢 武 科 ” , 同 年 8 月 29 日 , 光 绪 帝 发 布 “上谕”:“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 即一律永远停止。”
• •
又次,递减科举中额。 • 所谓中额,即录取名额。明清科考, 大体以每届录取300人为常例。减少每届科 考的录取人数成为削弱科举的地位与影响 方法之一。 1901 年,张之洞、刘坤一在《变通政 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中,便提出了 “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 的设想。 1903 年,张之洞与袁世凯联名呈《奏 请递减科举折》。 1904 年,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联名 进呈《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计划 每届“分减中额三分之一。
后三项为“图振起者” (西用层面): (3)尚公 养成国民公德。仿照西方学校教育 培植“相亲、相恤、相扶助”国民精神,克服 “支 离涣散”通病;承续泛爱众而亲仁,扫除“自 私 自利”积习。
(4)尚武。仿照东西方各 国“军国民主义”,实 行全国皆兵、全民借兵。属 于军事体育范畴。
上海圣约翰大学拖着长辫子的 跳高运动员在比赛
• •
(二)教会学校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教会学校的发展可大 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 1、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 1876年,教会学校数量由60年代初的不足 200所发展到1876年的大约800所,学生人 数达到两万人左右。这一阶段的教会学校, 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中学出现,约 占学校总数的7%,女生占了相 • 当的比例。
2、 “中体西用”的内涵 全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旧 学为体,新学为用”。 所谓“中学”“旧学”,是指中国传统的 精神文明,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或 理学,也可称为“经史之学”。 所谓“西学”“新学”,是指与西方物质 文明相关的西文、西艺、西政、西哲、西史等 等。在洋务派的心目中,西艺则是“西学”的 内核。
3、出台过程 1861年,冯桂芬首次提出。 近代变革三阶段.doc 张之洞在1898年的《劝学篇》中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 相关主张。 劝学篇.doc
4、“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存 在的问题 首先,“中体西用”首先是晚清 政府认可的变革发展的大政方针,也 是这一时期的文教政策。还应看作是 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 其中“中体”体现制度、精神、 思想观念层面,而“西用”主要体现 在物质层面上。 • 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 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3、康、梁的观点:“今日之学校, 当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



• • •
三、“西体西用”:代表人物:严复。 严复(1854—1921),福建人,是著名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 近代自然科学知识。1877年到1879年,被公 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积极倡导西学的启 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 《天演论》等翻译工作。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 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 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 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 •
思考题: 1、 “中体西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如何评价其历史影响? 2、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科举制度废除 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变革
• • •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一)早期教会教育 1、基本情况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海外传教事业也随之兴盛。当时中国海禁未开,西 人传教仍被禁止,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西方传教士 受不同宗教组织的派遣,秘密地来中国沿海一带进 行传教活动。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 了在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自传教士在澳门 创办“马礼逊学堂”(1839,此前有1818年在马六 甲成立的培养华人的英华书院)后,继之又在五个 通商口岸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