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简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和借题发挥的特点。
3.了解并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陈毅的《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板书课题、出处)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具影响力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父”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孟子》共七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科举士子必读之书。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字音字形
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弗.(fú)
基础积累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指示代词今义:判断动词
(3)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器具
(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6)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3.一词多义
(1)而
①蹴尔而.与之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②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
①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取得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5)为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③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6)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②呼尔而与.之给
(7)生①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所恶.有甚于死者讨厌,憎恨
(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踩踏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5)妻妾之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
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7)则.凡可以得生者连词,那么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读懂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点名读,指出读错的字音字词。
3.全班齐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大概的意思。
4.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课文第1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自然地引出生和义无法同时兼得情况下,需要“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6.课文第2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第2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先举正面示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这一观点从古至今一直适用,不过随着
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私利。
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让我们继续学习《鱼我所欲也》。
(板书课题、出处)
二、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幸福,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所恶”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杀人放火等。
2.“故患有所不辟”的“患”是指什么?
【交流点拨】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3.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交流点拨】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
4.“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交流点拨】“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
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
而接受“万钟”的人则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和“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指人的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技法探究
1.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文章的论证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
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比: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
篇皆是,排比句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主题理解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并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论证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