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以及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以及鉴赏
1,鉴定的思路和方法错了,路子也就偏了。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正是这个道理。
若观念不转变,恐难以走出鉴定的误区。
我所说的鉴定鉴定问题,主要是针对民间散落文物的真赝进行的一个判定,博物馆等文管部门的藏品几乎不存在真赝的问题,自然谈不上鉴定甄别。
2,古时雕刻红山文化玉器都是用坨具人工打磨,特点是所有的阴刻线边缘整齐,刀锋干脆尖锐,如同用斧子瞬间劈下去似的。
现代红山文化玉器制作都是电动工具雕刻,电动雕刻刀转速快,阴刻线边缘会有不同程度的崩口,不会像红山文化玉器这么干脆完整。
因为坨具
只能雕刻直线,所以环状的阴刻线都是由几条直线拼揍而成的圆形,在每一刀之间有明显的接刀痕。
3,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
一块红山文化玉器,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红山文化玉器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鉴定标准。
4,红山文化玉器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
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
现代玉雕和仿红山文化玉器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征。
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仿品多,长眼哪!
5,传世红山文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红山文化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6,红山文化玉器阴阳面受沁不一,阴面受沁程度,沁色变化较阳面厉害。
这说明阴面受地温、地湿影响大,红山文化玉器分子结构变化大。
假货沁色则两面一样,无明显变化。
7,世界三大红山文化玉器产地之一的中国是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玉、尚玉、爱玉、藏玉的文化传统经久不衰,玉文化成为社会主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玉器的珍稀及高贵品质,象征着贵族权力、地位、品德。
唐朝以后,红山文化玉器进入民间,并深入社会各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