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西苑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西苑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柳色”“柳絮”“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
“柳青深”“柳絮飞”,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惆怅”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
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故答案为:(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赏析。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对诗眼的辨析能力。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答案】(1)示例一:“顾”的意思是:视,看。
示例二:“济”的意思是:渡。
(2)像姜尚垂钓碧溪,遇文王被重用,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从而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句意时: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意是: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据此可知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视,看”“渡”。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典故表达的愿望,《行路难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词之一。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的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顾”的意思是:视,看。
示例二:“济”的意思是:渡。
⑵像姜尚垂钓碧溪,遇文王被重用,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从而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运用典故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典故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诗人运用典故表达的感情。
3.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②[凤阙]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从下面所给的选项中任选一句诗,结合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乙: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
《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 ________ 的情感。
【答案】(1)答案示例甲: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答案示例乙: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
(2)旗;鼓;忠君爱国
【解析】【分析】(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①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画面,要抓住诗句中的“黑云”“城”“甲光”“金鳞”几个意象,运用合理的想象,描绘出两军对垒的情势来作答。
②描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画面,要抓住诗句中的“雪”“凋旗画”“风”“鼓声”几个意象,运用合理的想象,描绘战场的环境。
(2)《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和《从军行》诗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中都运用意象“旗”和“鼓”来描绘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表达作者“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可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看出。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答案示例甲: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答案示例乙: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
⑵旗;鼓;忠君爱国。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①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
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做简单赏析。
(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 “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 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案】(1)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2)D
【解析】【分析】(1)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这里用九曲表现了黄河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
万里:形容路途非常遥远,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这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震人心魄。
淘:用水冲洗。
簸:摇动。
自:来自。
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ABC分析正确。
D分析错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⑴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
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参考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仿佛来自天涯。
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找牛郎织女的家。
【参考鉴赏】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唐)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驿站。
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殊:实。
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⑴。
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
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
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⑵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
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故答案为:⑴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⑵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法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1)C
(2)问;报。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
C 谩有:空有。
“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
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问”字巧妙地衔接下片。
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问;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
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根据句意,可知“胜”,超过。
结合句意分析,可知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浓艳(或:艳丽)。
(2)此句是诗的结尾句,从内容方面分析,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因此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
从结构方面分析,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
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诗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
具体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1)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