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石鼓文小篆(美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鉴赏》
石鼓文
石鼓文的发现
唐初,在岐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凤
翔三畴原)发现了10个鼓形石墩,在这些高二尺,直径一尺多的石墩上,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
“猎碣jie”
诗的体裁与风格和《诗经》类似,内容记
述了秦国君主的渔猎之事,所以这些石鼓又称为“猎碣”。
碣是一种圆顶的石碑。
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就称为“石鼓文”。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
关于石鼓文的年代,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它
为秦刻石,刻于春秋战国时代,亦有人认为它出于周宣王时史籀之手,所以又有“籀文”之称。
总之,石鼓文是先秦的刻石文字,也是我
国古代留存到现在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拓本
北宋欧阳修所录的石鼓文已仅存465字
流传的拓本: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现在日本。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石鼓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文字有很多的残损。
现在10个石鼓仅存272字,其中一
鼓已一字无存,原石藏于北京故宫
博物院。
明代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所收藏的
宋拓本仅462字。
石鼓文与书法艺术
石鼓文由商周金文发展而来,与金文相比,石鼓
文的象形成分明显减弱,字形化繁为简,采用等粗的笔线,扬弃了金文夸张的装饰。
点画间距由不等而渐趋划一;结构章法变金文的大小不一,上下参差,为规整有序。
石鼓文与书法艺术
比如,“车”字,金文为实物的俯视图,石鼓文则作了省略。
金文的“王”字末,“天”字首笔,或出现肥笔,或使用大墨点
甚至墨团,石鼓文线条则单一。
金文“之”的字形结构左狭右宽,石鼓文“之”字中间直线与两
曲线的间距基本相同。
石鼓文与书法艺术
总之,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
比如,一字两义,如“小鱼”就写成一个字,
这与金文《利簋》将“武王”写成一个
字的特征是一样的。
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的书风
《秦公簋》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有铭文121字。
字体方正、大方,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
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
与《秦公簋》铭文相比,石鼓文更趋
于方正丰厚,古茂雄秀,显得端庄整
饬,但比后来的秦小篆要古朴。
《石鼓文》PK《秦公簋》、小篆
石鼓文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
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已依稀可见那种“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的小篆运笔方法。
石鼓文的结体、章法、笔力
在字的结构上,石鼓文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显得跌宕奇纵,它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
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
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
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正因如此,有人称石鼓文是小篆的鼻祖。
相对于秦小篆,
后人又称它为大篆。
大篆有广义、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大篆指秦以前的文字,
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狭义的大篆则单指籀文。
石鼓文:书家第一法则
《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的重要范本,有
“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清代著名篆书家
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王福庵等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小篆
小篆的创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局面。
为了巩固新政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其中,“书同文”就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一项重要国策。
战国时期,七国文字各不相同,写法各异,这给一统封建皇朝的政
令畅通和文化交流带来了不便。
于是,始皇下令“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
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命臣工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也吸收了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这就成一
种新的字体——小篆,又称“秦篆”。
小篆创立的意义
小篆的创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互不相同的局面,
使我国文字的发展走上规范化、统一化的道路。
从此,中国文字逐渐定型,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
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
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
字的产物。
李斯与小篆书法艺术
在小篆的创立中,丞相李斯所起的作用尤其重大,他曾采用新
体小篆以《仓颉篇》等字书形式在全国加以普及和推广,被称为小篆的鼻祖。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相斯之笔,画如铁石,体若
飞动,为书家宗法”。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李斯可能是第一位有名有姓与有
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李斯其人
李斯(BC280—BC208),楚上蔡人,
字通古,出身布衣,官居秦相。
秦文字改革后,李斯曾六次跟随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出巡全
国各地,祭神封禅,为大秦歌功颂德。
并用小篆亲撰碑文,刻于金石。
李斯传世之作
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fu刻石》
《碣石门刻石》《会稽刻石》《句gou曲山白壁刻石》等。
此外,秦朝的一些权量铭文可能也出自李斯之手。
因年代久远,这些石碑的原石
或佚,或文字漫漶huan。
现尚存《泰山刻石》与《琅琊台刻石》残石数块,分别藏于山东泰安岱庙和中国历
史博物馆。
现存《峄山刻石》与《会稽刻石》为再刻本,前者为宋初据五代摹本重刻,后者
是清代以元重刻本为底本的。
再刻本在形貌意态上有别于原本,但别有情趣,而且大体上保留了秦篆的风格面貌。
小篆
书写时,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使转圆活,
线条精细基本一致,无提按无波磔,看似柔细圆润,实则韧劲如筋。
篆书用笔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中锋圆转的笔道,小篆也不例外。
在字形的结构上,小篆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字形为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符合黄金分割的原则,容易产生美感。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转折圆曲。
小篆横画短促,竖画伸展。
一般说
来,横向线条平直,纵向、斜向线条可弯曲。
四角转折处必以曲线出现。
如“因”字。
笔画少的字,往往变直笔为曲笔,如“平”字的末笔。
有时可加大弯曲度,如“女”字末笔曲折缠绕。
另外,小篆的横画和竖画大都等距平行。
在字形的结构上,小篆表现出以下特征: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
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
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章法,则有行有列,行距大于字距,
整体工稳,分行又明显。
小篆的规整划一,均衡森严是秦王朝一统政
治的产物,象征封建中央王权的强化。
始皇帝万万料不到,在他死后的第四年(公
元前206年),他的“二世、三世、万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的宏大理想与万代帝业竟被大泽乡篝火燎起的烈焰焚烧得寸土寸灰。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的应运与推广失去了政权的依靠。
作为规范文字,占统治地位的小篆在历史长河中的实用性
仅仅是短暂的十四、五年
这固然与秦朝国运短暂,以及强制推行所引进的逆反心理有
关,但绝不能排除小篆本身的缺陷,这就是小篆这种书体过于规范整肃,影响了书写速度。
这使得小篆在实际的运用中,达不到雷厉风行时代对
时效和追求。
许慎《说文解字•序》: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
兴役yi戍shu,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
秦小篆作为官方统一、规范的文字,在当时应付不了繁
忙公务的书写需要。
于是出现了一种变小篆圆转的曲线为方折之直线,简化小
篆结构的“秦隶”。
秦隶的创立,标志着今文字的诞生,它为后来隶、楷、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天地。
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