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从事绿色产业,某著名企业董事长把他们称为“绿领”。

该企业提出一项“绿领”培养计划,准备用5年时间,发动一批涉农企业参与,无偿为农村培育10万名新型农民和农技员。

在培训10万人的基础上,还将从中选拔至少100名创业合伙人,给予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的扶持。

宏观上看,仅2018年中央财政就投入15亿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以上。

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培养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400万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

从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可以看到现代化农业新趋势: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等“互联网+”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

没有人才,如何驾驭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管理呢?
乡村人才振兴,培训体系是保障。

经过探索,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建制,形成了一支拥有近2万名专职人员和5万余名兼职教师的农民教育培训专业队伍。

(摘编自高云才《乡村振兴,五个方面都要强》)
材料二
2018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和结构(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农民之所以贫困,从其自身的角度讲主要是由于能力欠缺,这个能力既包括专业技术,也包括盘活资源的能力。

边远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差,农业经营收益越来越不能负担快速増长的生活需求,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和有技术的劳动力外出,导致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结构严重失衡,带来了养老、未成年人教育、农村家庭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导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缺乏技术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多数村庄处于“空壳化”状态,加上土地分散、小户经营的现状,为以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以规模化发展为主要推进方式的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

面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同时还要加大对乡村智力扶持的力度,有序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

(摘编自董天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材料四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良好运行有利于乡村振兴。

尽管目前我国农村电商成绩斐然,但是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紊乱、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电商人才匮乏以及农村电商产品趋于同质化、缺乏品牌建设等原因,严重削弱了农村电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基于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物流基础体系,注重电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农村产品品牌效应,以使农村电商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机遇,取得突破性进展。

(摘编自储玉环《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电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培养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400万人,但根据材料二可知,农村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人才培养依然任重道远。

B. 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老化问题非常严重:2018年,全国年龄55岁及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而年龄35岁及以下的人员不到百分之二十。

C. 从材料二可知,东部、中部地区受过高中及大专以上教育人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
可见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存在地区差异。

D. 边远贫困地区资源先天不足,农业经营收益和快速增长的生活需求存在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以致人才流失严重,这为乡村振兴带来了许多问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趋势,能够适应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管理的新型农民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

B. 纵观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我国2018年从事种植业的人员比例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这说明农业经营人员的行业构成极不合理。

C. 边远贫困地区所存在的技术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匮乏以及土地分散、小户经营等问题,增加了工作难度,有可能影响这些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D.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乡村振兴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促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又能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机遇。

6. 请结合材料,就如何打造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队伍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4. C
5. D
6. ①政府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②完善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建制培训体系。

③调动企业力量,加大培训力度,并让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的扶持。

④加大对乡村智力扶持的力度,鼓励、引导人才向乡村有序流动。

⑤改善乡村环境,留住本乡村人才。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仔细对应文本与选项内容的差异。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C,“东部、中部地区受过高中及大专以上教育人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说法有误,从材料二可看出,高中或中专受教育人员所占比例有较明显差异,但“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员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差异。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仔细对应文本与选项内容的差异。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D,“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乡村振兴互为条件,缺一不可”错,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乡村振兴除了发展电子商务之外,还有其他渠道。

故选D。

【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材料内容的理解、筛选、整合、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到原文内容中进行筛选概括。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请结合材料,就如何打造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队伍提出合理化建议。

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结合文本材料概括打造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队伍的建议是:乡村人才振兴,培训体系是保障。

经过探索,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建制,形成了一支拥有近2万名专职人员和5万余名兼职教能力既包括专业技术,也包括盘活资源的能力。

面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迫切需师的农民教育培训专业队伍;农民之所以贫困,从其自身的角度讲主要是由于能力欠缺,这个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同时还要加大对乡村智力扶持的力度,有序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物流基础体系,注重电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农村产品品牌效应,以使农村电商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机遇,取得突破性进展。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 — 20题。

泅渡兹勃鲁契河
巴别尔
⑴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

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

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

⑵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

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

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

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

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

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

马匹下到
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

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

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⑶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

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

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⑷“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⑸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

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

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都鼓了起来。

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

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⑹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⑺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

我梦见了六师师长。

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

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

“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⑻“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

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⑼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

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

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⑽“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

’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17.小说中有两处写到月亮(划线句子),请结合具体文字和语境,来谈谈这两处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

(4分)
18.文中第7小节的梦境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19.小说第10节写孕妇的这段话,表达了哪几个方面的情感?在前一问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旨。

(6分)
20.小说第2节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太阳,有人认为这个比喻句和它之前的写景段落的风格并不协调。

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探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分)
参考答案:
17.(4分)“庄严的朗月”写的是横在泅渡现场上空的月亮,表现的是行军途中的肃杀、急速、动荡;而“亮晶晶、圆滚滚、无忧无虑的脑袋”则写出了行军以后所获得的短暂安宁之夜。

18. (4分)⑴枪决场面暗示了小说所写的这场战争的残酷。

⑵为下文的醒转、挪地方、看到尸体作铺垫。

19. (6分)⑴父亲临死前对女儿的牵挂。

⑵对波兰人的凶残的控诉。

⑶女儿对父亲的不舍和思念。

主旨:揭露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痛苦和伤害,赞颂他们间的亲情。

20. (6分,按,此题不必细设得分点,答案也仅供参考,让阅卷者凭整体判断来打分,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带有血腥意味;而此前的所写之景优美、宁静、祥和,两者的语言风格确实有差异。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放错位置的比喻句,从全文来看,宁静优美之景的背后是血腥的杀戮和生命的消亡,作者如此处理,不仅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独特冲击感,而且用之前的写景暗示了即将到来的主题:战争对生命的戕害。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②这是炼字的好例。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③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④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⑤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乌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为什么?
(2)作者引用王若虚修改《史记》“李广射虎”的事例目的是为了证明怎样一个道理?
(3)第5自然段开头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4)根据第5自然段内容回答
①对推敲的总评价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推的评价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敲的评价为: 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推与敲分析后的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你是什么”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你这什么”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改动之后更能表达婵娟对宋玉的憎恶情感,因而显得够味。

(2)一句话换一个说法,意味改变。

(3)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明确了作者的观点,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任何文字都和思想情感紧密相连,没有情感在内的文字是不存在的
(4)①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2). ②固然显得鲁莽,却能表现和尚有一副胸襟气度(3). ③显得拘礼,无推的冷寂,却平添了搅扰(4). ④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回答本题,应该仔细阅读文本第一自然段,只需将该段中“‘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这几句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回到原文,找到论据所在的段落的观点句即可。

文章第三段,作者在引用例子之前就说,“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这便是引用例子要证明的观点。

据此作答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审题,从题干看,这是一道“作用”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回到原文,这句话处于段首,从结构上考虑这句话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即“承上启下”,结合文本内容具体组织答案;内容看,这句话是第五段的中心句。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回到原文,找到与题干内容相关的议论、评价的语句,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在解答论述类文本的主观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找到每一段的观点句,并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进行概括,绝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

这就要求考生做到: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筛选信息并分条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宋人学盗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米,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

始吾为盗也。

一年而给,二年两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

”向氏大喜,喻其为查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

手目所及无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

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

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

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下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无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选自《列子》)
翻译文中加点词语。

自宋之齐请其木()三年大穰()
喻其为盗之言()手目所及无不探也()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若为盗若何()
向氏言其状()以生吾禾()
陆盗禽兽()亡非盗也()
参考答案:
(1). 之:去,到。

(2). 穰:丰收,富足。

(3). 喻:明白。

(4). 探:摸取,这里指偷盗。

(5). 谬,欺骗。

(6). 若:你。

(7). 情况 (8). 生:使…生长。

(9). 陆:在陆地上。

(10). 亡:同“无”,没有。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有些实词可联系成语解释,如“喻”可结合“不可理喻”,“状”可结合“不可名状”解释;词类活用有“陆”,名词作状语;“亡”通假字;“生”使动用法。

译文:齐国一个姓国的是首富,宋国的一个姓向的极穷,(姓向的)从宋国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姓国的告诉他说:“我善于盗窃。

一年就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了,两年就自己有些多余了,三年就大丰收了。

从此往后,施舍到的(大)有州(小)有弄巷。

”姓向的很高兴,知道了他(姓国的)做盗贼的话,却不知道他做盗贼的办法,于是穿墙破室,(只要是)眼睛看见的手所碰到的没有不偷的,没多久,(就)人脏并获被判罪,连他祖辈的财产都被没收了。

姓向的认为姓国的在骗自己,就去埋怨他。

姓国的说:“你是怎么做盗贼的?”姓向的就将自己偷盗的情况说了。

姓国的说道:“哈哈!你偏离做盗贼的方法也太远了吧?现在我告诉你吧。

我听说天有时,地有利,我偷盗天地的时利,云雨滋润,山川孕育万物,以使我的禾苗成长,生养我的庄稼,筑我的墙,建我的房屋;陆地上我盗禽兽,水里我盗得鱼鳖,没有一样不是盗得的啊。

所有庄稼、土地树木、禽兽、鱼鳖都是天地所生,哪有是我所有的啊?但是我偷盗天地就没有祸殃;而金玉珍宝、谷物锦缎财物,是别人聚集的(财物),哪是天所拥有的啊?你偷盗那些东西被判罪,怎么能怨恨(我)呢?”
5.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6题,每题3分;7题10分)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

弘治六年进士。

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

擢广西提学佥事。

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

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

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

正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