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辛庄遗址:记录曾经的辉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大辛庄遗址:记录曾经的辉煌
作者:暂无
来源:《走向世界》 2015年第12期
文/方辉刘秀玲
从2010年3月中旬开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济南市历城区大辛庄遗址进行新一期考古发掘。

截止到当年7月初第一阶段发掘结束,共发掘面积约900平方米,出土一批商代遗迹与遗物,共揭露商代夯土建筑基址1座、灰
坑200多个、水井1眼、陶窑1座、墓葬40余座,各类标本2000余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商
代铜器墓葬及夯土建筑基址,是继2003年商代贵族墓地和甲骨文发现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

商代铜器墓葬可分为中型墓和小型墓两类,商代前期的中型墓可以M139为代表。

该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长3.22米,宽2.24米,存深1.57米。

方向220°。

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东西二层台可辨殉人3具。

墓底中部有一长方形腰坑,长0.82米,宽0.39米,深0.18米。

葬具为一棺一椁。

棺椁曾被早期盗扰至底,椁内填土中可见较多凌乱的朱砂、铜片和金箔等。


葬品共18件(不计铜片和金箔片),其中青铜器14件,包括鼎2件、2件、爵1件、1件、卣
1件、1件、斗1件、钺1件、1件、矛2件,另有大型石磬1件、玉器2件、涂朱圆陶片2件。

器物均置于熟土二层台上,其中一件大圆鼎置于二层台东北角,其余均位于二层台西南角。


圆鼎(M139:1),方唇,斜折沿,鼓腹,圜底,锥状空心足。

口沿上直立两个对称拱形竖耳。

上腹部饰兽面纹带,三锥状足均饰阳纹兽面纹饰。

口径约39-40.4、通高54.9厘米。

一对封顶(M139:4、5),顶盖饰多组纹饰,流管以兽面纹为主体,其上有一对乳钉。

微束颈,颈饰兽面纹条带。

扁带状,首作兽首状,下有一垂耳。

分档,三袋足各饰一组兽面纹,通高均超过37厘米。

铜钺(M139:6),中部有一较大的圆形穿,通体素面,器身厚重,长29.5厘米、肩宽
24.1厘米。

其他铜器,或体型硕大,纹饰精美,如提梁卣(图五)、(图六)等;或器型独特,前所罕见,如、觯等。

另外,饮酒器组合为觯、爵而非觚、爵,也是该墓一个特点,从器物组
合及器形、纹饰特点判断,年代应属商代前期,约当二里岗上层晚段。

如此高规格的二里冈期
中型墓为同时期我国东部地区所仅见,在全国范围也属少见。

商代后期的中型墓在大辛庄较为多见,随葬青铜礼器组合一般为觚、爵,兵器组合包括戈、矛、钺,陶器组合为鬲、豆、簋或鬲、瓿等,均有熟土二层台和腰坑,且盛行殉狗葬俗,时代
和区域特点比较突出。

以M163和M127为例。

M163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小底大,墓口长
2.85米、宽约1.6米,墓底长约2.9米,宽约1.68米。

存深约1.6米。

墓向200°。

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东西两侧各有殉狗2条。

葬具为一棺一椁,棺内铺有朱砂,墓主人骨骼腐朽严重。

墓底中央有一长椭圆形腰坑,内有殉狗1条。

随葬品有6件青铜器、2件玉器和2件陶器。

随葬青铜器均为兵器,包括戈3件、钺1件、1件、刀1件;玉器包括钺1件、璜1件;陶器
为鬲1件、瓿1件。

铜兵器置于墓主人头部或腰部两侧,玉钺置于腰坑内。

M127墓圹长3.16米,宽1.5米,存深3.48米,方向197°。

熟土二层台及殉狗、葬具、朱砂、腰坑等与M163
相似,惟葬具下有垫木痕迹,腰坑内动物骨骼零碎,难辨是否为殉狗。

M127墓内随葬品共8件,其中青铜器5件、陶器3件。

3件陶器均放置于墓圹南壁处,排列方式自东向西依次为鬲、豆、簋,均立放,保存完整,陶质较好,鬲腹内存一块兽骨。

铜器5件,包括铜爵、铜觚、铜钺、
铜戈、铜矛各一件。

铜爵、铜觚均放置于棺内墓主人足部两侧,保存完好;铜钺、铜戈均位于
人骨盆骨下,平放,刃部朝脚端。

铜矛置于椁棺之间,人骨架上肢骨左侧,尖部朝头向。

从随
葬器物形制看,M163年代约当殷墟二期,M127则为殷墟三期。

小型墓墓圹较小,偶见熟土二层台,多有腰坑,随葬陶器有单件鬲或盆,或鬲、盆与簋、
罐等陶器组合,多置于头端南侧,亦有殉狗现象。

如M161墓圹长1.48米,宽0.5米,墓向
206°。

有殉狗1具,墓底有一长椭圆形腰坑。

随葬陶器有鬲和盆各1件,个体较小。

另有石斧1件,墓主人右侧放置1枚大
蚌壳。

发掘还发现一座面积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编号为F61。

夯土台基开口⑤A层下,存深约0.5~0.6米,基本呈长方形,呈东南-西北向,宽约6.8米,已揭露长度约13.6米,已发掘面积约92.8平方米。

从已揭露的台基北侧看,与夯土台基边界平行有一排柱础石,与夯土台基的间距约2米。

该基址被属于殷墟三期的墓葬和灰坑遗迹所打破,属于殷墟二期的可能性极大,与大辛庄甲骨卜辞同属殷墟
早期。

遗址挖掘发现的二里冈期中型墓和殷墟早期大型建筑基址是继2003年该遗址出土甲骨文和贵族墓地之后的又一重大收获,再次证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至后期早段,为中国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处遗址,在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荣获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片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