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浸渍(zì)笙箫谍血目眦(zì)尽裂
B. 颓圮(pǐ) 尸骸租赁长歌当(dāng)哭
C. 夜缒寥廓(liáo)峥嵘(zhēng)殒身不恤
D. 包袱戳力(lù)桀骜叱咤(chà)风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字形辨析能力。
字音辨析,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本题要求写出“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项,“谍血”应为“喋血”。
B项,“长歌当哭”中的“当”应读“dàng”。
D项,“戳力(lù)”应为“戮力”,“叱咤风云”的“咤”应读“zhà”。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的精神。
B.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C. 近年来,收视率造假现象屡次频现,其背后业已形成一条多方合谋的灰色产业链,成为业内“老生常谈”的敏感问题。
D.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近百所学校打算联合举办“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能力。
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
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 项,搭配不当,动宾不搭配,“养成”与“敬业奉献精神”搭配不当;C项,赘余,“屡次频现”重复,删去“屡次”;D项,成分残缺,“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缺少主语,应加上“参展作品”。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感动了无数市民。
②大宋御河宋词乐舞展演以亭台楼阁、御河画舫为背景,以清歌伴舞、古乐演奏、情景剧等
形式演绎宋词,给游客耳目一新
....的审美感受。
③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
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
④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人三缄其
...口.,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⑤往往越单纯专一的人,就越容易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而那些想法很多、在许多方面都想
显露一手的人,则往往终其一生而无所事事
....。
⑥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
....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
①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放在句中褒贬不当。
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③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
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
④三缄其口:
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
⑤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指闲着无事可干。
不合语境,应改为“无所作为”或“一无所成”。
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
使用对象有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
是啊,只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大事。
①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②由于高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
③胸中容不得尘埃
④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
⑤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
A. ①②④③⑤
B. ②③⑤①④
C. ②⑤③④①
D. ①④②⑤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作答排序与复位衔接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把握语段的中心、结构层次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关注关联词语,注意词语间的照应等。
非连续性的语句复位题,还要认真分析横线出现的规律甚至标点符号等,明确与上下文的关系。
本题中,高贵者的通病就是不能容人先排②,不仅不能容人,还要自诩自己的清高,递进关系故排⑤,眼里容不得沙子与胸中容不得尘埃句式相同,排③,④和①都是不知道能容的分量,④泛指①特指。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句排序型试题,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
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个或6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
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
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
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
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
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
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
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
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
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
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
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
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
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本题重在逻辑顺序的把握。
5.“东道主”“图穷匕见”“劳苦功高”“道路以目”“怒发冲冠”分别出自()
A. 《左传》《战国策》《史记》《国语》《战国策》
B. 《史记》《国语》《左传》《战国策》《左传》
C. 《国语》《左传》《史记》《战国策》《史记》
D. 《史记》《左传》《战国策》《国语》《国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解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等。
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
本题,“东道主”或“东道国”,典故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图穷匕见”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劳苦功高”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道路以目”出自《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怒发冲冠”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据此分析,故选A。
6.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 秦王购之金千金
B. 沛公安在
C.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
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
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
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和省略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故选B。
7.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
B.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
C. 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D.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钱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的意思是“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所以“币”的意思是“礼物”。
故选D。
8.下列句子与上联“江月不随流水去”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风雨纵横乱入楼
B. 天风时送海涛来
C. 江上风清一燕来
D. 山色迎人秀可餐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查正确运用对仗手法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分析例句,然后分析选项,通过比对找出答案。
此题题干中给出的上联中“江月”是名词,“不随”是状语加动词的偏正结构,“流水”是名词,“去”是动词。
A项,“风雨”是名词,“纵横”是动词,“乱”是形容词,“入”是动词,“楼”是名词,故此句结构与例句不同;B项,“天风”是名词,“时送”是状语加动词的偏正结构,“海涛”是名词,“来”是动词,故此句与例句结构相同,对应工整,且内容相关。
C项,“江上”是偏正短语,“风”是名词,“清”是形容词,“一”是数词,“燕”是名词,“来”是动词,故此句结构与例句不同;D项,“山色”是名词,“迎人”是动宾结构,“秀”是形容词,“可餐”是状语加动词的偏正结构,故此句与例句结构不同。
此题答案为B项。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应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分别阅读例句和选项,确定例句和每一个选项所给诗句的结构特点,再综合比对,找出与例句对仗工整的选项,得到答案。
对仗要求做到上下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本题所给对联是林则徐为镇江焦山水月庵所撰对联,考生从结构和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课间操时顾小亮不小心踩了方清明一脚,顾小亮马上说:“请海涵,请海涵!”
B. 某报社一位记者发给一位中学校长的短信:您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非常乐意。
C. 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见解或意见,可以说“一点拙见”,也可以说“刍荛之见”。
D. 建设银行广告:“因业务之需,特向全国诚招‘和’字纪念币代理商,欢迎垂青。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
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本题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A项,海涵:敬辞。
谓大度宽容。
多用于请人原谅之辞。
句中情境下应说“抱歉”或“对不起”。
B项,莅临:敬辞,光临,来临。
句中可改
为“前往”。
C项,拙见、刍荛之见:均为谦辞,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随的谦虚说法。
使用正确。
D项,垂青:比喻得到重视,受到优待。
句中应改为“垂询”。
故选C。
【点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
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得体”类试题考查的侧重点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答题技巧如下:①看对象——分你我;②看谦敬——长幼分;③看场合——析语境。
10.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 对比、反问、反复、对偶
B. 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 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D. 对偶、设问、反复、对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判断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判断出是何种修辞。
本题要求选出“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是对偶;“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是设问;“沉默呵,沉默呵”是反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对比。
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 (共 2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后文有省略)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
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由此日夜怨望.望:埋怨,责怪
B. 吾如.淮阴如:到,往
C. 不矜.其能矜:矜持,慎重
D. 乃谋畔逆,夷.灭宗族夷:消灭
12. 用“/”为划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B.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C.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D.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 本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实现的。
由韩信的话可知刘邦是个很有领导才能的人。
C. 蒯通认为韩信功高震主,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所以他的处境很危险,蒯通其实是想劝他谋反。
D. 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
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14. 翻译下列句子。
(1)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2)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答案】11. C 12. A 13. D
14. (1)亭长的妻子厌恶他(或直译为“把他当成家里的祸患”),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最终与他们断绝关系离开了。
(2)您想带着这样的声威功绩归向哪里呢?
(3)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封疆后,就又想着扩张它西边的领土封疆。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不矜其能”的意思是“不自夸自己的才能”,所以“矜”结合“其能”分析,意思是“自夸”。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代词“陛下”“兵”“将”“臣”“天”“人力”,虚词“而”“乃”“之”“所以”“为”“也”“且”“所”,“兵”作“将”的宾语,意思是“统领士卒”,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第二个将为动词“统领”,第三个“将”为名词“将领”,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意思地“领导将领”承前省略主语“陛下”,整个句子意思是“陛下却善于领导将领”,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CD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却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擒住的原因。
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句子可以断开为: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D项,“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意思是“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患”,厌恶(或者:把……当成祸患);“知”,知道,明白;“其”,代词,他们的,代指亭长和亭长妻子的;“信亦知其意”,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竟”,最终;“绝”,与……断绝关系;“去”,离开。
(2)中“足下”,对别人尊称,您;“欲”,想;“持”,带着;“是”,指这样的声威功绩;“安归”,即“归安”,归向哪里。
(3)句中“既”,在……之后;“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肆”,延伸,扩张;“西封”,西边的疆界。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出众的德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小吏,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说:“汉王对待我很优厚,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裳给我穿,把他的食物给我吃。
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
如今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