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诸葛亮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丈原诸葛亮祠
五丈原三叩武侯祠
这次西游从南阳、襄阳一路过来到了陕西,首先是在西安市内游览。
7月16日,离开西安到咸阳、乾县、歧山、凤翔一线游览周秦汉唐历史遗迹,又转回到了歧山县的五丈原。
五丈原,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魏蜀交兵的古战场。
因为诸葛亮长星陨落地而名闻海内。
从蜀汉建兴五年至十二年(227——234年),诸葛亮曾率军五次伐魏,为巩固蜀汉基业出将入相,直到病逝五丈原。
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誓言。
虽然,我们在南阳、襄阳两次叩拜了武侯祠,但五丈原是诸葛亮落星之地,还是有三叩之必要。
去陕西前我对“原”并不了解。
到了黄土高原才知道,黄土高原是由厚厚的黄土堆积起来的。
高原上的河流(如渭水、泾水等)都是经过千万年的雨水冲刷而形成的“沟槽”。
没有被冲刷掉的土地就被这些“沟槽”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原”。
“原上”很平整,一眼望不到头,有的原可达几十平方公里。
靠在河边的“原”还因冲刷程度不同而成为高低不等的“原”,越靠河边的“原”越低,直至成为“滩”。
各个被河沟分隔开来的“原”,自古以来都有一个名字。
如
“五陵原”、“五丈原”、“白鹿原”等。
从地图上看,五丈原在渭水南岸。
我们去五丈原要经过一座架在渭水上的大桥。
过了大桥就能看到一条起伏的山岗。
苏东坡有诗写道“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
”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明代诗人南官在《秋风五丈原》中这样描述:四周
平旷可屯兵,果是天生地设成。
蔼蔼祥云犹锁阵,摇摇古树尚披旌。
英雄直欲吞曹魏,忠义常存扶汉京。
星坠于今知几代,高原还尔侈芳名。
到了景区,我们看到诸葛亮庙就建造在五丈原的东北角上,它面向东方,意思是诸葛亮一心想“东进中原,恢复汉室”。
庙址三面凌空,刀削壁立。
虽是黄土,却有山崖之险峭。
庙前是一方大平台,平台上几棵古柏、古槐把古祠衬映得古朴庄重。
五丈原武侯祠始建于三国末期。
明《万历志》记:“元至元初年郭思恭祀五丈原武侯祠碑记中有‘庙自汉至今,千有余年’”。
按此推算,距今有1700多年了。
据《歧山县志》记载,五丈原武侯祠历经宋元明清十多次大的修复。
民国十八年(1929年)庙受土匪破坏,十九年华北慈善联合会补修。
“文革”中庙殿破坏,古迹遭毁,三中全会后政府拨款重修。
首先参观山门。
山门建于清光绪年间,正门正面三间,门楣上是“汉室孤忠”横额,檐下悬挂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五丈原诸葛亮
庙”七字竖匾。
前柱联
是“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门两侧墙壁分别绘有老将严颜、黄忠画像,银须白发,威风凛凛。
左右为开敞式侧门。
正门内檐下悬“忠贯云霄”横匾,两侧柱联是“伐曹魏名留汉简,出祁山气吞中原”。
整个建筑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肃穆庄重。
魏延、马岱塑像站立两边,手持兵器,如两尊守门神。
进了山门,走过院子便是献殿。
献殿又称祭殿,是祭祀诸葛亮的殿宇。
始建于元代,现在的献殿是清光绪年间所建。
硬山式,面阔三间,檐下悬“五丈秋风”匾额,柱联是“三顾许驰骋,三分天下隆中对;六军彰讨伐,六出祁山纲目
书”。
山墙内壁上绘《三国演义》故事。
壁上镶嵌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
此石刻世称“三绝碑”。
为40块边长63公分的正方形青石板连缀而成。
所谓三绝是指:诸葛亮作前后《出师表》为一绝;岳飞手书为之二绝;据说,岳飞于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中旬由前线返京途中过南阳叩拜武侯祠,遇雨,遂宿祠内。
细观壁间《出师表》文章,想到诸葛亮“北定中原”宏图未展,与自己“还我山河”壮志未酬的心情如此相似,感慨万端,难以入眠。
次日,向道士索要纸墨,遂涕泣挥毫草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赠与武侯祠。
其书法劲健飘洒,酣畅流利,气势磅礴。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岳飞“挥涕走笔,不觉泪下”的激荡心情。
刻石刀笔出自著名石雕匠人樊登云之手(陕西富平县人)。
其刀功深厚,镌镂出神,随笔走刀,形同真迹。
世称一绝。
表文之后还刻有岳飞书后自跋,并附左宗堂、袁保恒、方玉
润、胡鸿宾四人跋语。
从袁、胡跋语中可知,先是铜山杨氏在乾嘉年间,得此墨本于商丘宋氏,后杨氏将墨本质于亳州某商,过期未赎而流落社会。
至同治年间为袁宝恒购得。
光绪初年,袁在西安将其刻之于石。
歧山县令胡鸿宾重修五丈原诸葛亮庙时,复索取袁刻拓片重刻于石,镶嵌于献殿壁上。
袁刻石碑清末遭毁,唯五丈原石刻形如真迹,保存至今。
献殿后面是武侯正殿。
殿内供奉诸葛亮坐像。
塑像羽扇纶巾,神态安祥,展示了一代英杰外柔内刚的坚毅性格。
此像塑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尚无大的破损。
神龛上悬“将相师表”、“出将入相”、“北定中原”三块匾额。
正殿始建于三国末期,檐下悬“英名千古”匾额,柱联是“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
遗迹万古清高”。
殿内右塑张苞、廖化,左塑王平、关兴四员大将。
神龛两侧的对联是“短兵五丈原,长眠一卧龙”。
正殿两侧建有配殿,分别供奉诸葛亮在蜀中的两位重要助手姜维和杨仪。
正殿后面是诸葛亮的衣冠冢。
冢始建于三国末期,明嘉靖年间重修。
墓园周围有栏杆二十八根,喻诸葛亮自隆中出山到病逝五丈原,共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二十八年。
相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蜀军将其衣冠葬于此,以便地方军
民致祭。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遗言在其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在汉代崇尚厚葬的习气中,诸葛亮能自定薄葬,实在难能可贵。
在诸葛亮衣冠冢后面还有一座精巧的“落星亭”,亭内放置“落星石”一块。
东晋《晋阳秋》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
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短短几语,为诸葛亮的逝世增加了神秘感。
我走近看时,倒象是一块“灵壁石”
返到祠堂门前,见平台东侧立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几个字很难
辨认。
看了资料才知道是“心外无刀”四字。
据说,这是禅语。
心,指心胸;刀者兵也。
“心外无刀”指诸葛亮胸中装有百万雄兵,是位计谋横生的谋略家、军事家。
“心外无刀”四个字由日本国际书画院院长野吕雅峰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