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散_普济方卷三四七引_十便良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能散_普济方卷三四七引_十便良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三能散_普济方卷三四七引_十便良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
1.原方 (4)
1.1.组成: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4)
1.2.功效:奶痈。

(4)
1.3.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七引《十便良方》。

(4)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
2.相似度67%:黄耆散 (4)
2.1.组成:绵黄耆(细者,洗,焙)1两,甘草(炙)半两,皂角刺(择红紫者,锉,麸炒黄)1两。

(4)
2.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4)
2.3.加:甘草 (4)
2.4.功效:发背。

(4)
2.5.来源:《本事》卷六。

(4)
3.相似度50%:猪肚膏 (4)
3.1.组成:雄猪肚1枚(去垢净),皂角刺1两。

(4)
3.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4)
3.3.加:雄猪肚 (4)
3.4.减:绵黄耆 (4)
3.5.功效:痔疮。

(4)
3.6.来源:《疮疡经验全书》卷七。

(4)
4.相似度50%:枳壳汤 (5)
4.1.组成:枳壳半斤(面炒,去瓤),绵黄耆半斤(洗)。

(5)
4.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5)
4.3.加:枳壳 (5)
4.4.减:皂角刺 (5)
4.5.功效:远年近日肠风下血。

(5)
4.6.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六。

(5)
5.相似度50%:皂角酒 (5)
5.1.组成:皂角刺、破故纸各等分。

(5)
5.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5)
5.3.加:破故纸 (5)
5.4.减:绵黄耆 (5)
5.5.功效:淋证。

(5)
5.6.来源:《普济方》卷二一四。

(5)
6.相似度50%:托里黄耆汤 (5)
6.1.组成:绵黄耆(去芦,蜜炙)10两,甘草1两(炙)。

(5)
6.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5)
6.3.加:甘草 (5)
6.4.减:皂角刺 (5)
6.5.功效:诸疮肿发渴,脉虚。

(6)
6.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6)
7.相似度50%:通天再造散 (6)
7.1.组成:锦纹大黄1两(湿纸包裹煨熟,切片,焙干),皂角刺1两(去刺皮,取其茎,锉碎)。

(6)
7.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6)
7.3.加:锦纹大黄 (6)
7.4.减:绵黄耆 (6)
7.5.功效:大风。

(6)
7.6.来源:《普济方》卷一一○引《十便良方》。

(6)
8.相似度50%:黄耆丸 (6)
8.1.组成:绵黄耆(蜜炙)、人参(去芦)。

(6)
8.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6)
8.3.加:人参 (6)
8.4.减:皂角刺 (6)
8.5.功效:疮疡溃脓之后,本虚心热。

(6)
8.6.来源:《本事》卷六。

(6)
9.相似度50%:黄耆汤 (6)
9.1.组成:绵黄耆半两,陈皮(去白)半两。

(6)
9.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7)
9.3.加:陈皮 (7)
9.4.减:皂角刺 (7)
9.5.功效:年高老人,大便秘涩。

(7)
9.6.来源:《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7)
10.相似度50%:黄耆六一汤 (7)
10.1.组成:绵黄耆6两(用淡盐水润,饭上蒸),粉草1两(半生半炙)。

7
10.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7)
10.3.加:粉草 (7)
10.4.减:皂角刺 (7)
10.5.功效:渴疾痈疽,溃后作渴。

(7)
10.6.来源:《外科精要》卷下。

(7)
11.相似度50%:附子酒 (7)
11.1.组成:生附子1枚(不去皮,重1两),皂角刺21根(1方加黑豆1合)。

7
11.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7)
11.3.加:生附子 (7)
11.4.减:绵黄耆 (7)
11.5.功效:痛风;妇人血风,身上瘙痒。

(7)
11.6.来源:《普济方》卷三一七。

(8)
1.原方
1.1.组成: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1.2.功效:奶痈。

1.3.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七引《十便良方》。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相似度67%:黄耆散
2.1.组成:绵黄耆(细者,洗,焙)1两,甘草(炙)半两,皂角刺(择红紫者,锉,麸炒黄)1两。

2.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2.3.加:甘草
2.4.功效:发背。

2.5.来源:《本事》卷六。

3.相似度50%:猪肚膏
3.1.组成:雄猪肚1枚(去垢净),皂角刺1两。

3.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3.3.加:雄猪肚
3.4.减:绵黄耆
3.5.功效:痔疮。

3.6.来源:《疮疡经验全书》卷七。

4.相似度50%:枳壳汤
4.1.组成:枳壳半斤(面炒,去瓤),绵黄耆半斤(洗)。

4.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4.3.加:枳壳
4.4.减:皂角刺
4.5.功效:远年近日肠风下血。

4.6.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六。

5.相似度50%:皂角酒
5.1.组成:皂角刺、破故纸各等分。

5.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5.3.加:破故纸
5.4.减:绵黄耆
5.5.功效:淋证。

5.6.来源:《普济方》卷二一四。

6.相似度50%:托里黄耆汤
6.1.组成:绵黄耆(去芦,蜜炙)10两,甘草1两(炙)。

6.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6.3.加:甘草
6.4.减:皂角刺
6.5.功效:诸疮肿发渴,脉虚。

6.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7.相似度50%:通天再造散
7.1.组成:锦纹大黄1两(湿纸包裹煨熟,切片,焙干),皂角刺1两(去刺皮,取其茎,锉碎)。

7.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7.3.加:锦纹大黄
7.4.减:绵黄耆
7.5.功效:大风。

7.6.来源:《普济方》卷一一○引《十便良方》。

8.相似度50%:黄耆丸
8.1.组成:绵黄耆(蜜炙)、人参(去芦)。

8.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8.3.加:人参
8.4.减:皂角刺
8.5.功效:疮疡溃脓之后,本虚心热。

8.6.来源:《本事》卷六。

9.相似度50%:黄耆汤
9.1.组成:绵黄耆半两,陈皮(去白)半两。

9.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9.3.加:陈皮
9.4.减:皂角刺
9.5.功效:年高老人,大便秘涩。

9.6.来源:《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0.相似度50%:黄耆六一汤
10.1.组成:绵黄耆6两(用淡盐水润,饭上蒸),粉草1两(半生半炙)。

10.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10.3.加:粉草
10.4.减:皂角刺
10.5.功效:渴疾痈疽,溃后作渴。

10.6.来源:《外科精要》卷下。

11.相似度50%:附子酒
11.1.组成:生附子1枚(不去皮,重1两),皂角刺21根(1方加黑豆1合)。

11.2.原方对照:绵黄耆1两,皂角刺(烧存性)1两。

11.3.加:生附子
11.4.减:绵黄耆
11.5.功效:痛风;妇人血风,身上瘙痒。

11.6.来源:《普济方》卷三一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