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内蒙古CPI变化状况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内蒙古CPI变化状况综述
郭松
【期刊名称】《内蒙古统计》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2页(P8-9)
【作者】郭松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
【正文语种】中文
2001-2011这十年,我区经济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时期。

十年里全区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经济高速发展的效果通过CPI的变化体现出来。

(一)CPI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客观反应了经济发展趋向
“十五”前两年,2001和2002年全区CPI年涨幅分别为0.6%和0.2%,都在1%以下。

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上升较快,分别为2.2%、2.9%和2.4%,都超过了2%,特别是2004年达到了“十五”时期的最高点2.9%。

进入“十一五”后,2006年我区CPI涨幅以1.5%的较低起点开始,之后短短三
年跃升到2007年5.7%的峰值,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年CPI涨幅
连续大幅度回落,到2009年一度跌到1.0%以下,随即在国家刺激经济措施的作
用下,CPI迅速反弹,2011年CPI涨幅上升到5.6%。

2001-2011年全区年均CPI涨幅为2.9%。

与全区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的GDP比,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是相对温和的。

说明内蒙古整个国民经济仍处在高增长、低通胀
的发展阶段。

(二)CPI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年平均涨幅高于全国
2001-2011年,全区CPI年均涨幅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处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上游水平。

比西部省区低,比东部省区高,尤其近五年CPI涨幅居华北各省区市之首。

综观十年我区CPI的变化趋势,“十五”时期我区年平均CPI涨幅虽然与全国相差不大,但波动程度明显不如全国。

进入2006年后我区CPI走势与全国惊人的吻合,体现出我区经济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状况下,与国内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

(三)食品消费价格上涨总体慢于全国
2001-2011年,全区食品消费价格年均上涨5.2%。

比全国6.1%的涨幅低0.9个百分点。

分不同阶段看,食品消费价格在“十五”时期上涨要快于全国,尤其在2003、2004和2005年价格上扬的势头十分迅猛,2004年上涨幅度更是高达8.8%。

2006-2009年食品价格走势与全国基本吻合,2009年以后其涨幅逐渐落后全国。

说明我区迈向农牧业强省的过程中,食品自给率在不断提高,在肉类、粮食市场上开始有一定“发言权”。

另外,2009年以后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很大程度是猪肉价格迅猛上涨引领的结果,而作为畜牧业大省(区)的我区,牛用肉作为猪肉的替代消费品起到了制约价
格上涨的作用。

(四)衣着类消费价格走势与全国明显不同
2001-2010年,全区食品消费价格年均虽然仅上涨0.1%,但同期全国却年均下降1.3%。

十年中除2003、2007、2009、2010年衣着类消费价格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现略升状况,尤其是2011年涨幅达到2.3%,为十年最高。

而同期全国除了2011年涨幅达到了2.1%外,其余年份价格均呈现下降状况。

衣着类价格
指数明显高于全国。

一是因为内蒙古处于高寒地区,对冬季服装的消费量比较大,而近些年衣着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和人工成本的快速增加对冬季服装的影响要比其他季节服装大,所以体现出来内蒙古服装价格上涨偏快。

二是伴随经济发展,内蒙古服装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像鄂尔多斯市迅速发展起来的地区,追求服装高档化的倾向非常明显,从而迅速推高了价格。

(五)家庭用品类价格上涨乏力,交通通信类价格波动频繁
2001-2010年,全区家庭用品类消费价格年均下降0.5%,十年中几乎无亮点可言。

而2006年后全国用品类消费市场呈现回暖趋向,价格逐年小幅上扬。

说明我区家庭用品消费市场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交通通信类消费价格年均变化幅度虽然与全国差不多,但十年中波动却比全国剧烈。

在2010年后价格走势趋于一致。

(六)居住类价格上涨强劲
与相对低靡的家庭用品价格走势比,居住类价格品均以每年4.1%的速度上涨,尤其在2005-2008年年涨幅持续保持在4.0%以上,2008年其涨幅达到6.3%,金
融危机导致2009年其价格涨幅剧烈下降到了2.0%。

2011又恢复到4.7%的涨幅。

同期全国居住类价格走势与我区基本一致。

从总体看,2001-2011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理性方面占主导地位。

即使在
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的年份也非严格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因为不是所有消费项目价格都出持续、大幅度的上涨,家庭用品类、交通通信类价格反而出现持平或下跌的情况。

关键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是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且价格总水平涨幅在有限范围,在国家调控政策下,短期内CPI能够回落到正常
范围内,也印证了理性上涨的成分占主导。

同时粮食和肉类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也是正效应的体现。

与此同时,消费品价格上涨的非合理性也应引起重视。

首先,2001-2011这十年
消费价格上涨虽然还算不上强劲。

但其背后靠投资拉动经济高速运行模式是不合理
的。

高速经济增长形成对原材料、燃料和粮食需求快速扩张,对物价的全面上涨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同时依靠高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刺激了居住类价格的上涨,造成经济的泡沫化倾向,使市场风险不断加大。

其次,过度的储蓄,以及医疗、教育、养老压力的加大,对消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挤压作用,使得家庭用品和交通通信市场启动乏力,增大了靠居民消费拉动经济的难度。

第三,食品、衣着价格的快速上涨,影响了普通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社会保障负担,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回顾十年我区CPI走势,虽然总体呈现基本平稳态势,但伴随经济的波动也出现
过价格快速上涨的时期。

就我区而言,由于不是生活消费品的主要产地,消费品自给能力不足,所以没有对消费品的定价权,同时由于大量消费品需要外运,价格受运费增加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当成品油涨价、公路货运量有限等原因出现时,价格就比其他内地省份上涨的快。

而且近些年涨价的突出环节是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菜篮子、米袋子。

因此,要更加重视老百姓的“菜篮子”建设。

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政府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健全、完善我区市场体系。

要进一步培育消费市场,大力发展服务业,降低准入门槛,尽量减免行政收费,以增加就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

同时鼓励厂家直销,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形成充分、良性竞争的市场运行规则,以利于合理价格体系的形成。

责任编辑:张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