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二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古人尊重诗歌,并强调诗艺的极致一定要以创作主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行为基石。
一部古代诗歌史,不仅是诗歌艺术发展史,还是诗人精神铸造史。
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
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首先的是培育和充实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不回避时代气象和日常生活,自觉于人类精神向度的深入挖掘,自觉于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自觉于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超越。
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
几千年来,杰出的诗人立志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熔铸,从问道自由到深入现实两个维度唤醒读者的内在生命感悟,彰显刚正不阿的独立意志、理性批判的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肝胆赤诚,这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日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
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高扬富有时代感、主体性的民族精神,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
民胞物与①是中华民族究天人之际、追求天人和谐的思想核心。
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把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
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
这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
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
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
综观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莫不凸显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尤其不缺的是人性之美。
对每一位当代诗人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修辞技艺,而是来自自我突破--面对影响的多元与焦虑,如何发出个性的声音,处理好现代性、当下时代和个体生命的关系,如何回应世界诗潮的波涌,在世界艺术的格局中完成对诗歌本体的提升。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注】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
泛指爱人、一切物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尊重诗歌,强调诗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德行为是达到诗歌艺术的极致的基础。
B.诗歌精神与诗歌艺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诗歌精神在诗歌中得到释放与展现,而诗歌精神也滋养了诗歌艺术。
C.培育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关注时代和生活,自觉于价值追求与超越,是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的首要任务。
D.时代在发展,但诗歌精神不能因此而丢弃,诗歌创作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必须保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它具有主体特点与民族特色,与诗人的品性、修养及民族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B.优秀诗歌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传承民族精神,唤醒读者的生命感悟,彰显独立意志、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情怀。
C.当代汉语诗歌应立足世界诗歌版图,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重拾创造力与求索精神,重建当代诗歌精神。
D.伟大的诗歌作品全都具备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并放射人性美的光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代在变迁,意识在变化,承担民族精神传承重要角色的诗歌创作,应以高扬富有时代感和主体性的民族精神为努力方向。
B.中华民族把对天地法象的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其核心是天人和谐,诗歌即是对这种文化的诗意抒发。
C.诗歌由于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因此,相比其他文学体裁,诗歌在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方面是最便捷直通的。
D.当代诗人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修辞技艺的长进而是自我突破,即如何发出个性的声音,回应世界诗潮,完成对诗歌本体的提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3分)
冬日絮语
冯骥才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
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
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
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
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
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
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
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
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
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
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
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
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
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
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
它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
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
的叶子里流动。
这汁液就是血液。
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
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
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
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
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
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
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
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
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
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于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
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
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
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了一句话:
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
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
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
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
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4.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描写了冬天哪两种景物,从而表现出冬日怎样的特点?(3分)
5.文章中写“香棒”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分)
6.有人评价冯骥才散文时写到“平凡的表象传达出深刻的哲思”,结合文章,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考与感悟。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7.下列一组括号中意思全对的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②是(这)寡人之过也
③郑既(既然)知亡矣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⑤越国以鄙(边邑)远,君知其难也⑥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⑦夫晋,何厌(厌烦)之有⑧唯君图(图谋)之
⑨微(如果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⑩且君尝为晋君赐(恩惠)矣
⑪因(因为)人之力而敝之⑫亦去(离开)之
A.③④⑪ B.②⑤⑦ C.①⑥⑨ D.⑧⑩⑫
8.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石室金鐀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日: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宜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文中指山的南面。
B.封,指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共三百篇,故称“诗三百”。
D.《书》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
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
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
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译文: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山居秋暝①
(唐)王维
空山新②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③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④春芳歇⑤,王孙⑥自可留。
注释:①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②新:刚刚。
③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④随意:任凭。
⑤歇:消散,消失。
⑥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5.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7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
”,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有言必践,传送着中国的极大诚意,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襟怀,赢得了世贸成员和国际舆论的佳评。
②出了事故,首先应调查原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决策的科学化问题。
古今之市领导,似乎还在车上,就作出重大决定了。
而且,权重如天。
③在推销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准备,力求表达得精炼准确,,以达到最佳效果。
A.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字千金
B.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字千金
C.一字千金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D.一言九鼎一字千金一诺千金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修改格式为:将“XX”改为“XX”(5分)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
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
(6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观点明确,论述合理,50字以内。
一次,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有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是知道,而我是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
四、作文。
(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榆林市第二中学,建立于1978年。
2014年迁入新校区,秉承着“德行天下、智艺双馨”的办学理念,开启多层次、特色化的办学方式,彰显了生机和活力,沉淀出独具特色的二中文化。
二中文化,是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友善他人,文化艺术全面发展,追求知识和真理,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二中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情感真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榆林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B “诗歌精神在诗歌中得到释放与展现…”表述有误,此处“诗歌精神”应为“诗人精神”,原文第一段为“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
2.D “…全都具备…”表述有误,应为“植根于…”,原文第四段为“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
3.C 没有因果关系,原文第三段为“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
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4.答:冬天的阳光,冬天的天空。
(2分)丰厚与博大(博大丰实),雄浑而充满活力。
(1分)
5.答:(1)内容上,借写“香棒”的绿叶衬托冬日的阳光,突出了冬日阳光的灿烂、明媚、神奇,阐明了万事万物相对而生的道理;(2)结构上,引出“冬日的阳光”,为歌颂冬日的阳光做铺垫,为文章增添了生活气息,显得自然生动。
(每点2分)
6.自己的心灵透明纯净,世界就会变得纯洁光明(世界上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或“事物都是辩证的、两面的”,答“有阳光的地方总有阴影”也可);冬天沿着爱(或“光明”“温暖”)的方向穿越黑暗(阴影),走出严寒(冷冽),走向春天;我们应该用纯洁的心灵,走出人生的失意,拓展人生的宽度与广度,创造一个充满阳光和爱的世界。
(谈到任意两点即可,每点3分)
7.C 8.B
9.B
10.A
11.C 《诗》共305篇。
12.C 从原文看,身陷牢狱后,司马迁只是“喟然而叹”,看不到愤恨天子。
13.(1)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好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
(得分点:“适”“反”状语后置各1分,基本句意2分)
(2)小儿虽然不聪明,请让我全力编撰先人编撰的历史材料,不敢缺略。
(得分点:“敏”“悉”“次”各1分,基本句意2分)
14.D
15.答: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1分),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2分)。
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2分)的人生境界(或答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可)。
16.(1)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