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晒小鱼》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数学教案《晒小鱼》5篇
第一篇:大班数学教案《晒小鱼》
大班数学教案《晒小鱼》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晒小鱼》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
2、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重量的鱼卡片(身上的不同点数代表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四斤鱼),麻绳人手一根,教师用展示板
活动过程:
导入:教师展示鱼串,让幼儿认识点数和斤数对应的三种鱼(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四斤鱼)
1、介绍大中小鱼,及鱼上面点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啊(出示鱼串)?那有没有发现这些鱼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例,颜色、大小、点数)
师:对啦,它们身上的点点不一样哦。
(适当引导点数代表的意义)那一个点点的就是一斤的鱼,两个点点的就是…………(指着鱼让幼儿说出鱼点点对应的斤数)
幼……
2、教师让幼儿自由晒5斤鱼,即把鱼上的回形针夹到麻绳上。
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帮忙晒小鱼,第一次晒的要求,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哦。
我们要晒5斤鱼,就是说,鱼身上的点点数一数
合起来刚好是5,我们要开动脑筋想出和旁边小朋友不一样的方法。
去晒鱼的时候,我们不用带凳子直接从两边走到后面的小桌子上晒鱼,每四个小朋友一组。
晒好的小朋友把小鱼晒到第一块板子上。
3、请幼儿自主表达5斤鱼的不同晒法,同时教师在展示板上呈现各种晒法。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棒,这块板子上已经晒满了我们的小鱼,那现在谁愿意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晒鱼的方法呢?
幼……(请幼儿自主表达鱼的组合,并把这串鱼挂在展示板上)
师:说的真棒!有跟XXX小朋友一样的麽,举手我看看。
哦,有这么多啊。
那有没有不一样的?xxx,你来。
(请表现好的幼儿在板上写5斤来控制幼儿的纪律和气氛)
幼……
重复上述步骤,尽量让幼儿把他们的不同方法都展示出来,若未完全呈现4种方法,则:
师:我们上面已经有x种不同的晒法了,小朋友们再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晒5斤鱼的方法呢?
幼……
4、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少,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师:第一次的晒鱼成功!现在我们要开始第二次晒鱼咯。
听清楚我的要求,我们还是晒5斤鱼,但是,我们要晒得条数最少(配动作以清楚示人)。
晒完之后挂在第二块板子上。
幼……
师:这次谁能给我们讲讲晒鱼的方法呢?
幼……
师:这是一种方法,这样有几条呢?(一边在展示板上挂鱼一边记录鱼的条数,请表现好的幼儿记录条数以控制现场。
展示对错几个晒鱼方法,但是由幼儿在条数对比中发现正确的方法。
)
5、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多,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师:给第二次晒鱼任务中晒对的小朋友鼓鼓掌吧!现在我们要开始第三次晒鱼了,要求是:同样晒5斤鱼,条数是最多的。
晒好的小朋友把鱼挂到第三块板子上,我们看看这次谁晒的又快又好!
活动总结:
师:我们今天学会晒5斤鱼了。
那10斤鱼要怎么晒呢?我们继续开动小脑筋,下课讨论讨论,我们下次课再来分享方法吧。
现在把材料整理好,排好队伍,回教室了!跟客人老师说再见!
活动延伸:
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快速晒出10斤鱼,串成鱼??链送给客人老师。
师:现在大家都学会要怎么晒鱼了吗?我们刚刚都晒的是5斤鱼,这样穿起来挂在脖子上像什么啊?
幼……
师:我们今天来了很多客人老师,让我们每个小组一起用一条长绳子,串出有十斤的鱼项链,把不同的小鱼都夹上去串起来漂亮点,送给我们的客人老师吧。
记住哦,是十斤的鱼项链,来!动手吧!
本文扩展阅读:数量,指事物的多少。
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达方式。
第二篇:晒小鱼教案
中班科学领域:数学《晒小鱼》活动目标:
1.通过晒小鱼的游戏,在正确感知6以内数量的基础上学习比较以6以内数量的多少。
2.学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晒小鱼的游戏,在正确感知6以内数量的基础上学习比较以6以内数量的多少。
活动重点:
学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
活动准备:
夹子,筷子,玩偶一个,数字卡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天气特别好,我们要去晒小鱼。
二、幼儿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晒小红鱼,点数小红鱼的数量。
师:这是什么?筷子。
我们要把小鱼一条一条的夹上,大嘴巴张开来夹上。
我们这次来晒小红鱼,音乐响就开始,音乐停,就不晒。
1.幼儿操作
2.同伴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晒了几条小红鱼,请和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你晒了几条鱼?
(二)第二次操作:尝试用增加的方法把小红鱼变得和小兔子一样多
师:小朋友晒的小红鱼许多不一样。
今天来了一只小兔子,它也来晒小鱼,我们看看他晒了几条。
1.出示数字6和6条小红鱼
师:小兔子晒了几条小红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幼儿操作,变得一样多 3.交流反馈
师:有没有成功的?谁来说一说,你原来有几条小红鱼,你是怎么把它变得和小兔子一样多的?
教师请个别幼儿操作,总结:是用添上的办法使它们变得一样多。
(三)第三次操作:学习用“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
1.晒小蓝鱼
师:请你把小红鱼放在后面的袋子里。
刚才小筐里还有谁?小蓝鱼说我也想出来晒太阳,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幼儿操作,反馈交流操作结果。
2.将小蓝鱼变得和小兔子一样多(1)出示数字2及小蓝鱼的卡片
师:我们来看看小兔子晒了几条小蓝鱼,几条?(2条)小兔子的多还是你的多?
(2)幼儿操作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变得和它一样多呢?请你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就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变的。
(3)交流反馈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原来有几条小鱼,你使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得一样多?
(四)第四次操作:用增加或去掉的方法,使两串小鱼数量一样多
(1)幼儿操作,将两串小鱼变得一样多
师:现在把你的两串小鱼都拿出来。
你的小鱼一样多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变得一样多呢?
(2)幼儿操作,交流操作情况
师:我们原来有2条小蓝鱼,6条小红鱼,你是怎么把它们变得一样多的?
师:谁用的增加的方法?谁用的去掉的方法?这两个方法都很好,都能让我们把两串小鱼变得一样多。
三、结束
师:我们将晒好的小鱼拿到角色区去卖,好吗?
第三篇:幼儿园科学数学教案:《小鱼游游游》
幼儿园半日活动教案
活动时间:2013年1月10日(9:10——9:40)
活动班级:大二班
活动科目:科学
活动类型:数学
活动名称:《小鱼游游游》
授课老师:赵国霞
活动目标:
1、探索8的组成,知道8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专心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检查自己的活动。
活动分析:本节课以操作得形式让幼儿知道8有7种分法,并专心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检查自己的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7以内个数的组成
2、物质准备:教具:小鱼八条,记录纸,笔
学具:(1)小篓子若干,内放数量为8的小鱼片片,记录纸,笔。
(2)8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小鱼游走了
1、教师出示一群小鱼:河里游来了一群小鱼,你知道一共有几条小鱼吗?引导幼儿将小鱼排成一排,并数出和记录总数
2、教师将一条小鱼拿开放在面前:几条小鱼游走了?现在小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是几条?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位置说一说小鱼分成了1和7,并记录。
3、请个别幼儿移动小鱼,引导幼儿继续按小鱼的位置进行分合并记录
二.个人操作活动
1、小鱼游游游。
幼儿先将小鱼排成一排,记录总数,然后演示小鱼游来了或游走了,说一说每次分合的结果并记录。
2、分玩具。
将8个玩具穿在一根绳子上,引导幼儿现数总数并记录,然后再将玩具分成两份,波导绳子的两头,并记录下分的结果
3、看算式进行8以内的加减运算。
三.活动评价:请幼儿介绍“小鱼游游游“活动,教师记录幼儿分合的结果,师
生共同检查8的分合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得出8分成两份有7中不同的分法,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互补关系:总数不变,两个部分数,一边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就越来越小。
幼儿园半日活动教育教案
活动时间:2012年10月27日
活动领域:艺术(音乐游戏)
活动名称:《猜拳游戏舞》
授课老师:杜玲玲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2、在面对面游戏时,能明确左、右方向,动作协调。
3、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
活动重(难)点:在游戏中能按游戏规则玩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学过跑跳步。
2、教会两名幼儿玩游戏。
3、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音乐,复习跑跳步,随音乐有节奏地做动作。
2、教师:你们玩过猜拳游戏舞吗?谁会玩?
(三名幼儿猜拳“手心或手背,如有一名幼儿不同,则为胜者。
)
3、学习游戏中的邀请动作。
(1)教师和两名幼儿示范玩游戏。
教师:刚才我是怎样邀请他们两人玩猜拳游戏的?
(2)幼儿学习邀请的动作。
(3)幼儿三人一组练习邀请动作,重点练习面对面做邀请动作的左、右方向。
4、幼儿游戏
(1)全体幼儿做成圆圈,面向圈心拍手,由教师和两名已学会的幼儿做为邀请者进行游戏。
(2)幼儿游戏规则:在猜拳游戏中获胜者才能成为下次游戏的邀请者,如果两者相同则原邀请者仍做邀请者。
第四篇: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让谁先吃好呢
活动目标:
1.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2.在数石头游戏中,比较动物的轻重。
活动准备:
1.课件:让谁先吃好呢。
2.排序卡、记录卡、动物与石头的比较图、铅笔橡皮若干。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按动物个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长短、体重的轻
重进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2.活动难点:在数石头游戏中,比出动物间的轻重关系,并尝试运用“〈、〉、=”号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
1.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师(点击课件):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都是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长颈鹿、兔子、犀牛、鳄鱼、毛毛虫;5位朋友)
(2)师: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
(长耳朵小兔、大嘴巴鳄鱼、高个子长颈鹿、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虫)
(评析:把动物的最大特征和动物名完整讲述,既发展了幼儿细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儿对这六种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作了有效铺垫。
)2.了解桃子的特征。
(1)师(点击课件):咦,这是什么呢?(桃子)
(2)师:看看,这个桃子长得什么样?(圆圆的;爱心形状;红红的;黄黄的;大大的)
(3)师:哇,这样一个爱心形状的、圆圆的,又红又黄的大桃子,要是现在就放在我们鼻子底下,闻上去又会是什么味道?(香香的)(4)师:真想吃一口呀,你们想吃吗?(想)长耳朵兔子、高个子长颈鹿、大肚皮犀牛、大嘴巴鳄鱼、小小的毛毛虫和我们一样,看到这个桃子,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大桃子。
(评析:对桃子形状、颜色、大小特征的讲述,以及对桃子气味的猜测,既“勾”起了幼儿品尝桃子的欲望,又“唤”起了他们对动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尝心境的理解,适时、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一条暗藏线索“让谁先吃好呢?”。
)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高矮、大小、长短排序。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A.师(点击课件):“按照个子的顺序吃怎么样?”长颈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先说了一句。
那就得先量量看,谁的个子最高了。
毛毛虫说:“不能站在高的地方量,量的时候不能把尾巴算上”小兔说:“踮起脚来量也不行。
”
B.师(点击课件):瞧,他们每人都找了一棵大树开始量了起来。
动物们和大树的什么比?(树干)
C.师:它们一个个都紧贴着树干,认真的量着。
小朋友,你们看出来了吗?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
D.出示高矮排序图。
E.讲述故事:“看见了吧?看见了吧?我的个子最高,所以得我先吃!”长颈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刚要去咬那个又大又红的桃子。
(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
A.师(点击课件):“不行,这么大的桃子,当然得嘴巴最大的先吃了”鳄鱼张着一张大嘴,站了出来。
到底谁的嘴巴最大?
B.师(点击课件):“我的嘴巴大!”(犀牛声音)“谁说的!我的嘴巴才是最大的呢!”(鳄鱼声音)
C.师:你们说,谁的嘴巴最大?(鳄鱼)
E.讲述故事:“听见没,听见没有?我的嘴巴最大,当然是我先吃了!”鳄鱼使足了全身的劲儿,张大嘴巴,马上就要咬到这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了……
(3)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A.师(点击课件):“这么做不行!”蹦蹦跳跳的兔子竖着耳朵跑过来。
B.师:欸,兔子会说什么呢?(谁耳朵长谁吃)
C.师:那就是说得按什么顺序来吃桃子?(长短顺序)
D.师:按什么的长短顺序,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按耳朵的长短顺序吃)
E.师(点击课件):对,应该按照耳朵长短的顺序、谁的耳朵长
谁先吃!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谁的耳朵最长吧。
“看,还是我的耳朵最长吧!”小个子的兔子好不容易够到长颈鹿的脖子,说道。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1)讨论比重方法。
A.师(点击课件):“不行”,这时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的跺着脚说。
B.师:刚才,长颈鹿要求比个子的高矮,鳄鱼要求比嘴巴的大小,兔子要求比耳朵的长短。
(出示大小、长短排序图)
C.师: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会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谁最重)
D.师(点击课件):对,这么大的桃子,就应该按体重的顺序来,谁最沉谁先吃!犀牛大声说道。
E.师:那体重得得怎么称啊?用什么好办法呢?(跷跷板)
F.师生讨论:运用跷跷板称重,一头坐小动物,一头放石头。
师:你们平时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么玩的?(一跷一跷的,一个跷得高、一个跷得低)
师:两个人玩跷跷板时,一个跷得高,一个跷得低,想一想,跷得高的表示重还是轻呢?跷得低呢?如果跷跷板是平的,又说明什么呢?(跷得高表示轻;跷得低表示重;跷跷板是平的,表示一样重)师:那用跷跷板怎么称出动物们的重量呢?(一边坐小动物,一边放上石头)
师:那怎么比出谁重、谁轻呢?(只要数一数石头的数量就可以了)
师:石头多的就表示什么?石头少的呢?(石头表示重,石头少表示轻)
L.师:真是一个好主意。
瞧,小动物们找来了许多一样大、一样重的石头,争先恐后的坐到跷跷板上,忙着称自己的体重。
比高矮、大小、长短时,它们个个整齐的排好队,比得清清楚楚。
可这一次它们每人一个跷跷板,谁都没法互相数一数。
为了公平起见,等会儿,我们来帮它们数数有每人称出了几块石头的重量。
数的时候,既不要漏数,也不要重复数,数完了就马上把石头的数量记在方格里。
先数
完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换,检查一下,数得对吗?记得对吗?好,开始。
(评析:帮助幼儿回忆玩跷跷板的经验,为幼儿的思维搭建了情景化、游戏化的平台。
)
(2)幼儿数石头,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数石头结果,教师记录。
A.师:数好了吗?看着记录卡告诉我,哪几个小动物称出来的石头数量少(毛毛虫、兔子、猴子)
B.交流记录毛毛虫的称重情况,认识小于号:
①师:好,咱们先从跷跷板上石头最少的开始记,谁的跷跷板上石头最少?(毛毛虫)有几块石头?
②师:毛毛虫和这1块石头比,谁跷在上面,谁跷在下面?这说明毛毛虫和这一块石头相比,谁重谁轻?(毛毛虫的重量比一块石头轻)
③师:我们赶快记录下来,毛毛虫连一块石头的重量都没有,我们应该怎么记呢?
④师:想想看,我们学过一些什么符号。
(引导幼儿回忆经验:+、-、=)今天老师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符号小于号——“〈”,(边记边读)毛毛虫的重量小于一块石头的重量。
C.交流记录兔子的称重情况:
①师:兔子是几块石头的重量?(2块)
②师:兔子和这3块石头比,谁跷在上,谁跷在下?(跷在下面,石头跷在上面有2块石头)
③师:那我们又应该怎么记呢?刚才我们认识了小于号,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认识一个新的符号,那就是——“〉”,(边记边读)兔子的重量大于2块石头的重量)
D.师:刚才这2个小动物的跷跷板上石头少,我们一眼就能数出石头的数量,长颈鹿、鳄鱼、犀牛的跷跷板上的石头好多呀,你们一个个的告诉我,分别有几块石头?
E.运用相同的方法分别记录长颈鹿=5块石头、鳄鱼=7块石头、
犀牛=10块石头的称重结果。
学会运用“=”符号
(4)比出动物的轻重。
A.师:现在我们一比就知道谁最重了?谁排第二个?第三重呢?第四重?最轻的是谁呀?
B.出示重量排序图:
C.师(点击课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这个桃子应该我先吃。
犀牛朝着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过去……
3.按动物的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的排序。
(1)师(点击课件):“不行”这个时候一点也不起眼儿的毛毛虫大喊一声。
“为什么不管什么顺序,都要从最大的开始!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我是第一;要论谁的嘴巴最小,我也是第一;耳朵最短的动物,我还是第一名;还有,要是问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的不还是我嘛!从小的顺序开始,第一名都是我!所以,这个桃子就应该是我先吃!”
(2)师(出示排序图):咦,比谁最高,长颈鹿是第一名;比谁的嘴巴最大时,鳄鱼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长、尾巴最长时,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谁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出示毛毛虫排序图)现在,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毛毛虫是第一;比谁的嘴巴最小,毛毛虫也是第一;比耳朵最短的动物,毛毛虫还是第一名,要说尾巴最短的,毛毛虫又是第一名;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不还是毛毛虫嘛!
(评析:故事与提问的交互进行,看似话语相同,但实际是给幼儿思维的一个缓冲。
)
(3)师: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有、没有)你说没有道理,你说有道理,别急,我们一个个说说自己的道理。
(4)引导幼儿各自讲述自己的道理。
A.师:你先说。
为什么没道理?
B.师:你来说,为什么有道理?(大的要让小的)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排队、坐座位、做操时)
(评析:让幼儿大胆讲述各自的理由,使幼儿在与伙伴的思维碰
撞中,领悟高矮、大小、长短、轻重正逆排序的实际意义,在师幼、幼幼的抛接中,活动重点迎刃而解。
)
三、品尝桃子。
1.师(点击课件):看来,毛毛虫说的很有道理。
它一边说着,一边“嗖”的一下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的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桃子真好吃呀!”5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又香的桃子。
2.师: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
第五篇:大班数学教案
1、高斯加法
教学内容:高斯加法
教学要求:
1、学会运用高斯加法的方法来计算连续的数相加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记忆、运用高斯巧算的公式。
过程:
一、创境导入
德国有一位被誉为“数学之王”是数学家高斯,幼年聪明过人,他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题目:1+2+3+4+5+……+97+98+99+100=?小高斯看了看,又想了想,很快的说出了答案。
你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计算:1+2+3+4+5+……+97+98+99+100=?
学生自己探索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
解题思路:凑成整数相加,也可以运用高斯算法进行计算。
(1+100)+(2+99)+(3+98)+……+(50+51)
=101×50 =5050(1+99)+(2+98)+(3+97)+……+(49+51)+100+50 =100×49+100+50 =5000+50 =5050
2、小结归纳:
公式:和=(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加数的个数÷2 要求:一定是连续的有规律的数,才能用这个公式。
3、教学例2:
计算:58+56+54+52+50+48+46+44 学生判断,能不能运用高斯公式。
学生自己计算。
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各是多少?数的个数是多少?(58+44)×8÷2 =102×8÷2 =408
4、教学例3:
计算:2000-5-10-15-……-45-50=
观察:减的数是5、10、15、……50是一组连续的数,我们就可以先求出减去的数的总和。
解题思路:第一个数是5,第二个数是50,加数的个数是10(5+50)×10÷2 =55×10÷2 =275 2000-275=1725
5、教学例4:
计算:99-98+97-96+95-94+93-92+……+5-4+3-2+1 解题思路1:用公式先算出加数的和,再算出减数的和加数=(99+1)×50÷2 减数=(98+2)×48÷2 解题思路2;观察发现:99-98=1;97-96=1;……5-4=1;3-2=1 所以有几组就有几个1,再加上一个1,答案=50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4+15+16+17+……+45+46=
2、计算 100-98+96-94+92-……+8-6+4-2=
3、计算 123+234+345+456+567+678+789=
4、求所有两位数的和。
四、教学小结:
周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