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中的“我”问题的阐述和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劇中的“我”問題的闡述和思考
什麼是悲劇
悲劇的本義來自與希臘哲學的悲劇理論,被作為一種美來欣賞和研究。

在這一理論中,悲劇應給我們一種特殊的快感,這種快感是由悲劇引起我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進而給人帶來愉快和振奮。

在現代悲劇理論中,恩格斯和魯迅的悲劇定義常常被援引。

恩格斯從社會發展的階級層面解釋了悲劇: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衝突。

魯迅則是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即:痛苦和痛苦的對立面若不存在價值鬥爭,便不構成悲劇。

所以悲劇的定義往往和理想、價值聯繫在一起。

其主要類型有三種:第一種是英雄人物的悲劇,也就是古希臘悲劇理論的濫觴。

第二種類型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難。

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只是正常的生活遠望受到摧殘,例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

魯迅認為,魯迅認為,這種“簡直近似於沒有事情的悲劇”是大量存在的。

第三種類型是舊事物的悲劇。

舊事物滅亡的悲劇性有一個前提,就是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喪失歷史合理性。

正所謂:存在即合理。

當歷史的車輪終將向前滾動時,我們所做的只有同情。

但這裡,悲劇尚存在光明面,即:迎接新事物的產生。

悲劇根植與社會的矛盾衝突,它反映歷史的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之間的矛盾,也正是這種矛盾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在馬克思思想中,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所以,當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我們既要面對黨的關愛,又要面對不得不面對的苦難,悲劇中的“我”的形象應運而生了。

悲劇中的我
(調查報告)
現實悲劇的美學化
悲劇概念由美學中來,也應迴歸與美學。

美學作為哲學思想的高度應用,往往以一種審美體驗對悲劇加以定義。

這並不是在逃避痛苦,我們的確應該看到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中存在的悲劇美,使自我憐憫、自我振奮化為對未來的信心和動力。

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存在哲学,中国的伦理学代替了哲學,苦難愈加是苦難,而非悲劇,中國人渴望大團圓,忽視了悲劇精神對人們的感化作用,所以中國人落後、中國人無恥……不,不是,這都是中國人民族化的樂觀精神,在面對隨時而來的苦難時,最內斂的悲劇精神。

西方自古以來的悲劇精神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

即使這個世界是具有原罪的,我們也要同浮士德一樣:需要找回那失去的世界,需要得到一個完整的人生,哪怕這種人生充滿悖論。

悲劇之精神,人之精神,理想之精神。

這種精神是使心靈震撼而又充滿蓬勃的生氣,所以也包含著一點快樂。

當然,這還是一種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我們的物質社會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也許,正如李澤厚說的那樣:“中國人應該去瞭解或吸取的,就是宗教方面的文化。

例如東正教的苦難觀念……”但是我想,我們也應該由上至下地反思一下某些人為因素,因為有些宗教思想不加以正確應用,實在是一種迴避。

所以簡言之,現實悲劇的美學化就是悲劇在征服我們和使我們生畏之後,又使我們振奮
鼓舞的過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