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唐《汉书》学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此时出现了颜师古《汉书注》这样集六 朝《汉书》学之大成、具有里程碑色彩的研究成果。 颜师古的《汉书注》,肇始于贞观十一年(637),完 成于十五年(641)。颜师古精通小学,其注释以训 诂为主,广搜博采,取精用宏,在注音、字义方面均 有极大成就,在地理、年代、名物、典制、史实方面
收稿日期 :2018-04-26 基金项目 :2017 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论初唐《汉书》学及其与文学的关系”(QDSKL1701069) 作者简介 :翟景运(1978-),男,山东兖州人,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7
也多有考证,成为后来历代学者研读《汉书》的首 要参照。颜师古还撰有《汉书叙例》一文,总结了 东汉以来《汉书》学的主要得失,论述了自己注释 《汉书》的意图和标准,还详细列举了曾经为《汉 书》作注的学者字号、爵里和生平大要。太子承乾 将《汉书注》呈给唐太宗,太宗十分赞赏,赐师古 丝物二百段、良马一匹作为奖励。当时学者将杜 预《春秋经传集解》和颜师古《汉书注》并称,称杜、 颜为《左传》、《汉书》功臣。宋人晁补之说 :“颜师 古解《汉书》所以得忠臣之名者,以其尽之矣。《汉 书》未经颜氏之前凡几家,一经颜氏之后,人不能 易其说。纵有措辞易说之者,如明月晓星,不能有 其明也。”[3](卷首)
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唐初三礼汉 书文选之学”条指出,三《礼》、《汉书》《文选》三 种学成学统。 虽 [1](P440-442) 然赵氏 通过学者、著作众多的现象,描述了初唐《汉书》 学的繁荣状况,却并没有进一步考察分析与之密 切关联的若干重要问题。比如他偏重陈述现象, 缺少动因分析,阐明其“然”,却未能揭示其“所以 然”。再如《汉书》研究的兴起,并非肇始于初唐, 自 东 汉 开 始,下 至 陈 隋,已 逐 渐 积 累 了 丰 硕 的 成 绩,那么初唐《汉书》学,与后汉直至六朝时代的 《汉书》研究有何关系?在初唐特殊的社会历史环 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又是否有其时代特色? 我国传统人文学术研究往往没有像今天这样细致 的学科区分,那么初唐《汉书》学又是不是限制在 史学领域之内的孤立现象?它与赵翼所揭示的初 唐《文选》学的兴盛是否有所关联?赵翼的札记 虽然文字简略,未能深究相关问题,却为我们提供 了极有价值的思考方向。本文即试图就上述问题 作进一步研讨,着重关注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初 唐《汉书》学的时代特色及其成因,二是初唐《汉 书》学与当时文学风气的关系。
第二,家族承传、师徒授受更为普遍,《汉书》 学地位与经学相埒。隋唐之际,姚思廉受《汉书》 之学于其父姚察。察曾孙珽,以“察所撰《汉书训 纂》,多为后之注《汉书》者隐没名氏,将为己说,珽 乃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发明旧义”[4](P2907)。唐 刘伯庄“撰《史记地名》、《汉书音义》各二十卷,行 于代。子之宏,亦传父业”。颜师古为太子李承乾 撰《汉书注》,师古叔游秦,撰《汉书决疑》十二卷, 师古多资取其义。除了家族内部的承传之外,还有 从上司受业,并相随直至卒业的情形。《旧唐书·王 方庆传》“: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 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 庆随之卒业。”[4](P2897)此外还有跟随同郡名贤学习 者。《旧唐书·陆南金传》“:陆南金,苏州吴郡人 也。祖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传》,兼通《史记》 《汉书》。”[4](P4932)顾野王是南朝梁、陈间以文字训 诂之学著称的学者,曾撰《汉书音义》。
东方论坛
2018年第5期
论初唐《汉书》学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翟景运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 :初唐《汉书》学大兴,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初唐与六朝学术传统的自然衔接,一方面在于《汉书》研究与
当时的文学创作建立起密切关联。崇尚用文学的形式炫耀学术、以广博的学术装点文学的时代风气,推动《汉书》学、
《文选》学和类书编纂在初唐同时臻于繁荣。在骈偶文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初唐,作为骈体诗文杰作的渊薮,《汉书》
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文学与科举教科书的作用。
关键词:初唐;《汉书》学;《文选》学;类书;骈体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8)05-0007-08
《隋 书· 经 籍 志》说 “:唯《史 记》《汉 书》,师
一、初唐《汉书》学的特点
其实在赵翼之前,古人早已意识到初唐时代 “《汉书》学大兴”[2](P5656)的事实。除了赵翼在《廿 二史札记》中所列举的众多《汉书》学者和著作之 外,古代学者所没能见到的敦煌吐鲁番文书,大致 也能帮助说明这个问题。迄今已发现的史籍残卷, 包括《史记》写本 1 件、《汉书》10 件、《三国志》6 件、《晋书》3 件。《汉书》残卷中包括蔡谟、颜师古、 颜游秦三个注本。虽然敦煌写本的保存有其偶然 因素,但《汉书》写本在数量上的相对突出,与正 史目录存在着一致性,因此不能不说它切实体现 着《汉书》在唐代社会中的独特地位,而这种地位 的奠基,就在初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代表作、 传授方式、传授领域这三个方面,论证初唐《汉书》 研习的兴盛及其特色。
《旧唐书·颜师古传》说:“叔父游秦……撰《汉 书决疑》十二卷,为学者所称,后师古注《汉书》, 亦多取其义耳。”[4](P2596)敦煌 P.2973B《汉书·萧 何 曹 参 张 良 传》残 卷,王 重 民 怀 疑 是 颜 游 秦 注 本 ; [5](P82)李锦绣进而指出,该文书注文有 4 条与 颜师古注相同,师古略其名而称为己说,1 条颜师 古以“或云”形式反驳之,因此可以判定此残卷即 为已失传的《汉书》颜游秦注。[6](P363-365)清代以来, 沈钦韩、钱大昭、杨树达等都指出颜师古往往在不 加说明的情况下,直接将其叔父颜游秦的发明据 为己有。其实古人的著作权意识本不像今人这样 明晰。再者《汉书》乃颜氏家学,如将颜师古注视 为初唐琅琊颜氏《汉书》学的集体成果,甚至汉魏 六朝以来相关成绩之集大成,或许更为客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