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bliography
[1] Boltz, W. G..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M]. New
Haven: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4.
[2] Coveney, P..The Image of Childhood[M]. Baltimore: Penguin:1967/1957.
[3] Elliott, J ohn. The Old World and the New[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4] Dai, W.. Ertong wenxue de zhexue Quan [Philosophical View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A]. In J. Zhao (Ed.), Tonghua pinglun [Commentaries on Fairy Tales][C].
Beijing: New Culture.1928/1924: 92–101.
[5] Dewey, J.. John Dewey: Lectures in China, 1919–1920 [M]. R. W. Clopton and T.-C. Ou,
(Trans.).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1973.
[6] O’Sullivan, E.. Internationalism, the Universal Child and the World of Children’s Literature[A]. In P. Hunt (Ed.).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nd ed.) [C],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3–25.
[7] 爱伦•坡. 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M]. 曹明伦,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8] 曹曼. 爱伦·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解读[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39(20):6 3-68.
[9] 高彦. 人生之超越——对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解读[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 32-33.
[10] 刘常轩.《乌鸦》的音乐性及其音韵效果[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7):120-122.
[11] 刘俐俐. 厄歇尔府的倒塌的现代阐释[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4):19-23.
[12] 刘建国.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论在《乌鸦》中的体现[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1): 82-85.
[13] 冉凡敏. 爱伦•坡的乌鸦体现的超凡之美[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67(7):85-86.
[14] 任翔. 爱伦·坡的诗歌:书写与死亡的生命沉思外国文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 2004(2):30-36.
[15] 王萍. 天庭雅韵与鬼域悲音——济慈的《夜莺颂》与爱伦·坡的《乌鸦》比较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
2005(45):82-86.
注释
正文中引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等必须加注释。
注释可用夹注、尾注等。
(1)夹注(In-text documentation)。
文内引文所据文献无需特别说明者,直接在正文中用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
例如:(赵元任,1966:219)或(Duncan & Fiske, 1985:58—59)。
在夹注中出现的文章必须列入参考文献。
(2)尾注(Endnotes)。
确需另加注的,采用尾注形式,按在正文中出现顺序排列,并在正文相应位置加注上标1、2、3等等。
以Endnotes为标题,五号, 加
粗,左顶格;具体内容以1、2、3为序号,小五号,先名后姓;中文为宋体小五号,先姓后名。
每一尾注的第一行缩进5个英文字符,第二行顶格。
所有标点符号在英文状态下输入。
所列项目及顺序示例如下: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页码超过1页的用pp,页码为1页的用p)。
例:
1. Brown, Gillian, & Malmkjaer, 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pp.115-117.
2. Ibid. p. 79.
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专著:作者姓, 作者名. 专著名[M].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如:
[1] 吕叔湘, 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1.
[2] Searle, John R. Speech Ac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2)编著中析出文献:作者姓, 作者名. 论文题目[A]. 编著论文集[C]. ed. 编著者姓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论文页码范围. 如:
[1] 方梦之. 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A].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C]. ed. 杨自检,
李瑞华.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79-85.
[2] Searle, John R. Metaphor[A]. Metaphor and Thought [C]. ed. Ortony, 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 72-123 .
(3)译著:原作者姓名. 原著名[Z]. 译著名. tr. 译者姓名. 译著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范围. 如:
[1] Faulker, W. The Sound and the Fury[Z]. 喧哗与骚动. tr. 李文俊. 上海: 上海译
文出版社, 1984: 81-82.
b.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 年,卷(期): 起止页码. 如:
[1] Haiman, J. The Iconicity of Grammar[J]. Language, 1980 (56): 515-540.
[2] Collins, A. M. & Loftus, E. F. . 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 (82): 407-428.
[3] 王阳. 第三人称叙事的形式叙述者的限定[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1): 1
-6.
[4] 金显一, 王昌伙, 江磊.一种用于检测的的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1993, 33(3): 34-39.
注意事项:
1.英文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
2.英文书名斜体
3.中文书名不加书名号
4.著作出版社前要加出版社所在地
5.著作不用写页码
6.杂志要例出时间,期号,页码
7.杂志名前不需加出版社所在地
8.著作标识码为[M],杂志标识码为[J],论文集标识码为[C],论文集中的论文标识码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