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在西藏的历史实践--以汉藏、回藏关系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科技》2020年9期(总第330期)人文社科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在西藏的历史实践#
----以汉藏、回藏关系为例
单增卓玛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2010年,中央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并于其后进一步完善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做出的新发展。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式提出后,习近平总书 记又两次做出了新的论述,总书记分别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 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 亲、守望相助”。
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藏民族理论
1民族交往交流交通理论在西藏的实践距今约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上的人民便已经和 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 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 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遗产。
这些史前文化的历史遗迹,说明了从史前时代 开始,直到早期金属时代,青藏高原古代部落就与外 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古道是西藏文化与周边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跨越西藏高原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是历史上贯 穿我国整个中西部地区、乃至于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 和文化通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 延伸,对于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 交融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乃至于国际间的交流合 作,都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千百年来,随着古道上的使团往来,商旅不绝,西 藏逐渐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这些马帮、使团行 走在这些险峻的道路上,架起了一道西藏与祖国内 地,乃至尼泊尔等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桥梁。
一批批使团在这古道上往来跋涉,形成了金玉绮 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局面。
大量的中 原乃至印度、尼泊尔的工艺精品源源不断传入西藏,包括瓷器、玉器、珐琅器、象牙雕等。
这些陈设器皿用 具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藏族人民的喜 爱。
早在吐蕃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人,部分西域 的生活器具也输入西藏,进一步促进了西藏多元文化 的形成。
特别是随着文成、金城两位公主人藏,大量 内地的工艺文化对吐蕃人民,尤其是上层人物的生活 习惯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元明清三朝,随 着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治藏措施的体系化、法典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18JDSZK040);武汉大学——西藏大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高原科学研究共建创新基金”专项项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阈下拉 萨世居穆斯林与藏族关系研究”(lzt2020006);西藏大学校级项目培育项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阈下的拉萨世居穆斯林与藏族关 系研究”(ZDMJH19-11)
79
人文社科
化,大量的精美器具源源不断赏赐给西藏地方的上层 人物,促进了各民族间多元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 西藏与祖国的密切关系。
有些陈设器皿用具,如虎皮 三彩多穆壶、髙足碗与碗套、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盍 壶、高足碗(藏文文字)粉彩八宝纹贲巴壶、青花藏文 僧帽壶、镂雕碗套、大唐天竺使之铭拓片等等成为西 藏文化交流的见证,大唐天竺使之铭拓片保存在日喀 则吉隆县,其余器皿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西藏 博物馆。
2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西藏的历史实践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位于拉萨河谷平原西端。
素有“日光城”之称。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西 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拉萨是西藏地区的文明 发源地之一,这里有宽广的河谷平原,山水环秀,田土 肥沃,树木浓荫,风和日暖,自然条件很适宜农牧业生 产发展。
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世代在此居住,并因地 制宜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藏族文化历史。
松赞干布作为西藏历史上最为卓勋的历史人物,在整个西藏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
在汉族史书中称他为“骁勇多英略”,整个拉萨城的历 史与他的光辉业绩更是紧密相连。
随着公元七世纪 中叶,吐蕃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拉萨作为当时的都城,以包容、开放的姿态缓缓踏上了历史的舞台,由此开 创了属于拉萨城的魅力篇章。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烟,是汉藏关系史中最 优美动人的一章。
拉萨是他俩举行婚礼和长期生活 的地方,所以今天在拉萨随处都可以领略到他们的丰 功伟绩。
直至今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雕像被塑 绘和供养在拉萨的大昭寺内。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为藏汉的团结友谊 开辟了新的道路。
公元823年,唐蕃会盟碑的建立,标 志着汉藏人民友好团结、互相交往、交流、交融的和相 互依存的历史实践。
这座见证汉藏友好标志的历史 丰碑至今依然屹立在大昭寺前门前。
3回、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西藏的历史实践
克什米尔穆斯林林卡作为拉萨最为特殊的地域,
《西藏科技》2020年9期(总第330期)
是穆斯林群众的礼拜堂与墓地。
其具体位置则位于 拉萨西郊,离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仅隔1.5千米。
林卡的西面、北面、东面均邻拉鲁湿地。
据记载,该墓地的礼拜堂始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洛 桑嘉措时期,距今已有313年的历史了。
五世达赖时 期,拉萨居住着一个从克什米尔来的伊斯兰教圣人彼 尔•亚古夫,因当时拉萨还没有清真寺,他便常去“根 陪乌孜”山前做礼拜,这情景被五世达赖喇嘛多次发 现。
彼尔对伊斯兰教的笃信与忠诚,得到五世达赖喇 嘛的赏识。
公元1605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从此地 点向四面八方射箭,以落箭地为界,划拨给彼尔•亚古 夫名下,即现在八廓街常驻的穆斯林们。
此后在经过 历辈穆斯林群众的开拓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今日的规 模。
现在的林卡草木葱茏,环境十分幽静,林卡内的 碑文至今仍被保存的完好无损。
五世达赖喇嘛赐予的这块地,就是如今人们所熟 知的“卡契林卡”(即穆斯林公园),该林卡成为了第一 个清真寺和墓地的所在地,而该地的一部分被用作拉 萨穆斯林的野餐地点及公共活动场所。
现在,人们建 造了一座传统的藏式拱门或“大门”,用以纪念最初的 房子的地址。
4总结
西藏作为祖国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远 古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到五世达赖喇嘛时 期的回族人彼尔•亚古夫的故事,无不说明,在西藏的 历史上,不管是跟汉族还是回族,西藏的历史上都一直 演绎着各民族的间的友好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景象。
参考文献
[1] 苏发祥.西藏民族关系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2006.
[2] 拉萨市政协文史民族宗教法委员会.老城史话[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
[3]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萨文物志[M].1985.
编校陈莎莎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